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3篇
  免费   221篇
  国内免费   624篇
测绘学   24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146篇
地质学   309篇
海洋学   1544篇
综合类   161篇
自然地理   88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59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56篇
  2020年   64篇
  2019年   60篇
  2018年   76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69篇
  2015年   62篇
  2014年   89篇
  2013年   70篇
  2012年   72篇
  2011年   72篇
  2010年   81篇
  2009年   76篇
  2008年   89篇
  2007年   103篇
  2006年   95篇
  2005年   75篇
  2004年   69篇
  2003年   71篇
  2002年   65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65篇
  1999年   64篇
  1998年   52篇
  1997年   56篇
  1996年   53篇
  1995年   46篇
  1994年   56篇
  1993年   53篇
  1992年   35篇
  1991年   41篇
  1990年   38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7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6篇
  1978年   4篇
  1976年   4篇
  1951年   1篇
  1950年   3篇
  1948年   1篇
  194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近年来, 棕囊藻已成为我国北部湾海域藻华发生的主要原因种, 严重影响北部湾海洋生态环境、水产增养殖业和防城港核电安全, 急切需要对棕囊藻藻华原因种作进一步分析确认。2017年2月和3月在钦州湾和涠洲岛藻华发生海域分离得到9株棕囊藻, 采用光学显微镜进行形态学初步鉴定, 并通过核糖体小亚基序列(SSU rDNA)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北部湾9株棕囊藻与球形棕囊藻形态特征基本符合, 系统发育树与不同海域来源的球形棕囊藻聚在同一大分支上, 与其他海域来源的球形棕囊藻遗传距离为0.0000~0.0071, 其中北部湾WZS3-1株与墨西哥湾株CCMP627、苏里南株CCMP628、厄瓜多尔株CCMP1528、南非株P162、中国海株RCC:K1398及汕头株Santou97的球形棕囊藻亲缘关系最近, 遗传距离为0.0000, 而北部湾WZS1、WZS2、WZS4、WZS5株与香港株SKLMP_T005和渤海株BOHAI1亲缘关系最近, 遗传距离为0.0000。球形棕囊藻的种内遗传距离(0.0000~0.0073)明显小于种间遗传距离(0.0084~0.0440), 因此可确定来自北部湾不同海域的9株棕囊藻均为球形棕囊藻。此外, 球形棕囊藻各藻株间的亲缘关系远近与其地理位置分布不能完全对应。本研究结果将为我国棕囊藻藻华藻种库构建、棕囊藻北部湾株生理生态研究和北部湾棕囊藻藻华发生机理研究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2.
本文研究了4种不同氮源(硝酸钠、氯化铵、脲和硝酸铵)对紫球藻(Porphyridium sp.)和蓝隐藻(Chroomonas placoidea)叶绿素荧光参数(PSII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_v/F_m、相对电子传递效率rETR、光化学淬灭系数qP、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细胞密度、干重、胞外多糖和藻胆蛋白含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有利于紫球藻和蓝隐藻生长和光合作用的最佳氮源是硝酸钠,在此条件下,实验结束时,2种微藻的F_v/F_m、rETR、qP、细胞密度和干重均达到最大值,而氯化铵则对其上述参数均有抑制作用。有利于紫球藻分泌胞外多糖和合成藻胆蛋白的最佳氮源分别是氯化铵和硝酸铵,在此条件下,该藻胞外多糖和藻胆蛋白含量分别达到干重的29.0%和17.5%;有利于蓝隐藻分泌胞外多糖和合成藻胆蛋白的最佳氮源分别是脲和硝酸铵,在此条件下,该藻胞外多糖和藻胆蛋白含量分别达到干重的17.5%和18.8%。综合考虑生物量和活性物质含量,获取2种微藻胞外多糖的较理想氮源是脲,获取2种微藻藻胆蛋白的较理想氮源是硝酸钠。该结果为2种微藻的培养及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93.
珊瑚藻是海洋生态系统中一类重要的钙化红藻, 且具有海洋初级生产力和生态服务功能, 已经成为当前热点研究生物之一。目前, 世界各国有关珊瑚藻的种类、分布等正在逐渐明晰, 而我国海域珊瑚藻的分布研究尚属空白, 许多种类的多样性信息也需要更新。中国珊瑚藻本底信息的匮乏也阻碍了我国在各个层面上开展珊瑚藻研究与保护工作。为此, 文章对中国海域珊瑚藻种类和分布现状进行了汇总与分析。结果表明, 中国现有珊瑚藻种类记录162种, 合并同物异名种后共计112种, 隶属于10科26属, 约占全球珊瑚藻种类数的15%; 其中大陆有79种, 台湾岛66种, 香港10种。我国珊瑚藻的分布从渤海到南海均有分布, 呈现出明显的热带与亚热带分布特征; 其中辽宁、山东、浙江、福建、广东和香港海域记载较少(<20种), 而台湾岛、海南岛和三沙海域则较多(>30种)。研究能为明确我国珊瑚藻的种类、数量及分布特征等方面提供良好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994.
硅藻岩藻黄素特性与其生物合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隋吉槺  汪辉  刘天中 《海洋科学》2019,43(12):130-138
岩藻黄素的化学结构包含丙二烯键、环氧基、以及共轭羰基和羟基,是一类珍稀类胡萝卜素。岩藻黄素能够和叶绿素a/c某些蛋白形成FCP复合物,存在于许多海洋藻类细胞的光合系统内,在光捕获和光传递方面起重要作用。此外,岩藻黄素在抗肥胖、抗炎、抗癌和抗氧化等方面的生理活性已经被证实。硅藻细胞是岩藻黄素的理想来源,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是硅藻的模式藻种。本文对三角褐指藻来源岩藻黄素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评述,主要包括岩藻黄素的生理特性和功能、生物合成途径以及合成中的关键酶,影响其生物合成的环境条件等,并对其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95.
锌是海洋微藻生长必需的金属元素,低浓度时可促进微藻的生长,而在高浓度时则表现为抑制其生长。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海洋中锌有富集增加的趋势,从而会对海洋微藻的生长产生影响。本论文探究了锌离子以及纳米氧化锌对硅藻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costatum)和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生长的影响,特别是对藻源氨基酸产生的影响,结果发现:纳米金属颗粒会通过释放离子的形式抑制海洋浮游植物的生长,中肋骨条藻比新月菱形藻对锌的响应更敏感。锌离子和纳米氧化锌可通过抑制浮游植物的生长来减少氨基酸的释放量和改变藻源氨基酸的种类,从而可能会对海洋氮循环过程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996.
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globosa)是我国南方沿海近年来主要的赤潮原因种之一,由球形棕囊藻形成的赤潮对海水养殖业发展和海域生态环境构成了严重威胁。棕囊藻通常以囊状群体形式形成赤潮,很难获取其丰度数据,以往研究中多以19′-己酰氧基岩藻黄素(Hex-fuco)或19′-丁酰氧基岩藻黄素(But-fuco)作为其特征色素,利用化学分类软件CHEMTAX计算其生物量。为了解我国近海球形棕囊藻的色素组成特征,本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方法,分析了6株球形棕囊藻的色素组成与含量状况,其中5株分离自我国近海。结果表明, 6株球形棕囊藻均以岩藻黄素和叶绿素a为主要色素,但其特征色素Hex-fuco却存在显著的株系间差异,即便是分离自相同海域的不同球形棕囊藻藻株也存在差别。对比棕囊藻游离细胞和囊状群体的色素组成,可以看出两者在色素组成上基本一致,但囊状群体中捕光色素(Light-harvesting pigment)含量低于游离细胞,而光保护色素(Photoprotective pigment)则高于游离细胞,可能与不同存在形态的棕囊藻对光照的适应特征差异有关。以上研究表明,在以CHEMTAX方法计算球形棕囊藻生物量时,需要充分调查海域棕囊藻的特征色素组成情况,获取其特征色素信息,构建合理色素比例初始矩阵,为球形棕囊藻赤潮监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97.
为拓展糖蜜酒精废醪液(molasseswastewater,MW)综合利用途径,本实验研究了在MW中添加Mg2+对单针藻Monoraphidium sp. FXY-10生长和油脂含量影响,并考察了Mg2+对MW中总氮、总磷、化学需氧量(chemicaloxygendemand,COD)的移除率。结果显示:当Mg2+浓度为800μmol/L时,微藻的生物量和油脂含量达到最高,为0.91g/L和59.58%,分别是对照组的1.62和1.26倍;CO2固定效率比对照增加了95.15%;总氮、总磷、COD的移除率分别达到88.37%、93.69%和87.98%。研究表明,适宜浓度的Mg2+可以促进MW中微藻生长和油脂含量的积累,将废水的处理和微藻油脂制备相结合,是微藻资源化利用的另一策略。  相似文献   
998.
库里亚藻(Coolia)是一类广泛分布且具有生物毒性的海洋底栖甲藻。本研究对近年来在中国南海西沙群岛海域采集分离的4株库里亚藻, 通过光镜及电镜下的形态学观察, 并结合基于核糖体大亚基(large subunit, LSU)rDNA(D1-D3)和内部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ITS)的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 鉴定该4个株系为热带库里亚藻(Coolia tropicalis)。在卤虫(Artemia salina)生物毒性试验中, 热带库里亚藻不同株系毒素提取液对卤虫幼虫表现出了毒性差异, XS554株系的48h半致死浓度(LC50)为1.42mg·mL -1(约相当于1.1×10 5cells·mL -1), 5XS15株系的LC50为1.92mg·mL -1(约相当于1×10 5cells·mL -1)。  相似文献   
999.
船舶压舱水可引起外来生物入侵,国际海事组织(International Maritime Organization, IMO)因此制定了具有约束力的压舱水公约,已于2019年1月对我国正式生效。大量研究证明船舶压舱泥是有害藻华种类特别是有害甲藻孢囊的携带者。另一方面,有害藻华在我国近三十年频发,尤其是新的种类不断出现。因此,这种态势是否与压舱泥带来的外来种入侵有关是一个具有重要科学和现实意义的问题。我们最近的工作表明,此前国内外通过形态学方法对压舱泥的检测都大大地低估了甲藻孢囊的种类多样性和样品间种类组成的异质性。因此,必须通过更深入全面的实证研究对外源有害藻华甲藻通过压舱泥入侵我国海域进行风险评估。本文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综述与讨论:(1) 船舶压舱水(泥)与有害藻华地理扩散;(2) 国内外有关压舱泥中甲藻孢囊多样性的检测与溯源研究;(3) 我们对美国港口船舶压舱泥的检测发现压舱泥中甲藻孢囊具有很高的种类多样性和样品间的异质性。最后从我们最近的工作及与文献报道的工作比较获得了几个重要的科学问题。在评述国内外研究成果和前期研究结果基础上,提出有必要通过更大量、广泛的国际船舶压舱泥和中国全海域沉积物取样、高通量测序的分子鉴定与形态观察、单孢囊分子-形态鉴定、孢囊萌发、全面生信分析相结合的技术路线,实证性地评估有害藻华种类通过压舱泥入侵中国的风险,并以此建立对新出现藻华种类溯源或判断是否外来种入侵的基本依据,同时为海关职能部门的检验执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00.
本文对我国沿海岸采集的褐藻门(Phaeopyta)短毛藻科(Elachistaceae)短毛藻属(Elachista Duby)海藻进行了分类学研究。发现2个新种,即长海短毛藻E.changhaiensis Luan et Ding sp.nov.和暗色短毛藻E.fusca Luan et Ding sp.nov.。文中对此2个种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较详细的特征描述,并对新种提供了相应的英语特征描述,以及较完整的其他分类学信息,与相似种进行了比较。长海短毛藻藻体黄褐色,长同化丝直径7~22 μm,多室囊长95~150 μm,由23~38个小室组成;短同化丝长200~350 μm,由11~24个细胞组成。暗色短毛藻藻体暗褐色,长同化丝直径8~14 μm,多室囊分枝,长75~150 μm,由27~39个小室组成;短同化丝着生于长同化丝的基部,长0.13~0.33 mm,由5~13个细胞组成。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标本馆(AS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