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2篇
  免费   134篇
  国内免费   153篇
测绘学   24篇
大气科学   29篇
地球物理   38篇
地质学   124篇
海洋学   463篇
天文学   12篇
综合类   144篇
自然地理   15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50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51.
为了分析黄海区虾拖网网囊网目对副渔获物的选择性,运用套网法对30,33,40 mm 3种网目尺寸的网囊进行了选择性试验。用统计学方法求得几种优势副渔物的逃逸率,并用极大似然法对渔获数据进行处理求得相关的选择性参数。结果表明,大部分副渔获物的逃逸率随着网囊网目尺寸的增大而增大,在网目尺寸为30,33,40 mm时矛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的逃逸率分别为48.3%,59.7%和62.6%;细巧仿对虾(Parapenaeopsis tenella)的逃逸率分别为67.0%,68.2%,68.7%。矛尾虎鱼的选择性参数也随着网目尺寸的增大而增大,在网目尺寸为30,33,40 mm时,矛尾虎鱼的50%选择体长L50分别为81.858,86.715和88.028 mm,选择范围SR分别为41.097,45.007和50.423 mm。研究表明,单靠放大网囊网目尺寸来释放虾拖网中副渔获物,效果不甚理想。  相似文献   
52.
研究了深圳海域2008年4月、9月的水体弧菌数量、种类组成及其分布,探讨了弧菌总数及各优势类群的数量分布与环境因子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弧菌总数分布具有季节性,东部海域春季(4月)的弧菌数量高于秋季(9月)的,其均值分别为1.50×104,8.89×102CFU/cm3;在西部海域秋季的略高于春季的,其均值分别为5.09×102,2.66×102CFU/cm3;弧菌数量最高值出现在大亚湾(4.40×104CFU/cm3)。弧菌的优势类群具有季节性分布特征:春季特有的优势类群有Vibrio gigantis类似种和V.splendidus类似种,秋季特有的优势类群有V.natriegens类似种;V.alginolyticus类似种是两个季节共有的优势类群,其数量春季高于秋季的。弧菌种类、数量与海水温度、盐度及细菌总数、Chl-a等环境因子有一定的相关性,其中盐度为弧菌种类及数量分布的主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53.
采用改良的微孔板法测定了12株弧菌的形成生物膜的效果,选择形成生物膜效果最好的副溶血弧菌ND-02,进一步研究了环境因子对其生物膜形成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副溶血弧菌ND-02菌株在静置培养24~36 h后形成成熟的生物膜,在起始菌浓度为107~108CFU/mL形成生物膜的量最大;在30 ℃,NaCl浓度为3%~ 5%,pH偏弱碱性时的生物膜OD590值最大;Ca2+ 促进副溶血弧菌生物膜的形成,而Mg2+ 抑制生物膜的形成;副溶血弧菌在分别经大黄鱼表皮黏液、肠黏液和肝脏提取液包被的的基质上形成生物膜的作用明显,鳃黏液和脾脏提取液中次之,肌肉提取液包被后生物膜形成量最低。以上结果表明,副溶血弧菌ND-02菌株能形成稳定而明显的生物膜,而且生物膜的形成受温度、NaCl浓度、pH值等环境因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54.
《地理教学》1995,(1):3-3
1995年1月6日至1月8日,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研究会在杭州市召开了秘书长工作会议。孙大文理事长和王效乾副理事长出席了会议,并对研究会的学术活动及其他工作的安排发表了重要意见。会议由陈澄秘书长主持,陈胜庆、殷祖训副秘书长出席了会议,郭英英、向学禹常务理事也列席了会议。会议得到浙江教育出版社的大力协助。  相似文献   
55.
本文介绍了计算机病毒的基本知识,并根据气象部门计算机出现病毒的情况,提出了一些,诊断、治疗病毒的方法及预防对策,供广大用户借鉴。  相似文献   
56.
着重讨论激光器对内调制模拟信号频率的响应特性,定量分析光子密度的幅值及相位对模拟激励信号频率的依赖关系,给出特征参数和曲线,供模拟系统设计者参考。  相似文献   
57.
58.
59.
雷蕴芬  林月英 《矿物学报》1993,13(1):79-83,T001
锰副硅灰石是副硅灰石一个新变种矿物,为国内外首次发现。产于我国内蒙古矽卡岩型铅锌矿床中。矿物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C_(2h)~5-P2_(1/c),晶胞参数a=1.47213,b=0.70489,c=0.69055nm,β=95.827°±0.03,V=0.71289nm~3,Z=12。化学分子式为(Ca_(0.75)Mn_(0.19)Fe_(0.068))_(1.00)Si_(1.00)O_3,属于硅灰石亚族矿物。  相似文献   
60.
西藏定结地区高喜马拉雅隆起带中淡色花岗岩体紧靠藏南拆离断层内呈等轴状小岩株产出。淡色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为过铝质,高Si和K,低Ca、Fe和Mg,岩石富轻稀土元素及Rb、Ba和Th,贫Hf、Zr、Y和Yb,呈现S型花岗岩特征。基底副交质岩中广泛发育淡色花岗岩脉体,在副交质岩中的淡色花岗岩脉体内发现紫苏辉石暗色麻粒岩残留体,通过对淡色花岗岩与基底副交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的对比,发现它们具有相似的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均富K、Rb、Ba和Th,贫Hf、Zr、Y和Yb。认为基底副交质岩为高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源岩,其在快速隆升降压的条件下发生缺水熔融生成淡色花岗岩浆面残余麻粒岩残留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