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0篇
  免费   467篇
  国内免费   1008篇
测绘学   13篇
大气科学   2122篇
地球物理   56篇
地质学   29篇
海洋学   633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6篇
自然地理   95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71篇
  2022年   69篇
  2021年   88篇
  2020年   105篇
  2019年   93篇
  2018年   77篇
  2017年   69篇
  2016年   72篇
  2015年   67篇
  2014年   125篇
  2013年   126篇
  2012年   110篇
  2011年   115篇
  2010年   135篇
  2009年   142篇
  2008年   114篇
  2007年   160篇
  2006年   98篇
  2005年   102篇
  2004年   78篇
  2003年   85篇
  2002年   74篇
  2001年   69篇
  2000年   60篇
  1999年   55篇
  1998年   65篇
  1997年   76篇
  1996年   65篇
  1995年   69篇
  1994年   57篇
  1993年   66篇
  1992年   79篇
  1991年   54篇
  1990年   32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4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用卡尔曼滤波预报南海热带气旋路径的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卡尔曼滤波方法预报南海热带气旋路径,发现采用卡尔曼滤波可以大大地降低预报误差,提高预测模型的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82.
杨帆  唐兵兵 《广西气象》2004,25(4):35-35,43
根据沿海地区气象台站预报服务的需求,对MICAPS系统的资料处理功能进行修改扩充,实现对气旋加密观测报的有效快速处理,满足业务服务需要。  相似文献   
83.
利用烟台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结合自动气象站和常规观测资料,分析了2004年5月16日山东半岛西部强对流天气背景和雷达回波特征。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天气是由高空低涡和地面气旋造成的,在雷达径向速度图上,有中气旋特征,并与地面风场相对应。  相似文献   
84.
文中利用EOF分析大气季节内振荡 (MJO)的时空变化的方法 ,研究了 1996年 9月~ 1997年 6月间的MJO活动对生成在印度洋—西太平洋海域的热带低压 /气旋的影响。结果发现 ,除西北太平洋之外 ,发生在其他区域的热带低压 /气旋有半数以上生成在向东移动的MJO的湿位相中。伴随MJO的向东传播 ,热带低压 /气旋平均生成位置也随之向东移动 ,而生成在西北太平洋的热带低压 /气旋分别受到向东和向西传播的MJO影响  相似文献   
85.
热带测雨卫星对淮河一次暴雨降水结构与闪电活动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8,他引:13  
文中利用热带测雨卫星 (TRMM )搭载的测雨雷达 (PR)、闪电成像仪 (LIS)、GOES卫星红外通道辐射亮温(TBB)对 2 0 0 3年淮河汛期一锋面气旋系统的两个时次的探测结果 ,分析研究了降水结构及闪电活动 ,并与“98.7.2 0”武汉附近地区中尺度强降水的结构和闪电活动进行了比较。GOES的TBB、降水系统中的对流降水与层云降水比例、闪电活动频数随时间的变化均能表征锋面气旋系统的发展。TRMMPR探测结果表明 :冷锋降水狭窄细长 ,且均为强对流降水 (特别在冷锋加强时 ) ;暖锋宽广 ,且为大片层云降水 ,但其中存在面积不等的强对流降水云团 ;与“98.7.2 0”武汉附近地区中尺度强降水垂直结构的比较表明 ,锋面气旋降水的最大降水率出现在近地面 ,而中尺度强降水的最大降水率出现在低空 (3.0~ 3.5km) ,表明两者之间的降水微物理过程存在差别。TRMMLIS探测结果表明 :闪电活动均发生在冷锋的强对流降水云团中 ,暖锋中虽有强对流降水 ,但无闪电活动 ;闪电活动频数高所对应的降水廓线中、上部存在大量的冰相粒子。  相似文献   
86.
章应用T213数值预报产品对2004年7月25日内蒙古河套地区出现的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分析表明:本次大—暴雨过程是一个典型的高空切变与副高配合,结合地面河套气旋强烈发展而产生的,具有发展快、降水强度大、对流性明显等特点。进一步应用MM5V3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进行模拟分析表明:河套气旋在降水中起到关键性作用,是主要影响系统。说明在充分研究分析天气形势的基础上.综合运用T213数值预报产品是做好内蒙古河套流域大—暴雨预报和服务的关键;应用MM5V3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可以进一步细化预报结论,提高预报服务效果。  相似文献   
87.
北京地区两次沙尘(暴)天气过程对比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申红喜  李秀连  石步鸠 《气象》2004,30(2):12-16
通过对 2 0 0 0年 4月 6日和 4月 9日北京地区两次沙尘 (暴 )天气过程的对比分析认为 :蒙古气旋型和不伴有气旋的西北槽型所造成的北京沙尘天气的严重程度不同 ;沙源地区中低层较强上升运动的主要作用是将当地沙尘垂直输送到空中 ,然后在70 0hPa较强西北气流的引导下将卷起的沙尘水平输送到下游地区 ;不稳定层结又加强了沙尘天气 ;沙尘暴区上空z 螺旋度分布的特征是高层为负值 ,低层为正值 ,对流层中低层螺旋度正的大值区与卫星云图显示的沙尘暴区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对沙尘暴的预报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88.
刘寅  邹晓蕾 《气象学报》2016,74(1):1-17
随着卫星探测技术的进步、天气学和气候学理论的不断完善,以及高性能计算机广泛应用,卫星臭氧资料的种类得到极大丰富并被应用到多个研究领域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文中介绍了主要星载臭氧探测仪的发展概况,回顾了卫星臭氧资料在气象领域的应用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卫星臭氧资料在气旋或低压过程中、全球或区域臭氧的气候分布及变化特征、高原臭氧分布及变化特点、数值应用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并展望了卫星臭氧资料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9.
南海热带气旋迅速加强环境场因子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整理的热带气旋最佳路径资料,对1979-2012年间南海海域热带气旋迅速加强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南海热带气旋迅速加强主要出现在夏秋两季,其中9月频数最高,空间分布主要集中在海南岛东南侧以及南海中部远离大陆的海域。基于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确定了一种环境因子的新阈值计算方法,计算出风垂直切变、高(低)层散度、低层垂直涡度、低层水汽通量散度、对流层中层相对湿度、海表面温度和海洋热含量8种环境场因子有利于迅速加强的阈值条件,结果表明风垂直切变、低层辐合、低层水汽辐合是影响迅速加强的主要因子。强台风以下级别的南海热带气旋级别越高迅速加强概率越大,迅速加强时满足阈值的因子个数也越多。除海洋热含量以外的7个因子中,满足阈值的因子个数为6个(热带风暴级别)或5个(强热带风暴级别、台风和强台风级别)时迅速加强概率最大。这些对提高南海热带气旋强度突变的预报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0.
对于热带气旋的路径与强度预测,数值天气预报模式提供了相当有用的参考或指导预报。为进一步了解数值模式对掌握热带气旋生成的特性,基于近年国内外对热带气旋生成预报的研究结果,构造了一套热带气旋生成的多阈值组合判据系统,并利用该判据和ECMWF模式资料对2013—2015年于西太平洋海域生成的热带气旋进行了预报试验。结果表明,对于热带气旋生成的判据,使用不同百分位的历史统计阈值会对预报效果造成显著影响。在特定区间对某个物理量阈值进行合理的调整可以有效改善预报效果。在西太平洋海区,850 hPa相对涡度阈值的微幅调整对结果的影响最为敏感。最优阈值组合方案的预报命中率检验结果表明,在数值模式起报时间为低压生成时间的前12~72小时时效曲线上,24和48小时时效是拐点,24小时时效之前,命中率基本维持在0.7以上的高位,随预报时间的降幅很小;之后预报质量陡降,48小时时效后预报效果趋向稳定。此外,不同年份的预报效果存在明显差异。在西太平洋不同海域,ECMWF模式对热带气旋的生成预报质量差异明显。菲律宾以东的洋面在不同起报时间的预报能力明显高于南海海域。西太平洋海区存在两个明显的高错报率区域:一个位于南海中、北部至菲律宾群岛近海,一个位于西太平洋中部。在不同大洋之间,ECMWF模式的热带气旋生成预报性能也存在显著分别。起报时间在热带气旋生成前24小时内,西太平洋海区对热带气旋生成的预报要明显优于大西洋海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