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35篇
测绘学   12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10篇
海洋学   101篇
综合类   22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台湾海峡南部二长棘鲷种群生态学参数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以2003~2004年闽南-台湾浅滩渔场二长棘鲷周年12个月的生物学测定资料,研究其群体结构现状和生长与死亡参数,并与此前的研究结果比较,探讨二长棘鲷的种群动态变化趋势.结果表明:2004年渔获群体平均叉长和平均年龄都较1976、1994和2000年小,L∞和W∞较1982、1994年小,体重生长速率k较1982、1994年大,拐点较1982、2000年提前.雌、雄性初次性成熟的叉长较1976和1994年小.显示渔获个体小型化、低龄化和早熟化,体重生长速率加大,生长拐点提前的变化.这些变化正是二长棘鲷对强大的捕捞压力和环境变化所采取的生态对策,反映了当前二长棘鲷的生态仍较脆弱,资源形势仍较严峻.1994年以来二长棘鲷捕捞死亡系数居高不下,开发比率超过0.5.底拖网渔业的渔获量应控制在估算的最大可持续开发量26.94×104t(其中二长棘鲷2.30×104t),最大持续捕捞力量2180艘福建标准单拖渔船.最小开捕规格为94.6mm和25.76g.只有强化管理,资源才能得到明显恢复.  相似文献   
62.
作为20世纪70年代末期底拖网渔业的主要捕捞对象以及近年来南极磷虾渔业的兼捕对象之一,威氏棘冰鱼(Chaenodraco wilsoni)在海洋捕食者与饵料生物之间的能量流动中起着重要的传递作用,而目前针对该鱼种的营养特性及其食性的研究却十分有限。为此,本研究分析了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威氏棘冰鱼肌肉组织中脂肪酸的含量及其组成,并进一步探讨特征脂肪酸对食性的指示。结果表明,体长范围为4.8—30.7 cm、质量范围为0.3—250.5 g的威氏棘冰鱼肌肉样本中共检测出29种脂肪酸,其中含量较高的脂肪酸包括C16:0,C18:0,C18:1n9c,C20:5n3(EPA)以及C22:6n3(DHA),各类脂肪酸类型含量由高至低依次为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饱和脂肪酸(SFA)以及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威氏棘冰鱼多种特征脂肪酸含量与体长之间不具显著的相关关系,表明其摄食并不随着个体的生长而发生较大的变化。秋冬季威氏棘冰鱼呈现杂食性特性,主要摄食以硅藻为食的生物,如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 同时对底栖生物和海底碎屑也有一定的摄食,并会摄食一定量的桡足类生物。)  相似文献   
63.
采集我国沿海不同地区的管角螺Hemifusus tuba (Gmelin)、大角螺Hemifusus colosseus (Lamarck)和棘角螺Hemifusus kawamurai Habe样本,从这3种角螺10个群体中每个群体随机选取10―20个体,进行齿舌结构的比较.结果表明,角螺属齿舌上有齿3列,每一横列齿舌均为3枚,对称排列,其齿式为1·1·1.角螺属这3种齿舌的种间差别主要体现在中央齿的中间突起,而侧齿区别不大;种内不同群体间无明显差别,种间的差异略大于种内,其中管角螺与大角螺和棘角螺差异显著(P<0.05).大角螺与棘角螺的差异不明显,只是在北部湾大角螺和阳江棘角螺的侧齿第一突起/中央齿宽的比值差异极显著(P<0.01).角螺属各群体间齿舌差别不大,与其生活习性较为一致有关.齿舌参数不适合作为管角螺不同地理群体的分类依据.  相似文献   
64.
【目的】记述中国南海海域棘鲬属的一新纪录种,以厘定中国南海海域棘鲬属的分类。【方法】2019年4月于中国南海北部海域海南岛东南渔场采集棘鲬属样品,采用形态学鉴定方法研究其形态特征,描述其生态习性,编制中国棘鲬属分种检索表。【结果与结论】样品中有6尾为中国新纪录种——丝鳍棘鲬Hoplichthys filamentosus Matsubara&Ochiai,1950。主要特征:体延长,平扁,向后渐狭小,背缘低平,腹缘平直;背鳍VI,14~15;臀鳍17;胸鳍13+ⅲ;腹鳍Ⅰ-5;尾鳍17;侧线骨板27;鳃耙2+11~12;体具几条不明显深色横带;胸鳍具黑色斑点;第1背鳍分布黄色斑点,具黑色小点和黑边;第2背鳍中部分布黄色圆斑,每1鳍条根部具黄色圆斑;腹鳍白色,无斑纹;臀鳍无明显斑纹;尾鳍后缘具黑边,中部较随机分布黄色圆斑,下叶颜色较深。该种雌雄异形:1)雄性下颌骨腹外侧具棘,雌性则隐没皮下;2)雄性第2背鳍鳍条均显著延长呈丝状,雌性则无显著延长。  相似文献   
65.
蜂巢石斑鱼;单棘豹鲂鮄;电鳗;斑鳍蓑鲉。  相似文献   
66.
结合相关几何学原理,阐述了线段之间存在的空间拓扑关系,并结合当前线段相交算法的优缺点,提出了判断线段间有唯一实交点的混合判断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对自动剪断线算法的设计与实现。  相似文献   
67.
双棘黄姑鱼的人工繁殖及育苗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2002~2003年双棘黄姑鱼(Nibea diacanthus)的人工繁殖、育苗过程.成熟亲鱼注射LRH-A HCG就可产卵,产卵率55.6%~83.3%,受精率71.0%~87.1%,孵化率77.9%~89.3%.苗种培育期间加强水质管理、饵料生物的营养强化和病害防治工作,在水温24.5~29 ℃、盐度26~32条件下,仔、稚、幼鱼生长迅速.  相似文献   
68.
观察了双棘黄姑鱼卵巢发育的周年变化,结果表明,双棘黄姑鱼雌鱼性腺成熟系数(GSI)一年有两个峰值,分别出现在5月份(9.38%±0.32%)和10月份(7.56%±0.43%);HSI与GSI密切相关[R=0.76];卵巢发育水温在19~29℃范围,繁殖水温为24~28℃,在广东省饶平海区,双棘黄姑鱼繁殖时间在每年的5月和10月,属于春、秋二季产卵类型的鱼类。  相似文献   
69.
作为点云数据处理的关键步骤,点云数据配准的结果直接影响后续数据处理的精度。基于人工标靶和ICP思想的传统配准方法存在受环境影响、初始条件限制以及特征点提取困难等问题。针对传统地面激光扫描点云数据的高精度配准方法主要依赖人工标靶和特征点选取等局限,提出了一种改进的粒子群优化算法,以法向量叉积代数和最小作为适应度函数,对相邻点云重叠区域内的所有数据进行高效的全局搜索,在选取最佳配准点的基础上实现了散乱点云的精确配准。通过对多站扫描的高陡边坡岩体点云数据进行整体配准,并与ICP等经典算法进行对比实验,结果验证了本方法的可行性、有效性和稳定性,可以有效解决配准过程中标靶或同名特征点不易寻找的问题。  相似文献   
70.
长棘海星暴发对珊瑚礁生态系统产生了严重危害,而水体营养盐的补充可能是导致长棘海星暴发的一个关键因素。砂质沉积物对调控珊瑚礁区的营养盐浓度和结构起着关键作用,因此本研究通过流动式反应器对长棘海星和砂质沉积物进行模拟实验,分析长棘海星排泄活动及其死亡后有机体降解对水体营养盐的影响,并探究砂质沉积物的响应。实验结果表明:(1)长棘海星排泄的溶解无机氮(DIN)和溶解无机磷(DIP)通量分别为(83.55±4.74)μmol/(ind.·h)和(2.53±0.03)μmol/(ind.·h),这些营养盐可能给长棘海星的持续暴发提供营养条件;(2)砂质沉积物对长棘海星排泄导致的营养盐浓度升高具有缓冲作用,约70.7%的DIN和91.4%的DIP被截留在沉积物中,但沉积物界面营养盐交换导致的氮磷比升高可能不利于珊瑚生长;(3)长棘海星死后的有机体降解可促使沉积物–水界面释放营养盐,结合海星暴发密度估算,其释放的营养盐可导致上覆水中DIN和DIP浓度分别升高0.32 μmol/L和0.01 μmol/L,这可能会促使大型藻的快速生长而妨碍珊瑚的自我修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