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27篇
大气科学   9篇
地球物理   22篇
地质学   12篇
海洋学   61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外源干扰在地震道集上表现为符合时距双曲线规律的倒抛物线形状,与震源信号在频谱域内几乎完全重叠,且在其它特征方面无显著差异,因此,常规的噪音压制法无论在时间域或是在频率内都无法实现.本文提出的基于散射理论的外源干扰压制法,是运用观测系统计算和特定点信息,通过外源定位原理,求出外源干扰的位置,通过散射理论模拟任意位置的地震...  相似文献   
22.
外源Ca2+对藏药独一味幼苗速冷冻抗性的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不同浓度CaCl2喷施独一味两对叶龄幼苗,然后分别迅速置不同低温(4 ℃、0 ℃和-4 ℃)处理48 h,以28 ℃为对照,处理结束测定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细胞膜稳态性、抗氧化酶活性和膜质过氧化等指标的变化,旨在揭示外源Ca2+对提高独一味幼苗速冷冻抗性的作用效应,为独一味人工驯化栽培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独一味幼苗对0 ℃及以上低温速冷冻表现较强的适应性。喷施15 mmol\5L-1的CaCl2能显著诱导增强独一味幼苗叶中SOD、POD活性,降低膜质过氧化程度,增强细胞膜系统的稳定性,有效改善独一味幼苗的速冷冻抗性,缓解速冷冻胁迫对幼苗的伤害,使叶绿素含量维持在较高水平,为适宜条件下迅速恢复生长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23.
4种石斑鱼染色体核型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以蜂巢石斑鱼(Epinephelus merra)、鲑点石斑鱼(Epinephelus fario)、点带石斑鱼(Epinephelus malabaricus)及黑边石斑鱼(Epinephelus fasciatus)为材料,胸腔注射PHA及秋水仙素溶液,取头肾细胞经空气干燥法制片。经核型分析,蜂巢石斑鱼与鲑点石斑鱼核型一样,2n=48=4m 6sm 4st 34t,NF=62;点带石斑鱼与黑边石斑鱼的核型一样,2n=48=48t,NF=48。由染色体数目2n=48可知,4种石斑鱼在鱼类系统中划分为高位类;由核型组成不同,可以将4种石斑鱼分为两大类:蜂巢石斑鱼与鲑点石斑鱼属于一大类;点带石斑鱼与黑边石斑鱼属于另一大类。此外,按总臂数多少来分,蜂巢石斑鱼与鲑点石斑鱼为特化类群:点带石斑鱼与黑边石斑鱼为原始类群。  相似文献   
24.
海藻凝集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凝集素是一大类能够凝集生物细胞的蛋白或糖蛋白 ,广泛地存在于许多生物体内 ,在生物体的配子识别和生殖细胞融合中起着重要作用 ;许多生物凝集素表现为可以凝集人或动物的血细胞、蓝藻细胞、生殖细胞 (配子 )等多种细胞 ,同时某些凝集素具有抗病毒 ,促进淋巴细胞分裂 ,抗血小板凝集[2]和抗菌的作用。植物中较早发现的凝集素是陆生植物凝集素 ,其最早的应用是用来鉴别人的血型。1966年 ,Boyd等人在一些热带海藻中发现了海藻凝集素的存在 ,此后Blun den和Rogers等对英国沿海的海藻检测了提取物的凝集活性 ,发现只有…  相似文献   
25.
C型凝集素是指一类依赖钙离子的糖结合蛋白,是凝集素家族中种类和数量最多的一个家族,广泛存在于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中。当外界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后,C型凝集素便可迅速识别和清除病原微生物,在先天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所以C型凝集素一直是免疫学研究领域的热点。本文从结构特征、表达图式和免疫功能等方面对代表性海洋生物的C型凝集素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期待可以为深入探讨海洋生物C型凝集素的功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6.
本研究利用本实验室构建的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血细胞c DNA文库中的C-型凝集素基因EST序列,采用c DNA末端快速扩增(rapid amplification of c DNA end,RACE)技术克隆获得脊尾白虾C-型凝集素基因c DNA全长,命名为Ec CTL。该基因全长1285 bp,包含1041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346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分子量为38.56 k Da,为甘露糖型凝集素。同源性分析表明,脊尾白虾Ec CTL基因氨基酸序列与秀丽白虾(Palaemon modestus)的同源性最高,达到91%。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表明,Ec CTL基因在血细胞、肝胰腺、肌肉等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肝胰腺当中的相对表达量最高。感染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和白斑综合症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后6~12 h,脊尾白虾血细胞和肝胰腺中Ec CTL的表达量较对照组均显著增加(P0.05),且具有明显的时间差异性。本研究证明脊尾白虾C-型凝集素在其免疫反应中起到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探索脊尾白虾免疫系统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27.
麦胚凝集素促进对虾免疫功能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药浴法、注射法及药饵法研究了麦胚凝集素(WGA)促进对虾抗病力的效果。经肌肉注射法感染实验证明三种给药方法均可提高对虾的存活率,其中以药饵法(20mg/kg含量、喂养28d)效果较好,对虾存活率提高17%。表明利用药物促进对虾免疫系统功能,提高对虾抗病能力是一条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28.
C型凝集素是一类依赖于钙离子的糖识别蛋白超家族,该家族蛋白在海洋无脊椎动物先天免疫系统中的非己识别和对病原微生物的清除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文以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含单个糖识别域(CRD)的C型凝集素PtCTL-6为研究对象展开研究。研究表明PtCTL-6的开放阅读框(ORF)编码一条由信号肽、LDLa和CRD组成的多肽链。该C型凝集素的识别关键基序为DPY/WTD(Asp-Pro-Tyr/Trp-Thr-Asp),未见于前人研究。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s)结合活性检测结果表明:PtCTL-6重组蛋白(rPtCTL-6)能结合脂多糖(LPS)、肽聚糖(PGN)和β-葡聚糖(β-glucan),并能结合7种微生物,包括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阳性菌和真菌。凝菌活性实验证明, PtCTL-6能选择性地凝集真菌毕赤酵母(Pichiapastoris)与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cerevisiae)。以上结果证实PtCTL-6能作为模式识别受体参与机体对微生物的识别,并且该分子具备较广泛的免疫识别谱。最后,本文初步探索了该分子对"非己"物质的识别机制,发现PtCTL-6通过特异性的结合D-甘露糖和D-岩藻糖对"非己"物质进行识别,是一种具备新型糖结合模式的C型凝集素。  相似文献   
29.
祁海霞  崔春光  赵天良  白永清  刘琳 《气象》2019,45(8):1113-1122
为了研究湖北省两种污染来源的重污染天气特征及其形成机制,采用WRF/Chem零排放情景模拟方案,将2015年冬季湖北省PM2.5模拟浓度分离为外源传输量和本地累积量,基于对数值模拟结果的统计分析,确定了湖北省污染传输通道和外源传输贡献率,研究了敏感区天气系统对两种污染来源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外源污染物输送在湖北省内有两条主要通道,一是由南襄盆地夹道直接输送汇入江汉平原,二是沿京广线从信阳到随州、孝感、武汉至江汉平原。湖北长距离跨区域传输的潜在污染源区为河南、安徽、江苏、山东等地。2015年冬季湖北省17个地(市)平均外源贡献率为42%,而对于重污染过程,平均外源贡献率高达66%,外来源输送对湖北重污染过程贡献非常显著。对外源传输型,我国东南地区为主要敏感区,气压(气温)变化与PM2.5输送显著负(正)相关,对维持南、北两支矢量带(PM2.5输送与风场相关),推动偏南和偏东气流起到积极作用。此外,伊朗高原天气系统通过上下游效应对东亚地区大气环流起到一定影响,从而也间接影响了区域污染输送。对本地累积型,冬季风环流系统为主要影响天气系统,在弱的冬季风环流形势下,蒙古高压系统偏弱、西太平洋地区海平面气压值偏高,对应湖北本地累积污染总量贡献大。  相似文献   
30.
2001-2002水文年环太湖河道的水量及污染物通量   总被引:24,自引:11,他引:24  
许朋柱  秦伯强 《湖泊科学》2005,17(3):213-218
根据2001-2002水文年115条环太湖河道的同步环境监测资料,对水量及污染物通量进行了估算.全年的入湖水量为80.11×108m3,出湖水量为96.67×108m3.入湖水量主要通过西部河网以及西苕溪、望虞河等河流汇入太湖,其中西部河网的入湖量占总入湖量的60%;出湖水量主要通过太浦河、东苕溪以及东部河网汇出太湖,其中太浦河的出湖量占47%.污染物通量的估算结果是,CODMn、TN及TP的入湖总通量分别为37571t/a、28658t/a及1029t/a,出湖总通量分别为35431t/a、14600t/a及668t/a.CODMn、TN及TP入湖通量通过西部河网进入太湖的比例占63%、49%及47%;CODMn、TN及TP出湖通量通过太浦河汇出太湖的比例占51%、45%及34%.通过与上世纪90年代以前相同年型的数据进行对比,除TP外,其它各种污染物的入湖量均明显增加,且污染物在湖泊中的滞留率也显著提高.由此说明,环太湖河道入湖污染负荷的增加是太湖水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