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8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4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99篇
地质学   42篇
海洋学   6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4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01.
孙甜甜  田永静  赵炜  孙康  姜涛 《湖泊科学》2020,32(6):1620-1631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不同用地类型上产生的降雨径流中重金属含量高且差异较大,而目前仍缺乏对降雨径流所携带的重金属风险评价的研究.以苏州城区为研究对象,选取商业区、居住区、历史文化保护区和文教区,监测降雨径流中铜(Cu)、锌(Zn)和铅(Pb)3种常见重金属浓度,通过物种敏感性分布(SSD)曲线获取预测无效应浓度(PNEC),基于重金属的生态有效性,应用风险商(RQ)法对重金属的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以6场有效降雨事件的事件平均浓度(EMC)统计结果的平均值为分析依据,对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苏州城区径流中的Zn、Cu浓度满足Ⅱ类水质标准,Pb浓度则劣于Ⅴ类水质标准;主要受地面交通活动和屋面材料的影响;在不同用地类型内Cu、Pb和Zn浓度的分布存在一定差异,商业区受重金属污染程度最为严重,其余3种用地类型均不同程度受到不同重金属的污染,对应的3种重金属的生态风险在不同用地类型内也显示相同规律;不同的重金属产生不同的环境行为,导致对水生生物的毒性差异较大,降雨径流中的重金属浓度在水环境中产生的有效生态风险程度为Pb > Cu > Zn.研究认为Cu、Zn和Pb对淡水生物的生态风险均达到高风险程度,而我国目前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未充分考虑生态影响,低估了部分重金属的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102.
刘维淦  林琪  张科  沈吉 《湖泊科学》2022,34(2):675-683
社会经济转型产生的多重人为驱动力对太湖流域的生态环境和服务功能造成了深远的负面影响.湖泊沉积记录有助于探索流域人与环境长期相互作用过程,为生态修复提供理论支撑.本研究通过对太湖流域长荡湖沉积岩芯有机质、营养盐和重金属元素等指标的系统分析,在210pb定年结果的基础上,结合地球化学标准化方法以及流域人类活动资料,解析了近...  相似文献   
103.
孙伟 《湖泊科学》2012,24(1):9-16
随着发达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建设用地急剧扩张,改变地表下垫面水文条件,成为导致区域水环境不断恶化的重要因素,并引发一系列的资源环境问题.为了促进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均衡发展,近年来地理学界开展了大量空间开发功能分区和适宜性分区的研究,为区域空间管理和建设用地调控提供科学依据,但是这些研究大多以单一行政区为对象,缺少流域等跨行政区的自然地理单元的分区研究,忽视了流域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整体性.为此,本文在借鉴相关分区研究的基础上,以太湖流域为例,探讨了流域单元空间开发适宜性分区指标选择与综合评价等技术方法,将太湖流域划分为高适宜区、中等适宜区、低适宜区和不适宜区等四种类型,并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探讨了建设用地配置规模与空间开发适宜性的对应关系和均衡程度,据此判断流域空间开发的失衡状态.  相似文献   
104.
首先测算1987-2001年间太湖流域水环境变化货币化成本,结果表明,1987-2001年间全太湖流域水环境呈现阶段性恶化的特征,15年间水环境变化的货币化成本增长了约1251亿元,年均增长速度达6.67 %,其中,太湖流域苏南地区2001年的水环境货币化成本已经占到该地区GDP的19%. 其次,通过构建太湖流域水环境变化政策驱动力模型,检验了太湖流域环境治理政策的运行效果,结果表明,1996年以来实施的环境政策,使得太湖流域的水环境污染货币化成本下降了61.79%,因此,太湖流域的环境治理政策是有效的. 据此,文章最后从流域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循环经济以及建立多元的环境治理投融资体系等几个方面,提出了进一步推进太湖流域环境治理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5.
如何表达流域复杂的系统结构是实现流域信息与模型集成,构建流域决策支持系统需要研究的首要问题.在分析现有流域数据库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以太湖流域西南部的西苕溪流域为研究区,采用面向对象的Geodatabase地理数据技术,通过分析流域系统的组成要素及过程,提出面向流域水文、水质应用需求的数据库信息组织体系;应用Arcgis的Archydro水文分析模块,基于国家基础地理数据库中的数字地形提取流域要素信息,构建了包括河流流线、集水区出水口、监测台站位置、湖库出口等要素的完整水文网络,并分析水文网络要素上下游关系,对流域集水区与河流的水力联系进行表达;通过分析流域监测台站空间信息、监测项目、时间序列的信息特征,设计Geodatabase的表结构和连接类,实现流域空间特征与状态序列的一体化表达,研究可以为流域数据库建设及流域决策支持系统信息平台构建提供一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06.
关于太湖流域防洪标准的讨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徐向阳  张超  沈晓娟 《湖泊科学》2006,18(4):414-418
在分析流域、区域、城市防洪工程作用的基础上,提出以11项骨干工程为核心组成太湖流域防洪体系,其主要作用是在设计条件下保证流域整体防洪安全,并建议按流流域GDP的0.2%-0.3%洪灾损失作为判断和控制流域性洪灾的经济指标.根据太湖流域防洪标准的基本涵义,讨论了设计暴雨时空分布与流域防洪体系规划建设的关系.最后,在分析太湖流域现状防洪标准的基础上,从防洪减灾角度,提出提高流域防洪能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7.
平原圩区磷素流失过程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佳聪  高俊峰 《湖泊科学》2015,27(2):216-226
圩区是太湖流域平原区的主要地理单元,其磷素流失是造成平原区水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定量模拟圩区磷素流失过程是非点源磷污染控制的重要环节.以太湖流域的典型圩区——尖圩为研究对象,根据物质守恒原理构建圩区磷素流失过程模型,模型考虑了圩区自然降雨、人工灌溉、洪涝排水、地面渗漏、作物需水、水面蒸发、沟渠磷素拦截等过程,充分体现了圩区系统磷素流失特征;通过已有研究案例、实地监测与野外调研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模型参数;模拟结果表明:(1)与太湖流域平原非圩区相比,圩区的年度磷素流失量较低(-0.17~0.54 kg/(hm2·a)),并且年度差异显著;(2)人工灌溉与自然降雨是圩区磷素输入的主要渠道,其磷素输入量分别为0.27~0.69、1.05~1.19 kg/(hm2·a);水体下渗和洪涝排水是圩区磷素的输出途径,其磷素输出量分别为1.04~1.06、0.65~0.93 kg/(hm2·a).  相似文献   
108.
针对目前尚缺乏客观的流域梅雨划分指标的现状,本文依据最新的梅雨监测国家标准与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利用19862016年太湖流域水文年鉴逐日雨量整编资料,重新划分了太湖流域入/出梅日期,计算了梅雨特征量,构建了梅雨洪水指数(RFI),并对梅雨期超设计、超警戒洪水年的环流异常成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新标准下太湖流域多年平均在6月17日入梅,7月11日出梅,梅雨期长度24 d,梅雨量266.8 mm;与历史序列相比,新标准确定的梅雨量一致率较高,其次是入梅时间和出梅时间.(2)雨日数和副高脊线北跳时间是影响入/出梅确定的两个重要因素,新标准将1992、2013年定为空梅,1986、1987、1989、1996、2005年历史入/出梅日期向后调整,1988、2007年出梅日期向前调整,更为合理地反映了梅雨的高温高湿气候特征,客观性较强.(3)梅雨量越大,雨强越大,太湖水位越高,流域越易涝;以梅雨洪水指数作为参考因子,考虑到影响太湖洪水形成的两个关键因子(梅雨期起涨水位、最大7 d降水量占梅雨量的比例),对入梅起涨水位异常偏高、因集中强降雨引起太湖洪水的指示意义较强.(4)高低纬环流配置关系密切,来自西太平洋经南海的偏南气流、印度洋经孟加拉湾的西南暖湿气流汇合后与来自北方的冷空气在太湖流域交汇,太湖流域垂直上升运动异常强烈,触发降雨层结不稳定能量释放,导致暴雨持续形成洪水.  相似文献   
109.
太湖流域湖荡湿地影响着整个流域生态系统的健康运转,是湖泊水体与陆地之间的过渡带,对周边城市的生态环境起到重要的净化调节作用,对太湖流域湖荡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进行评价,有利于湖荡湿地的科学管理,从而实现湖荡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本文选择太湖流域11个典型的湖荡湿地为研究对象,于2012-2015年开展周年湿地观测季度调查.利用主客观组合赋权方法,结合太湖流域自然条件和社会功能,提出了基于生态可修复性指标的太湖流域湖荡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和方法.结果表明:太湖流域湖荡湿地中生态系统健康等级为优的占27.27%,分别是傀儡湖、尚湖和钱资荡;生态系统健康等级为良的湖荡湿地占9.09%,为长荡湖;中等生态系统健康水平的湖荡湿地居多,占36.36%,分别是阳澄湖、昆承湖、元荡和淀山湖;生态系统健康等级为差的湖荡湿地占18.18%,分别是滆湖、澄湖和宜兴三氿.本研究建立的湖泊生态健康评估体系和湖泊生态健康评价结果对太湖流域湖荡湿地的后续有效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0.
太湖流域滆湖底泥重金属赋存特征及其生物有效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先明  晁建颖  尹洪斌 《湖泊科学》2016,28(5):1010-1017
为了探讨太湖流域滆湖底泥重金属(Cd、Cr、Cu、Zn、Ni和Pb)的赋存特征及其生物有效性,对底泥重金属总量、形态以及生物富集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6种重金属含量的空间分布表现为北部湖区最高,其次为南部湖区,中部湖区最低,重金属Ni、Cu、Zn和Pb含量显著高于沉积物背景值,分别是背景值的4.77、3.89、2.96和2.76倍,重金属总量与沉积物中的黏土成分含量具有显著相关性.采用三级四部提取法对重金属形态进行分析表明,6种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态(弱酸结合态、可还原态和可氧化态之和)含量顺序为CdCuZnPbNiCr,其中Cd、Cu、Zn和Pb的生物有效态含量分别占总量的84.15%、78.47%、76.50%和64.29%.Cu和Zn在铜锈环棱螺中富集含量要显著高于其他金属元素.相关性分析表明,6种重金属中仅Cr和Pb的生物富集量与有效态含量具有显著相关性,这表明,重金属在生物体内的富集不仅与有效态含量有关,还与底泥重金属总量有关.因此,评价滆湖重金属的生态风险时需要综合考虑重金属的总量及生物有效态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