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09篇
  免费   784篇
  国内免费   219篇
测绘学   3251篇
大气科学   300篇
地球物理   959篇
地质学   562篇
海洋学   434篇
天文学   89篇
综合类   450篇
自然地理   167篇
  2024年   39篇
  2023年   214篇
  2022年   225篇
  2021年   284篇
  2020年   169篇
  2019年   301篇
  2018年   211篇
  2017年   255篇
  2016年   207篇
  2015年   277篇
  2014年   391篇
  2013年   285篇
  2012年   283篇
  2011年   264篇
  2010年   263篇
  2009年   256篇
  2008年   244篇
  2007年   218篇
  2006年   222篇
  2005年   187篇
  2004年   146篇
  2003年   125篇
  2002年   128篇
  2001年   134篇
  2000年   109篇
  1999年   98篇
  1998年   111篇
  1997年   93篇
  1996年   70篇
  1995年   65篇
  1994年   68篇
  1993年   64篇
  1992年   50篇
  1991年   40篇
  1990年   48篇
  1989年   5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57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71.
安徽闪电与雷达资料的相关分析以及机理初探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5  
WSR-98D多普勒天气雷达和新型闪电定位仪是监测灾害性天气十分有效的手段,利用合肥多普勒天气雷达的物理量产品和中国科技大学研制的新型闪电定位仪资料,对2001年7月24日、2002年5月27日、2004年4月6日发生在安徽省的冰雹和强降水的3次天气过程的闪电与雷达回波特征做相关性分析和机理初探,发现一些有意义的统计规律:(1) 闪电发生的数目和变化与回波顶高(ET)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而与垂直含水量积分(VIL)对应关系不明显;(2) 强对流天气的云地闪中正地闪与负地闪发生频次相当,甚至超过负地闪,但正地闪比较分散,负地闪比较集中,闪电发生的位置与强回波位置不一致,云下一般存在一个次正电荷层;(3) 强降水天气的负地闪占优势,闪电发生的位置比较集中并且与强回波位置一致,云下没有正电荷层;(4) 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VIL)和回波顶(ET)很小处出现的闪电是由云砧和对流云分裂的碎云产生的.  相似文献   
972.
采用匹配定位方法,利用大岗山水库库区及附近(29.2°—29.9°N,101.9°—102.5°E)5次已知爆破事件对2014年3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内连续波形进行模板检测与定位,经过人工复核后共获取23次疑爆事件,这些事件与模板事件间有较高的相关性,相关系数达0.7734,匹配后疑爆事件数为模板数的4.6倍...  相似文献   
973.
吕进国  姜耀东  赵毅鑫  祝捷  王欣  陶磊 《岩土力学》2013,34(8):2195-2203
为提高矿井微震的定位精度,通过模拟试验对比分析常规定位及新方法在定位求解中的适用范围及优缺点,研究反演未知变量数目、检波器的密度、波速等对各自定位方法的影响。基于单纯形法的优点,并结合模拟退火法的全局收敛性,提出采用稳健的模拟退火-单纯形法进行微震定位。研究发现,该方法不必直接搜索发震时刻,只需通过稳健方法预先估算,利用较少的检波器就可进行微震定位,且基本不受初始波速影响,从而大大减少搜索步数,有效地提高定位精度及收敛速度。以柿竹园矿人工爆破定位测试试验为例,重点分析比较模拟退火-单纯形法、稳健模拟退火-单纯形法及其他定位方法的空间绝对距离及目标函数误差,认为检波器数量较多且可获得理想的P波信息时,应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能求出可信的结果;其余定位方法的三维定位误差及目标函数误差相差不大,但稳健模拟退火-单纯形法目标函数误差最小,稳定性最高,可在矿井微震定位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74.
汶川Ms8.0地震余震序列重新定位及其地震构造研究   总被引:27,自引:9,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综合利用川西流动地震台阵观测数据和震后应急地震观测台站的震相数据,采用双差地震定位方法对汶川地震的余震序列进行了精确重新定位,并对汶川地震的地震构造进行了深入研究.其结果显示,汶川地震序列从彭灌杂岩南缘开始破裂,主震及其余震破裂带长约350 km,在大部分区域宽约20~30 km,其宽度和空间形态沿破裂带显示了强烈的分段和非均匀特征.坚硬的彭灌杂岩对余震的非均匀性分布和汶川地震复杂的破裂过程起到了重要的控制作用.以松潘-甘孜地块中地壳低速层顶部为底边界,余震主要分布在4~24 km深度范围内的龙门山东缘上地壳高速层内.余震深度分布削面清晰地显示了映秀-北川断裂和灌县江油断裂以及汶川-茂汶断裂在20~22 km深度合并为剪切带的特征.小鱼洞到理县方向存在一条长度超过60 km的垂直于龙门山走向的余震分布条带,综合震源机制解和地震破裂过程的研究结果,我们推测,这是坚硬的彭灌杂岩体底部在长期应力积累作用下发生破裂的反映,并成为汶川地震释放出巨大能量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75.
龙滩水库地震精定位及活动特征研究   总被引:18,自引:6,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结合了波形互相关技术的双差定位法对龙滩库区2006年至2007年发生的地震进行了精确定位,并对其活动特征进行了分析.通过定位结果的比较,证明利用波形互相关技术提取的地震对的P、S波走时差数据及双差精定位法显著地提高了定位的精度和质量.对龙滩库区地震活动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龙滩库区的地震活动与水库蓄水过程密切相关,成丛分布的地震活动分别表现出对水库蓄水过程不同的响应过程和活动特征,反应了龙滩库区在岩性特征、渗透条件、地质构造及应力场等方面存在局部性差异.  相似文献   
976.
基于青岛附近黄海海域的GNSS验潮观测数据,利用GAMIT TRACK双差动态定位模块,解算潮位变化。引入IGS组织发布的最终星历参与计算,获取GNSS高精度验潮,将结果与压力式验潮仪的观测值进行比对。采用QDCORS站和上海IGS连续跟踪站的数据分别与流动站组成6类不同长度的基线组合,验证模块的作用距离,使得结果具有更广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977.
2004年6月甘肃临泽震群地震精确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双差地震定位法"对2004年6月甘肃临泽发生的地震震群进行了精确定位,结合地质构造资料讨论了本次震群的发震构造.结果表明:该震群震中沿着榆木山北缘断裂呈NNW向分布,震源深度优势分布于10~25 km,平均深度为16.3 km;发震断裂为榆木山北缘断裂东段局部断裂,走向NNW,倾向SW,倾角约为60°.  相似文献   
978.
用双差地震定位法对2005年9月23日克孜尔震群进行重新定位。 从平面上, 重新定位地震集中分布在一个长约14.5 km, 宽约 9.0 km的长方形内, 其长轴为N30°W向, 与克孜尔断裂近乎垂直。 从震源深度来看, 重新定位地震的震源深度全部分布在21 km以内, 集中分布在10~19 km, 平均深度为13.6 km; 震群中绝大部分小震发生在沉积层内, 而震级较大地震基本发生在结晶地壳的上地壳内。 其剖面图显示, 这次震群是从结晶地壳开始沿着N30°W方向向上破裂至沉积层。 根据震区附近断裂性质和该区历史小震震中分布分析认为, 克孜尔水库库区附近可能存在两条共轭断裂, 右翼断裂可能是这次震群的发震构造。  相似文献   
979.
双差地震定位法在山西中小地震精确定位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双差地震定位法对山西省内2001-2005年间发生的ML≥2.0的地震进行了重新定位。重新定位后得到410个地震事件的精确震源参数。结果表明,重新定位后的震中分布呈明显的条带状,且更加集中。定位后的平均震源深度为9.35km,其中又以地面下2km~14km为发震优势层。  相似文献   
980.
交切法是最基本的地震定位方法之一.该方法利用震源轨迹进行定位,不需要求解方程,即使仅有少量的地震记录,利用交切法也能获得有价值的震中信息.但另一方面,交切法的定位精度较低,特别是震源深度的误差常常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