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3篇
  免费   113篇
  国内免费   215篇
大气科学   11篇
地球物理   1篇
海洋学   1098篇
综合类   168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59篇
  1999年   66篇
  1998年   56篇
  1997年   62篇
  1996年   61篇
  1995年   62篇
  1994年   52篇
  1993年   61篇
  1992年   60篇
  1991年   40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4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1.
对虾一种无包涵体杆状病毒病原的PCR检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建立对虾无包涵体杆状病毒的快速诊断技术,应用PCR技术分别对暴发性流行病发生前、流行中和发病后的对虾样品进行了检测.根据已克隆的对虾杆状病毒部分基因组序列而设计的引物能特异性地扩增出靶DNA片段,最低可以检测1pg的病素DNA.由典型发病症状对虾的胃、腮、肝胰腺、中肠、游泳足、肌内和心脏等器官和组织中成功地检测到病毒.不同组织和器官经扩增得到的信号强弱不同:病虾的胃扩增得到的信号最强,中肠、肌肉、心脏和游泳足次之,腮和肝胰腺信号最弱,说明病毒在不同组织和器官中数量及感染程度不同.在对虾发病前及发病后,用二次PCR还能检测表面不发病呈隐性感染状态的对虾携带的病毒;而对野生健康虾的检测结果为阴性.研究表明,PCR是检测对虾暴发性流行病快速、灵敏而准确的方法,对病毒病的早期诊断、防治和高健康对虾品种的选育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2.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在生物机体免疫,特别在无脊椎动物免疫中的作用近来得到了广泛的关注,由其催化产生的一氧化氯(NO)除具有已知的神经传导、松弛平滑肌等功能外,还具有抗菌、抗病毒、抗寄生虫等作用。作者通过硝基四氯唑蓝(NBT)法和血细胞形态观察等方法,对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血细胞中存在的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进行了初步鉴定。在此基础上,通过亚硝酸盐法和L-瓜氨酸法对比,研究了感染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后中国明对虾血细胞中一氧化氯合成酶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中国明对虾在感染WSSV后,iNOS活性在12h内有上升趋势,实验36h后酶活性显著下降,至60h后酶活性降至对照组的一半左右。同时,被脂多糖(LPS)诱导的一氧化氮合成酶活性与对照相比也有显著下降。与此对应的是,核酸探针斑点杂交法检测病毒的结果显示:实验36h后在对虾体内能够检测到白斑综合症病毒。对照组中国明对虾血细胞的iNOS在实验过程中基本保持稳定。这说明WSSV在感染中国明对虾初期可以诱导血细胞产生iNOS,但随着WSSV在中国明对虾体内的大量增殖及其对血细胞的破坏,使得iNOS活性显著降低,对虾也趋于死亡。因此,iNOS能够作为反映对虾在病毒感染过程中健康状况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43.
两种虾、贝、藻综合养殖模式的初步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和孔石莼(Ulva pertusavar)与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以2种方式搭配放养,旨在查明其各自的生态特征及养殖效果。实验中对虾设2个放养密度,分别为17尾/m2和34尾/m2;牡蛎、石莼各设1个放养密度,分别为1 700 g/m2,140 g/m2。实验结果表明,经过50 d的实验,2个密度下对虾的生长均是混养明显快于分养模式(高密度混养与分养对虾体重分别为(7.04±0.19)g,(5.20±0.22)g;低密度混养与分养对虾体重分别为(7.89±0.34)g,(5.66±0.30)g)。总产量也是混养模式稍高于分养模式[高密度混养与分养对虾产量分别为(330.92±8.91)g,(189.47±8.05)g;低密度混养与分养对虾产量分别为(264.97±11.46)g,(135.82±7.27)g]。混养模式水体中的浮游植物的含量高于分室循环水模式中的含量,其它水化学指标间没有明显差异。分养循环水模式下虾室中水体过清、透明度过高,从而导致水中光照强度和光色的变化可能是其中对虾生长较慢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4.
研究了 36 5 nm波长紫外线辐射中国对虾精子对其顶体反应和受精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 ,低剂量紫外线辐射促进精子发生顶体反应 ,大剂量辐射使精子丧失发生顶体反应的生理机能并死亡。 36 5 nm波长紫外线能够透过精荚和纳精囊盖 ,对其内精子起到杀伤作用。精液稀释液在紫外线下辐射 5~ 8s,仍有部分精子具有受精能力 ,但胚胎在早期阶段即死亡。人工诱导雌核发育的过程中 ,紫外线辐射精液稀释液 5~ 8s,可获得遗传物质失活的精子 (激活源 )。经透射电镜观察分析 ,紫外线对精子遗传物质的损伤是一种使染色质变性的化学作用。  相似文献   
45.
中国对虾血细胞中酚氧化酶活力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脊椎动物血淋巴中的酚氧化酶的研究已有大量资料,不少学者[4,7,8]认为黑色素的聚集与昆虫伤口愈合、结节形成及包被作用有联系,而黑色素的聚集则与昆虫血淋巴中的酚氧化酶及其底物相关。程振衡和梁子才[1]他发现在亚洲玉米螟血淋巴中的酚氧化酶可以粘附到酵母菌细胞表面。在水生无脊椎动物中,有关酚氧化酶的研究报道甚少,特别是对虾酚氧化酶的特性研究,还未见到这方面的有关资料。本文报道中国对虾(Penaeuschinesis)血淋巴中血细胞内的酚氧化酶的存在及各种因子对其活力特性的影响。1材料与方法1.1实验…  相似文献   
46.
在中国对虾越冬亲虾中检出杆状病毒。经对病虾鳃、前中肠、卵巢组织进行电镜观察,在这些组织中发现大量有囊膜的杆状病毒。病毒粒子大小约为367nm×128nm,核衣壳为324nm×92nm。病毒在细胞内不形成包涵体,在核内或在细胞质的发生基质中装配。从病毒的形态特征、感染组织以及典型的发病症状和病理变化,初步认为亲虾感染的病毒与近年广泛报道的造成养殖对虾大规模流行病的主要原因——中国对虾杆状病毒为同一种。卵巢组织也是病毒的主要靶器官之一,亲虾卵巢组织的被感染暗示着该病毒有可能通过生殖细胞而垂直传播  相似文献   
47.
口服免疫药物后中国对虾某些血淋巴因子的测定及方法研究   总被引:53,自引:0,他引:53  
于1991年4-9月,以海捕中国对虾亲虾及养殖中国对虾为材料,运用单向免疫扩散(SRID)方法测定对虾血淋巴免疫因子,并采用经改进后的Horowitz等人的方法测定对虾体内的酚氧化酶(PO)活性,目的在于运用该两种方法对口服不同免疫药物的养殖对虾的血淋巴免疫因子及PO活力进行测定。对亲虾和养殖对虾口服不同免疫药物前后的测定结果表明,几种情况下的对虾血淋巴中均存在类似IgM的因子,血细胞中存在酚氧化  相似文献   
48.
长毛对虾杆状病毒病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我国沿海各省市养殖对虾发生了特大的暴发性流行病,造成了极大的损失.本文报道1993年长毛对虾(Penaeus penicillatus Alcock)暴发性流行病的症状与危害,在病虾中肠、肝胰腺上皮细胞的细胞核和细胞质中以及腹肌纤维间质细胞质等组织中发现了大量的无包涵体的具有囊膜的C亚群杆状病毒,描述了该病毒的分布和形态特征及其引起宿主细胞的主要病理变化等,而正常虾组织无这些情况,为一类新的病毒病.  相似文献   
49.
本文报道了1990年在平湖对虾养殖场用几种药物治疗聚缩虫病所做的试验。结果表明,高锰酸钾和新洁尔灭的疗效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