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3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58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54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9篇
海洋学   221篇
综合类   40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331.
中华绒螯蟹幼体消化系统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于1986,1987两年的3-6月,在浙江平湖水产试验场等地采集中华绒螯蟹五期状幼体和一期大眼幼体,对其消化系统发育的研究表明:各期幼体消化道平均全长分别为0.912mm,1.332mm,1.628mm,1.998mm,2.221mm和2.644mm;胃在Z1中呈椭圆形,到Z3方才明显分化成贲门胃和幽门胃两部分;至于贲门胃内的研磨结构和幽门胃内的滤器则要到大眼幼体才完全形成;在各期幼体中,中肠均是消化道最发达的部分肠壁细胞呈圆柱状;肝胰管和中肠前盲囊在Z1中出现,而中肠后盲囊却要到Z2方才形成。  相似文献   
332.
远海梭子蟹幼体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廖永岩  余波  董学兴 《台湾海峡》2001,20(4):533-546
本文对人工培养的远海梭子蟹各期幼体进行观察,结果发现,远海梭子蟹整个幼体发育过程共蜕皮6次,即Sou状幼体阶段脱皮5次;大眼幼体阶段蜕皮1次。在27.4-28.2℃的培养条件下,远海梭子蟹从破膜孵出到变态为第一期幼蟹,需经14-15d。  相似文献   
333.
三疣梭子蟹幼体消化道发育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疣梭子蟹的消化道分前肠、中肠和后肠,前后肠起源于外胚层,腔内有角质衬里,中肠起源于内胚层,腔内无角质层。消化管壁均由上皮层、结缔组织层、肌肉层和外膜组成。前肠包括口腔、食道和胃,食道壁内褶形成食道嵴,食道嵴的折叠程度以及食道放射肌的排列密度随幼体发育而增加。胃的结构复杂,其内的角质层特化成前部的胃磨和后部的腺滤器。胃磨、腺滤器、贲门胃和幽门胃之间的比例以及贲门-幽门瓣在幼体发育过程中变化明显。中肠的前端背面有一对前盲囊管,沿胃的背面向前延伸,在发育上有长度的变化。中肠后端背面发出一支后盲囊管,在Z2形成,随后逐渐延长并发生弯曲。后肠始于腹部第二节,在蚤状幼体时最长可达中肠的两倍多,大眼幼体后随着腹部的退化而明显缩短。  相似文献   
334.
鲍鱼采苗板上附着猛水蚤和线虫的数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鲍鱼幼体培育阶段中采苗板上附着猛水蚤和线虫的数量变化。12-2号池猛水蚤的密度为0.02-5.5个/cm^2,平均密度为1.8个/cm^2;12-10号池的猛水蚤的密度为0.01-8.4个/m^2,平均密度为3.0个/cm^2,两个池的猛水蚤都有两个密度的高峰期。采苗板上硅藻的密度变化和猛水蚤的密度的变化有一定关系,显示猛水蚤数量的增加依赖硅藻量的增加和猛水蚤会摄食硅藻。12-2号池线虫的密度为0.02-3.6个/cm^2,平均为个1.5个/cm^2;12-10号池的线虫的密度为0.2-7.0个/cm^2,平均密度为3.2个/cm^2,到幼体培育的中期,两个池的线虫密度都达到最高峰。线虫的密度的增长是依赖于硅藻的密度的增加的。12-2号池鲍鱼幼体密度为0.01-0.45个/cm^2,平均密度为0.15个/cm^2;12-10号池鲍鱼幼体密度为0.01-0.17个/cm^2,平均密度为0.06个/cm^2。在育苗的早期,在采苗板上附着的鲍鱼幼体逐渐增加,以后两个池的鲍鱼幼体密度渐渐降下来。  相似文献   
335.
海月水母与海蜇不同幼体阶段的种间短期竞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海蜇池塘养殖业的兴起,补充了传统海蜇渔业捕捞生产的不足,推动了海蜇产业的迅猛发展。海月水母常常在海蜇养殖池塘中泛滥成灾,对海蜇养殖业常常造成很大损失,但关于海蜇与海月水母的种间竞争关系尚缺乏研究。本文对海月水母与海蜇的螅状体、碟状体及水母体幼体相互之间的短期生存竞争关系进行了初步观察研究。结果表明:除海月水母碟状体可以被海蜇螅状体所捕食外,各种类型的海蜇幼体基本不能对海月水母幼体造成危害。但海月水母螅状体及其水母体幼体对海蜇幼体均存在一定的危害性,尤其是对海蜇碟状体的危害性最为严重,在饵料缺乏的情况下海蜇碟状体可以100%地被捕食。随着海蜇幼体的生长,其对于海月水母危害的抵抗力逐渐增强。本研究显示海月水母相对于海蜇而言,在幼体种间竞争关系中处于绝对优势,这是海月水母时常暴发成灾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海蜇池塘养殖生产及苗种培育过程中,应当严禁混入海月水母幼体,以避免对海蜇养殖生产造成损害。  相似文献   
336.
发育进程是作物的生理年龄,发育模式是作物生长模型的时间指针.但目前的发育模式只关注某时段(日)气象条件对作物发育的影响,其准确率也难以满足作物生长模拟的需求.根据作物发育速率不仅与气象条件有关、还与其所处发育期有关的理论假设,重构发育进程模式,并利用1980-2019年我国甘蔗发育实测数据进行模式适应性分析,比较传统模...  相似文献   
337.
将2009—2010年冬小麦各生育期的气象实测资料与历年、去年进行了对比,分析气象条件对本年度冬小麦产量的影响。探讨当年冬小麦在提前入冬、春季气温回升慢等不利气候条件下,平均单产仍保持较高水平的原因,经分析发现:2009年冬前冷空气来的早导致分蘖少、群体不足、亩穗粒数少;早春气温回升慢,对冬小麦快速生长不利,小穗分化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