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6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88篇
测绘学   12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11篇
地质学   20篇
海洋学   203篇
综合类   13篇
自然地理   2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51年   1篇
  194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印尼贯穿流与南海贯穿流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绕岛环流理论和SODA(Simple Ocean Data Assimilation)数据对印尼贯穿流(ITF)和南海贯穿流(即吕宋海峡水交换,LST)在1976年气候突变前后的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76年后吕宋海峡水交换体积输送(LSTT)异常增大,而印尼贯穿流体积输送(ITFT)异常减少。吕宋海峡东部东风分量和南海内部的北风分量的局地驱动是导致LSTT在1976年后增加的主要因素,南海内部异常北风分量对LSTT增加的贡献能够达到53%;而赤道太平洋的西风分量则是导致ITFT在1976年后减少的主要因素,其贡献大约为61%。1976年后15°N左右的NEC(North Equatorial Current)体积输送异常增强,但总NEC体积输送异常减弱。KC(Kuroshio Current)体积输送异常增强,而MC(Mindanao Current)、NECC(North Equatorial Countercurrent)、SEC(South EquatorialCurrent)体积输送异常减弱。赤道西太平洋由风场变化通过Sverdrup动力过程产生的异常气旋性环流阻碍了太平洋水体向印度洋的输入。  相似文献   
62.
山东庙岛海峡的峡道动力地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庙岛海峡的动力、沉积、地貌条件比较系统的分析基础上,对庙岛海峡的峡道效应和动力地貌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峡道形成及演变、潮流聚散与侵蚀堆积、涨落潮流歧路与登州浅滩形成、峡道泥沙搬运与沉积效应,结果表明,庙岛海峡具有显著的峡道效应,且峡道东西两段差异明显,对峡道以东的山东半岛北部沿岸海底泥沙运动和沉积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3.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results of comparison of impact pressures on own-plied structures induced by regular waves and irregular waves in a laboratory channel. Regular waves with wave heights ranging from 0.1 - 0.2 m and periods ranging from 1.0- 2.0 s are tested. The target spectrum for the irregular wave is JONSWAP spectrum. Irregular waves with siguifieant wave heights in the range of 0.10 - 0.25 m and peak periods in the range of 1 . 0 -2.0 s are tested. The relative clearance s/H1/3(H) is between - 0.1 and 0.4, s being the subtace level of structure model above the still water level. Time series of impact pressure are analyzed to indicate whether the properly of impact pressures induced by the regular wave significantly deviates from that by the irregular wave.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impact pressure along the underside of the structure is compared for different types of incident waves. The effects of wave parameters, structure dimension and structure clearance on the impact pressure are also diseussed.  相似文献   
64.
根据2001年3月份南海东北部航次调查温、盐资料,分析了2001年冬末春初南海东北部温、盐结构和环流的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观测期间南海东北部环流主要受一次海盆尺度气旋型冷环流支配,冷环流呈现双核结构,垂向尺度接近1000 m.吕宋海峡内侧断面的水交换在600 m以浅海水流入南海,在断面南部(20°N以南)中层和深层有流出,断面法向地转流向西净输运量为6.9×106m3/s;直接的黑潮入侵不超过120.5°E,但有部分的黑潮水沿陆坡达到台湾岛西南部海域,并更有一部分逸入东沙岛以西海域,与南海水混合变性.  相似文献   
65.
针对当前海上贸易航道通航风险评估工作中存在的能见度数据缺失等问题,提出基于贝叶斯网络的能见度数据推理技术。通过研究海域的确定、节点因子的选取、样本数据集的生成、推理模型的构建及参数学习和推理计算等流程,构建了基于贝叶斯网络技术的能见度数据推理模型,并以朝鲜海峡海域为例展开试验分析。结果表明:能见度具有年变化和年际变化特征规律,利用多年某月的数据作为训练样本推理该月的能见度等级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且相同样本形式下样本数据数量与推理结果准确性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66.
通过对东印度洋钻孔CJ01-185的生物硅来探讨东印度洋古生产力的变化和古气候演化的响应。CJ01-185钻孔的生物硅含量在末次冰期最低,为0.86%;而到了全新世晚期生物硅含量达到1.89%。全新世晚期生物硅的堆积速率明显大于末次冰期。随着全新世海平面的快速上升,巽他海峡贯通,来自爪哇海的陆源物质输入到东印度洋,导致全新世的生物硅含量和生物硅的堆积速率增加。研究表明:巽他海峡贯通前,研究区的古生产力主要受东南季风变化和上升流的活动影响;而巽他海峡贯通后,古生产力很明显受到陆源物质输入的控制,东南季风变化和上升流的影响较弱。  相似文献   
67.
本文基于真实地形、潮汐的高分辨率三维MITgcm海洋环流模式,对南海北部a波(大振幅波列形式)和b波(孤立子形式)的生成与传播特征进行了数值研究。首先,我们总结和分析了这些波动的生成与传播特征。然后我们计算了吕宋海峡的能量收支。能量的生成在一天内有三个极大值,其中最大值对应a波的生成。吕宋海峡西边界的能通量一天内有两个极大值,较大的那个对应a波的生成而另一个对应b波的生成。我们设计了敏感性试验来探究吕宋海峡东西海脊对a、b波的生成和传播造成的影响。通过对比敏感性实验和标准试验的结果,发现对于a波的生成东海脊必不可少,但西海脊几乎没有影响。西海脊削弱了a波的振幅但未对a波波速造成明显的影响。b波来自于从东海脊生成的扰动信号。西海脊加强了这个扰动信号但减慢了它的传播速度。  相似文献   
68.
The Fram Strait(FS) is the primary region of sea ice export from the Arctic Ocean and thu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regulating the amount of sea ice and fresh water entering the North Atlantic seas. A 5 a(2011–2015) sea ice thickness record retrieved from Cryo Sat-2 observations is used to derive a sea ice volume flux via the FS. Over this period, a mean winter accumulative volume flux(WAVF) based on sea ice drift data derived from passivemicrowave measurements, which are provided by the National Snow and Ice Data Center(NSIDC) and the Institut Francais de Recherche pour d'Exploitation de la Mer(IFREMER), amounts to 1 029 km~3(NSIDC) and1 463 km~3(IFREMER), respectively. For this period, a mean monthly volume flux(area flux) difference between the estimates derived from the NSIDC and IFREMER drift data is –62 km~3 per month(–18×10~6 km~2 per month).Analysis reveals that this negative bias is mainly attributable to faster IFREMER drift speeds in comparison with slower NSIDC drift data. NSIDC-based sea ice volume flux estimates are compared with the results from the University of Bremen(UB), and the two products agree relatively well with a mean monthly bias of(5.7±45.9) km~3 per month for the period from January 2011 to August 2013. IFREMER-based volume flux is also in good agreement with previous results of the 1990 s. Compared with P1(1990/1991–1993/1994) and P2(2003/2004–2007/2008), the WAVF estimates indicate a decline of more than 600 km~3 in P3(2011/2012–2014/2015). Over the three periods, the variability and the decline in the sea ice volume flux are mainly attributable to sea ice motion changes, and second to sea ice thickness changes, and the least to sea ice concentration variations.  相似文献   
69.
2013年4月,2014年5月,2012年6月和2015年10月在印度尼西亚北部苏拉维斯蓝碧海峡(Lembeh Strait)进行了4个航次的海洋生态调查,研究了蓝碧海峡的浮游植物种类组成,以及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及其驱动因子。四个航次的调查中记录了5类浮游植物和416个种(类)。调查区浮游植物密度平均为2348cells/L,硅藻和甲藻种类最多。蓝藻种类最少,但丰度很高。季风转换期的4月份和10月份浮游植物丰度总量较低,东南季风期间5月份和6月份的浮游植物丰度较高。除了束毛藻(Trichodesmium)之外,常见种是浮游硅藻。浮游植物的丰度和多样性的季节性变化明显。海链藻(Thalassionema)、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和蓝藻类的束毛藻对群落的不相似性贡献最大。由于蓝碧海峡南部营养盐浓度较高,南部水域的硅藻和甲藻密度稍高于海峡北部。虽然,南北两个水体中蓝藻的分布趋于均匀,但蓝碧海峡南部也有较高密度。与雅加达湾以及中国的一些海湾相比,蓝碧海峡的浮游植物丰度相当低。分析表明,SE季风期间上升流营养盐是左右浮游植物丰度月变化的重要因素。蓝碧海峡浮游生态系原始,且接近天然本底,人类活动背景噪声低,能够清晰地响应大环境的变化,是研究浮游生态系统的理想区域。  相似文献   
70.
利用2007年7~8月吕宋海峡120°E断面(18.5°N--21.5°N)CTD观测数据,分析了该断面的温度、盐度和密度分布特征。并用动力计算方法计算了断面的流速,得到了通过该断面的海水体积通量。计算结果显示,通过断面的海水主要由南海向太平洋输送,总的交换量为3.15Sv。19°30’N-20。30’N之间,南海水通过吕宋海峡进入太平洋,而19°30’N以南和20°30’N以北至21°30’N之间,海水由太平洋进入南海。此外,流出吕宋海峡的表层流速最大可达1.3m/s,流入南海,的表层流速最大可达60cm/s,位于19°30’N以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