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8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12篇
海洋学   9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5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寻找消失的大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已发表的大量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和海底钻探文献资料表明,现今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的不同部位——海底高原、深海平原、海沟、转换断层以至大洋中脊都可以找到大陆残块或大陆壳的痕迹。值得注意的是,大洋盆地中已经发现的大陆残块,在全球磁异常图上,大多位于南美洲、非洲、欧洲、南极洲、大洋洲的大陆磁异常带向相邻大洋盆地延伸部分,二者互相印证。这说明,具有大陆磁异常特征的这部分大洋盆地的基底具有大陆壳的性质,这是否意味着现代大洋的相当一部分深海盆地并不是以典型的大洋地壳,而是以大陆属性的地壳为基底的。然而,在世界地质图上,这些深海盆地的底多被以海底磁异常条带为基础的海底扩张模型解释为白垩纪的大洋地壳。这就不得不使我们对根据Vine—Matthews假说建立的海底扩张模型产生质疑。基于上述事实,我们认为,在大地构造研究中,不仅要在各时代的造山带中寻找消失的大洋,而且要在各个时期的海洋中寻找消失的大陆,才能更准确地进行古构造一古地理再造,还原各地史时期大地构造的真实面貌。我们认为,大陆经裂谷作用转化为大洋,大洋经造山作用转化为大陆的过程中,必然存在着地球各层圈之间,特别是壳幔之间的物理、化学作用。因此,大地构造研究必须从全球整体出发,注意物质水平运动的同时,还要更加注意研究壳与幔、幔与核,以及壳、幔、核的不同层次之间能量的转换和物质转化过程,才能对大陆与大洋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作出正确的判断。  相似文献   
12.
袁立明 《地球》2012,(6):56-56
肯尼亚有一个名叫梅南加伊的火山口,坑里树木郁郁葱葱,景色宁静怡人。这样绝美的自然奇观却被当地人认为是邪恶的精灵附在了它的上面,因为最近几年,坑里频频发生一些令人费解的事,被当地人越传越离奇,越传越神秘。火山口名为"死尸之地"当地人都知道这坑里面经常发生一些稀奇古怪的事,但在附近居住的一些男孩仍愿意冒着被"鬼怪"围住的风险而去探访游玩,有些人真的一去不复返。于是,传言四起,当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研究低维情形中具有非线性非局部源项和非线性内部吸收项的反应扩散方程的初边值问题,并利用积分模估计的方法得到其非负弱解的消失、非消失现象及其衰减估计。结果发现,在低维情形下非负弱解消失的临界指数不变,并且衰减估计值依赖于初始值、系数及区域的选取。  相似文献   
14.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煤系砂岩储层普遍具有低长石、溶蚀孔隙发育的特点,通过大量岩石薄片鉴定、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地层条件下高温高压真实砂岩岩芯的酸溶溶蚀实验等手段,结合鄂尔多斯盆地的构造、热演化史分析,研究了上古生界煤系地层中长石大面积消失事件的机理。认为早白垩世"热异常酸性流体酸洗地层事件"导致上古生界煤系地层中长石大面积溶蚀消失,形成广泛分布的次生溶蚀孔隙发育带,长石的分布与埋深无关,热演化程度的差异直接控制长石的消亡与否。据此,建立了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煤系地层成岩演化及长石溶蚀消失次生溶孔发育模式。  相似文献   
15.
用三维运动学模式研究太阳暗条消失与行星际扰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用19个行星际扰动事件为样本,采用三维运动学模式研究暗条消失事件(简称FD事件)与行星际瞬变扰动间的关系.太阳上的扰动源取行星际扰动前2-5d以内的所有FD事件,用势场模式计算得到的源表面磁场为背景,模拟每个扰动在行星际中的传播及其相互作用过程,观察扰动到达地球的时间和扰动大小.从模拟的结果来看,FD事件与行星际扰动事件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说明FD事件是行星际瞬变事件的一类重要的太阳源.19个事件中有2个没有对应的FD事件,5个模拟结果与观测结果相差较大,其余12个模拟结果与实际观测符合很好.这与过去这方面的工作有所不同,我们具体模拟了每个扰动事件的传播过程,同时考虑了扰动间的相互作用,包括扰动与共转流之间的相互作用,为太阳-行星际-地磁链天气过程的预报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三星堆文明消失原因的古环境因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星堆文明的神秘消失,古环境演变应是重要原因,与全球性古气候环境变化直接相关.通过对古蜀(广汉)地区古环境演化研究得出,3.0 ka B P左右该区古环境演化与中国大部分地区有相似的变化趋势,也有气候变冷、环境恶化的事件发生.推断该区古环境恶化的主要表现是洪水流量突发性质的变幅增大,导致山前冲积扇上的河流摆动迁徙加强,以致其中一次突发性河流改道冲毁了三星堆古城.  相似文献   
17.
1991、1992年,渤海湾连续2年获得了海蜇大丰收。1993年5~6月份亦有大量的小海蜇由外海涌进渤海,可是7月10日发现海蜇螝状体大量死亡,出现烂头烂边现象,此后海蜇大量死亡,到8月10日,出现了渤海海蜇消失的局面。 海蜇属腔肠动物,外形似伞,每年4~5月份随着暖流和东南季风的出现,逐渐由南向北,由外向内,在沿海深度30米以内海域漂浮游动,移动中个体迅速增大,在沿海各地形成海蜇渔汛。海蜇渔汛的好坏与风、流、温度、光照及降水量有关。一般来说,春夏季降雨多,光  相似文献   
18.
曾鼎乾 《地质学报》1950,(Z1):29-42,95,96
StylidoPhyllum就是块状的 Lonsdaleia,他和Polythecalis都是二叠纪棲霞石灰岩中的重要化石。後者由矢部和早坂於1916年命名,与Styli-dophyllum 主要的区别据命名者的意见是(1)有Secondary wall的存在(2)外壁部份消失。关於这两点,二三十年来曾经中外古生物学家详细讨论过,然而并没有得到一致的结论。著者根据中央地质调查所同仁包括黄汲清先生及著者在西南和南京山地采集的数百标本,对这一问题加以研究,本文就是对於这一研究的报道。外壁部份消失,这一特性不是 Polythecalis所特有的,在 Stylidophyllum 中也有这种情形,反之,在 Polythecalis属的若干种之中,也有外壁不消失的。所以这一性质不能作为 Polythecalis的属性。“Secondary wall”是否存在,争辩的很多。黄汲清在 1932年发表的古生物志里曾指出矢部和早坂所谓的“Secondary wall”并不是“Wall”,不过是“Septaldenticles”而已。1936年Douglas研究波斯的材料之後,说是在 Polythecalis中间有这种“Secondary wall”。英国珊瑚专家老将 Smith 相信了 Douglas的看法,并强调说:“……… This remarks clearly explain the nature of theso-called secondary wall ……”经他这样一加重,好像 Secondary wall存在在 Polythecalis 中间是没有疑问了! 然而根据我们许多中国各地采的标本,很奇怪,这许多标本中间从没看到如 Douglas 所说的,也就是矢部和早坂所说的“Secndary wall”,假如他们看的不错,为什么在我们这许多标本中不出现呢?矢部和早坂的“Secondary wall”黄汲清已经说明了。Douglas 的“Secodary wall”(他的材料很少,只有一张横切面)经著者详细研究和我们的材料比较,实在是一种不常见的季候生长现象而已。Smith自己没有下功夫研究,人云亦云罢了! 那么 Stylidophyllum和Polythecalis两属有分别没有呢?有的,著者从他们的生理上找出二者之间有很不相同的地方。根据多数标本的观察,主要的区别是在Polythecalis的床板带的直径在珊瑚虫达到晚幼年期之后就不再加大,而Stylidophyllum 是一直随着外壁直径的加大而加大。这个性质,在薄片上注意观察是可以比较出来的,根据二者加大的关系作出曲线(见英文篇及插图),二者的曲线迥然不同,我们利用这种性质可以区别开 Stylidophyllum和Polythecalis,也就是由于他们二者间有这样不同的性质而是独立的两个属。本文中,著者叙述了五个新种,一个属于 Stylidophyllum,四个属于 Poly-thecalis。  相似文献   
19.
台湾高山有无第四纪冰川之争,经历60a后终于得到澄清.此次查明台湾雪山主峰区有3套 不同时期的冰川遗迹.如冰斗湖、冰坎、大型磨光面和擦痕以及冰碛垄等,分别命名为山庄冰阶(末 次冰期早期.44.25±3.72ka BP)、黑森林冰阶(末次冰期最盛,18.26±1.52 ka BP)、雪山冰阶(末次冰 期晚期,10.68±0.84 ka BP)尤其以早期冰川规模大为特征.澄清了地学界近65a来的怀疑,将为 全球变化研究增添新内容.  相似文献   
20.
陈出云 《地图》2012,(3):138-139
一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因为宫廷戏里太监们宣读圣旨的表演变得众人皆知,但恐怕很少会有人知道"奉天"这个地名."奉天"的意思是遵从天意,暗指皇帝受命于天,是一个属于皇帝的词.明太祖朱元璋对它尤为喜爱,不但把皇宫正殿称作"奉天殿",而且还把"奉天承运皇帝"第一次用在了帝王的诏书中,这也就是那句"奉天承运皇帝诏日"的出处了.但其实,"奉天"用作地名,却是比朱元璋早了六七百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