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48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21篇
地球物理   18篇
地质学   14篇
海洋学   123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本文报道了北京地区1977年10月10日至1978年5月3日的重力固体潮观测结果。得出北京地区主要潮波的振幅系数δ和相位滞后κ为: δ(O_1)=1.1639±0.0086,κ(O_1)=0.44°±0.42° δ(M_2)=1.1593±0.0027,κ(M_2)=-0.40°±0.13  相似文献   
22.
都亨 《地球物理学报》1964,13(3):211-215
太阳带电粒子流通过磁边界层的中性点或阻塞点,由于极化电場的漂移运动或雷萊-泰勒(Rayleish-Taylor)不稳定运动,穿透磁层而进入地磁場被輻射带所捕获。这些被捕获的电子将向东漂移而形成西向电流。在它們围繞地球一周形成封閉的电流环以前,由于地球的自轉以及这个电流弧对地球各地的相对位置的不同,电流分布以及它在地面磁赤道附近所产生的磁場分布都将是不均匀的,对經度来耕是不对称的。本文假定电子繞地球的漂移周期为两天,計算了当磁暴开始时位于地方时00,06,12及18小时的台站記录的磁場随“暴时”Tst变化的曲线。理論結果与用佘山及洪伽幼地磁台站得到的統計結果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23.
为探究渤海岸线及水深变化对水动力的影响,基于Delft3D水动力学模型,选用2003年和2015年作为围 填海前后的典型年份,建立了围填海前后岸线及水深条件下的渤海三维水动力模型,并对水动力场进行了模拟。通过对围填海前后潮波和潮余流的分析,得到了岸线及水深变化对渤海水动力场的影响。结果表明:填海后,岸线及水深变化会对渤海主导分潮M2分潮产生较大影响,秦皇岛附近无潮点向西北方向偏移,渤海海域M2 分潮振幅总体减小;潮致余流场受岸线及水深变化影响较大,其中渤海湾曹妃甸港南部形成复杂的涡流,沿岸海域余流增大;滨海新区附近形成多个小范围环流,且天津港到黄骅港北部沿岸海域2015年余流比2003年增加3~5 cm/s;黄骅港南部形成一个逆时针环流,并且该处余流减小2~5 cm/s。辽东湾辽河口附近由于水深增加导致余流减小2~7 cm/s。莱州湾黄河口附近的逆时针环流向东南方向移动,黄河口北部余流略有减小,东南部余流明显增大,增加量最多能达到9 cm/s。刁龙嘴南侧顺时针环流减小,北侧顺时针环流增大4~9 cm/s。  相似文献   
24.
1Introduction SomeSchiffbasecomplexesderivedfromaminoacidsareparticularlyactiveinbiologycatalysisandmaterial.Thestudyofthemisfocusofthestudyof coordinationchemistry.Recently,studiesofsuchmetalcomplexesofmono Schiffbaseshavebeenre ported(Fanetal.,2003a,b;L…  相似文献   
25.
由长江口现场水文测验资料分析知,洪水期潮波上溯过程中,潮波变形具有先加剧后趋缓的特点。基于非结构网格FVM方法建立大通至外海的大范围数学模型,复演长江口潮波传播过程,以此为基础,研究长江口洪水期潮波变形特征的形成原因。研究认为:洪水期长江口潮波变形转折点位于潮流界上游;转折点下游潮波变形逐渐加剧是由于高低潮位潮波传播速度差异造成的;转折点上游潮波变形趋缓是由于高潮位重力引起的潮波传播阻力对潮波传播影响大于高低潮位潮波传播速度差异造成的。  相似文献   
26.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FY-2E卫星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等,采用天气学分析、物理量诊断等方法,对1312号台风"潭美"空心结构特征及成因以及其造成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台风"潭美"深对流云系一块位于台风中心北侧,一块位于南侧,且后期北侧减弱,几乎完全偏向台风的南侧,台风中心周围仅有浅薄稀疏的低云云线。"潭美"动力、热力结构均存在明显空心和不对称性特征,其与中高层气旋性环流偏离、高层辐散不对称、水汽输送不对称等有关;强降水分布与台风不对称性结构及地形等有关。WRF中尺度模式能较好地模拟出不对称性结构以及降水强度和分布。  相似文献   
27.
将黄渤海海域概化为矩形海湾,山东半岛概化为垂直于海岸的巨型丁坝,形成一个带丁坝型半封闭矩形海湾。利用DELFT3D-FLOW计算模块在上述海湾中进行了M2分潮数值模拟,对其无潮点和辐射状潮流场的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考虑科氏力影响和巨型丁坝反射作用,坝前形成了明显的无潮点,但在等水深条件下并未形成辐射状潮流场,而叠加上倾斜海底地形后其得以形成;无潮点和辐射状潮流场顶端位置受水深影响明显,随着平均水深的增大,无潮点将向湾口和湾中轴线方向偏移,而辐射状潮流场顶端则向湾口方向偏移。研究结果有助于加深对带丁坝型半封闭矩形海湾中驻潮波系统形成机制和动力特性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28.
长江口水域地形地貌研究对河道治理建设、水上交通运输等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具有重要意义,而建立高精度的无缝深度基准面及其与其他垂直基准间转换模型将直接影响到水陆交界区高精度地形地貌数据的获取及统一综合管理与分析。为此着重研究了基于三维潮波运动数值模拟、海面地形和大地水准面3种手段联合的河口水域无缝深度基准面构建及其与其他垂直基准间转换模型,并在长江口南支这一典型河口水域进行了建模实验和模型精度评估分析。结果显示,垂直基准转换模型中误差为12.4 cm,与现场长期潮位站实际观测结果比对分析得垂直基准转换模型误差绝对值均值为24.2 cm,尽管大于模型中误差估值,但仍满足国际水道测量规范对测深中垂向最大不确定度的要求。  相似文献   
29.
运用统计方法系统研究了1978-2002年太阳光球磁通量南北不对称性变化特征,发现其与太阳活动周有关.不对称值在太阳活动极小年要明显高于太阳活动极大年,并且磁通量变化总是由上升段的北半球占优逐渐过渡到下降段的南半球占优.另外运用小波变换方法详细讨论了这种不对称性变化可能存在的周期信息.  相似文献   
30.
长江河口潮波传播机制及阈值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口潮波传播过程受沿程地形(如河宽辐聚、水深变化)及上游径流等诸多因素影响,时空变化复杂。径潮动力非线性相互作用研究有利于揭示河口潮波传播的动力学机制,对河口区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基于2007—2009年长江河口沿程天生港、江阴、镇江、南京、马鞍山、芜湖的逐日高、低潮位数据及大通站日均流量数据,统计分析不同河段潮波衰减率与余水位坡度随流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潮波衰减率绝对值与余水位坡度随流量增大并不是单调递增,而是存在一个阈值流量和区域,对应潮波衰减效应的极大值。为揭示这一阈值现象,采用一维水动力解析模型对研究河段的潮波传播过程进行模拟。结果表明,潮波传播的阈值现象主要是由于洪季上游回水作用随流量加强,余水位及水深增大,导致河口辐聚程度减小,而余水位坡度为适应河口形状变化亦有所减小,从而形成相对应的阈值流量和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