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32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33篇
地质学   72篇
海洋学   16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41.
松辽盆地大地热流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本文以65个井温数据、并从中测试了10个大地热流值为基础,阐述了松辽盆地的地温场为中部高边部低,并呈环状分布的高地温场特征;进一步阐述了盆地的地壳热结构,分区估算了盆地下面沉积岩层、花岗岩质层和玄武岩质层各层底部的温度和热流值;分析了盆地的地温场高的主要因素以及地温场与岩石圈、重磁力场的关系  相似文献   
42.
辽东地区和海城地震区的地热观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0年至1984年间,在辽东地区和海城地震区,我们利用地质、冶金和化工部门的一批勘探钻孔,观测了这些井孔不同深度的温度,由此获得它们沿深度方向的温度梯度.同时,从这些观测孔取得岩样,在实验室中测定它们的热导率,从而得到每个钻孔的热流值.我们一共得到23口钻孔的热流数据,其中包括海城地震区的两个热流观测孔.这些热流值可粗略地给出海城地震区和辽东地区的热结构.结果表明,平行郯庐断裂的辽阳——熊岳北东条带具有相对高的热流值,平均热流为8.2910-2J/m2s(2.0cal/cm2s).这个条带恰好是下辽河盆地和辽东山地的交界,它与重力异常梯度带显示的北东向上地幔隆起带一致.海城地震区的平均热流值达9.2210-2J/m2s(2.2 cal/cm2s),又是高热流值条带上热流最高的区域.比较海城地震区已知的其它地球物理资料后,给出了该地区地球物理资料的综合解释剖面.我们推测,海城地震区下,地壳中的低速层是由于上地幔物质的大规模侵入产生的.高温和低速意味着该层具有塑性力学性质.海城地震震源区恰好位于这样一个塑性状态的介质层上部.这个结果对于研究海城地震和其它板内地震的形成过程无疑是有意义的.我们试图强调,对于地震研究而言,热流观测是地球物理观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地热资料   相似文献   
43.
采用目前被认为较理想的EASY%Ro动力学模型对四川盆地川合100井进行一维成熟度模拟,并对影响热指标模拟的主要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研究表明,古地表温度对模拟结果的影响不大;岩石热导率的影响程度与岩层厚度有关,即厚度越大的地层,其岩石热导率的变化对成熟度模拟的影响越大;对于川西凹陷,60Ma时的古热流值和60-40Ma的剥蚀量对模拟结果影响显著,因此减少这两个参数的不确定性有助于提高该地区成熟度模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44.
安徽长山地热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宁金野  徐洪苗 《安徽地质》2008,18(2):124-128
合肥盆地西界长山隆起,位于安徽省霍邱县西北。地壳减薄上地幔隆起是地热形成的地质背景,适当厚的高热阻盖层和高热导率的基底相配置是地热形成的基本原因。两条导水断裂是良好的导热通道,至使长山地热-400m地温达40℃以上,地温梯度达4.27℃/100m~5.46℃/100m,安徽长山地热是基底隆起聚热型,若科学合理勘探开发,将会给皖西地区带来十分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对省会经济圈建设和大别山地质公园旅游业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5.
岩石热导率的温压实验及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岩石热导率是岩石热物性中最主要者,是研究地壳和上地幔热结构、地球深部热状态以及各种工程岩体内空气与围岩之间热交换的重要参数,该参数的测定不但是大地热流测量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矿山采掘、石油开发和地热能利用不可缺少的工作。本文简要介绍了利用环形热源法在不同温压条件下对岩石热导率的测试和研究。文中不但介绍了测量原理和测量装置结构,并给出了不同岩性岩石在室温至180℃、常压至22MPa状态下的测量结果,  相似文献   
46.
南沙海槽前陆盆地热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岩石圈热结构直接影响着岩石的物理性质和流变学性质,从而制约着岩石圈的形成演化。在研究南沙海槽前陆盆地地质构造背景和岩石圈热结构影响参数基础上,文章采用一维稳态热传导方程模拟计算并获得了盆地94N05地震剖面岩石圈热结构。计算表明,盆地区域大地热流平均值约为62mW.m 2;地幔热流值约37—44mW.m 2,对地表热流贡献达60%—70%。南沙海槽前陆盆地处于构造热恢复阶段,地表热流受中中新世挤压构造环境影响相对较低且主要受深部地幔控制,莫霍面温度介于500—600℃,热岩石圈较薄,厚度约60—70km。通过计算岩石圈热结构及居里面深度特征揭示揭示盆地深部岩石圈温度较高以及热活动稳定可能是南沙群岛海域地震发生很少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7.
塔里木盆地现今地热特征   总被引:21,自引:9,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温梯度和大地热流是揭示盆地现今热状态的重要参数,它们对理解盆地的构造-热演化过程及油气资源评价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塔里木盆地约470口井的地层测试温度资料和941块岩石热导率数据,本文计算了塔里木盆地38个新的大地热流数据,进而揭示了该盆地现今地热分布特征.研究表明,塔里木盆地现今地温梯度变化范围为17~32 ℃/km,平均为22.6±3.0 ℃/km;大地热流变化范围为26.2~65.4 mW/m2,平均为43.0±8.5 mW/m2.与我国其他大中型沉积盆地相比,它表现为低地温、低大地热流的冷盆的热状态,但仍具有与世界上典型克拉通盆地相似的地热背景.整体而言,盆地隆起区地温梯度和热流相对较高,坳陷区地温梯度和热流则偏低.此外,我们还发现塔里木盆地现有的油气田区一般位于高地温梯度区域,这可能与下部热流体的向上运移和聚集有关.影响塔里木盆地现今地热特征的因素包括盆地深部结构、构造演化、岩石热物理性质、盆地基底构造形态和烃类聚集等.  相似文献   
48.
岩石热物性是盆地模拟和预测深部温度时不可或缺的参数。琼东南盆地是当前我国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重点区 块,揭示该盆地的热状态和烃源岩热演化历史均离不开真实可靠的岩石热物性参数。前人虽然对南海北部地区的岩石热物 性开展过相关研究,仍存在实测数据偏少、代表性不足和相互矛盾等问题,亟需新增一批新的实测数据来弥补该区基础地 热参数的不足。文章对采自琼东南盆地19口钻孔的32块岩心样品开展了热导率、生热率以及密度和孔隙度等物性参数测 试,揭示了它们的空间展布特征、相互关系及其主控因素,建立了琼东南盆地新生界地层平均热导率和生热率,据此估算 出盆地沉积物的放射性生热贡献约占地表热流的33%。这些实测的岩石热物性参数为南海北部海域沉积盆地的盆地模拟和 地热相关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49.
土体内在结构对热导率计算模型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得到适用于土体的热导率模型,利用软件将土样扫描电镜图片(反映土体的真实结构)二值化,采用瞬态传热分析方法对土体进行二维传热分析,通过ANSYS模拟土体并分析得出土体热导率。并且将数值分析结果与实测结果进行对比,发现两者间误差较小,说明该方法能较精确地得到土体热导率,为土体热导率理论模型的建立提供了一种新方法。在此基础上,对粉砂、粉土及粉质粘土的热导率进行研究,发现土体热导率随孔隙率的增大而减小,粉砂热导率的减小速率最大,其次为粉土,最小为粉质粘土。  相似文献   
50.
海底热流测量对于海洋地热学基础研究与天然气水合物等新兴海洋矿产资源勘测具有重要意义。海底热流原位测量是现代海底热流探测技术的发展方向。针对我国目前在该项技术的落后局面,通过对现存几种热流原位测量技术的原理与技术特点的对比与分析,指出了我国未来发展海底热流测量技术的方向与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