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6篇
  免费   86篇
  国内免费   98篇
测绘学   19篇
大气科学   25篇
地球物理   26篇
地质学   74篇
海洋学   387篇
综合类   24篇
自然地理   6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2篇
  1942年   1篇
  1936年   2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沿岸流非线性不稳定特征数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不稳定剪切波的波幅达到有限幅值之后,需要用非线性不稳定模型来分析沿岸流不稳定运动特征。本文通过建立并验证沿岸流非线性不稳定数学模型,在讨论该模型参数对沿岸流不稳定影响的基础上,率定实验中的模型参数并利用该数学模型模拟了实验中沿岸流不稳定的发展过程及其特征,主要结论有:(1)底摩擦系数越小,侧混系数越小,不稳定发生的时间越早,不稳定的波动幅值越大;(2)沿岸流非线性不稳定演化可能出现的5个阶段(线性阶段、倍周期阶段、大周期阶段、波群阶段以及不规则阶段),实验中出现的沿岸流通常处于线性阶段或非线性倍周期阶段,倍周期阶段的涡旋是由线性阶段的涡旋发生追赶、配对直至合并产生的。涡旋配对以碰撞的形式发生,大部分能量转移至追踪波,然后以较慢的涡旋速度沿岸传播。  相似文献   
82.
对粤西海域水东、湛江、硇州岛、南渡和海安验潮站各1年水位资料进行了调和分析及统计。结果表明:粤西海域北部湛江、水东、硇洲岛、南渡4站主要分潮为M_2、K_1、S_2和O_1,是不规则半日潮;而南部海安站主要分潮为O_1和K_1分潮,是不规则日潮。粤西沿岸各站浅水分潮和平均水位从北到南有减小趋势。在日潮不等方面,粤西沿岸验潮站都存在明显的日潮高、日潮时不等现象。日潮时不等总体上从北到南有降低的趋势,北部湛江、水东和硇州岛涨潮时间比落潮长1~1.5 h,南部南渡和海安两站涨、落潮时相差不大。另外,调和分析和经验公式不再适用于南渡站,南渡河入海口处堤闸工程是主要原因。这为粤西海域环境资源开发、航运活动等提供环境支持和保障。  相似文献   
83.
为了解决传统全局模型应用遥感影像反演水深的不足,提出地理自适应模型应用于八所港Landsat-8 OLI多光谱卫星影像。采用归一化水体指数进行水陆分离,在产生模拟数据时,为保证数据的合理性,对光谱灰度值进行自然对数求解。地理自适应模型将整个区域细分为5个小的区域单元,模型参数是自适应变化的,一般数学形式与传统全局模型一样。通过反演15m以浅的水深,发现光谱中对水体的敏感波段出现"红移";水深反演结果证明地理自适应模型有效地缓和了全局传统模型在底质类型和水体性质空间不均匀的问题,水深反演精度得到明显提高,并控制在1m以内。  相似文献   
84.
浙江沿岸春季上升流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三维斜压非线性数值模式ROMS(Regional Ocean Modeling System),在浙江沿岸特殊地形的基础上综合考虑风场、台湾暖流、潮流以及长江径流等可变因子,对春季浙江沿岸上升流进行了数值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浙江沿岸春季存在上升流,且上升流以带状分布在浙江近岸海域,在渔山列岛附近(28.40°N,122.00°E)以及舟山群岛附近(30.70°N,122.60°~123.00°E)存在2个上升流中心。风、台湾暖流和潮动力是影响浙江沿岸春季上升流的重要因子,其中风和台湾暖流对浙江沿岸整条上升流带均有影响;潮动力仅对28.60°N 纬度线以北至舟山群岛附近的上升流以及2个上升流中心的强度存在影响;长江径流对2个上升流中心、舟山群岛及长江口附近的上升流有一定影响。通过对浙江沿岸海域流场的分析可以发现,舟山群岛附近底层各等深线上水体向岸运动的速度比周围海域的大,跨越底层各等深线向上涌升的趋势更明显,间接反映了舟山群岛附近的上升流强度相对较强。对于舟山群岛附近的上升流而言,30 m深度以浅的海域,科氏力、水平平流作用与垂直粘性力是上升流形成的主要动力, 30 m深度以深的海域,上升流形成的主要动力为科氏力与压强梯度力,此时水平平流作用和垂直粘性力对上升流的影响较弱。  相似文献   
85.
黄虎  付志英 《水科学进展》2009,20(1):135-138
由于目前三维短峰波的研究甚少涉及普遍的波-流相互作用机制,为此,针对波浪倾斜入射岸堤、反射、并伴随强烈沿岸流作用的典型近海波况,构造出有限水深短峰波一般线性系统,并得到其一般解析解和特定的深水、浅水波解析解。从而,进一步完善了现有的线性水波理论体系,为非线性短峰波理论在波-流相互作用领域里的探讨提供了一个可靠基础。  相似文献   
86.
河口和沿岸海域的富营养化评价模型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河口和沿岸海域富营养化评价模型和方法,已经从以营养盐为基础的第1代评价体系发展到当前的以富营养化症状为基础的第2代多参数富营养化评价模型和方法。重点介绍了2种有代表性的、被广泛应用的河口和沿岸海域富营养化评价方法:综合评价法(OSPAR-COMPP)和河口营养状况评价法(ASSETS),比较和评价了这2种方法的特点、异同和优缺点,并建议尽快建立适合我国河口和沿岸海域特点的富营养化评价模型和方法以及相应的监测和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87.
根据十余口探井微体古生物分析结果和对多年来积累的大量微体古生物分析资料的复查 ,将东濮凹陷古近系沙河街三段 (ES3)和四段 (ES4 )的介形类化石群自下而上分为 3个组合和 3个亚组合 :Cyprinotus igneus组合 ,分布于沙四段下亚段 ;Cyprinotus altilis- Cyprinotus jiyangensis组合 ,分布于沙四段上亚段 ;H uabeinia sinensis组合 ,分布于沙三段 ,其中 H uabeinia obscura- H uabeinia costatispinata亚组合分布于沙三段下亚段 ,H uabeiniasinensis- Candona binxianensis亚组合分布于沙三段中亚段 ,H uabeinia huidongensis- Cyprinotus dongmingensis亚组合分布于沙三段上亚段。各化石组合特征比较清楚 ,为东濮凹陷沙三段、沙四段的划分以及与渤海沿岸盆地的对比提供了依据。虽然东濮凹陷缺少渤海沿岸盆地沙四段顶界的标志性化石 Austrocypris,但该区沙三段、沙四段介形类化石组合整体面貌与整个渤海沿岸盆地相比仍然具有可对比性 ,从介形类化石组合方面来确定本区沙三段、沙四段的界线仍然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8.
利用2004、2007、2010年在福建中南部沿海长期验潮站和临时验潮站获取的实测逐时潮位资料,采用基于最小二乘原理的潮汐调和分析方法,分析了福建中南部沿岸海域18个验潮站的潮汐调和常数,并根据调和常数分析了沿岸海域潮汐特征.结果表明:福建中南部沿岸海域以向南传播的半日分潮为主,传播至浮头湾以南海域后衰减明显,对应平潭至浮头湾海域的潮汐性质为半日潮,古雷半岛以南海域为不规则半日潮混合潮;福建中南部沿岸海域自北部平潭向南至诏安,平均海平面升高约25 cm,潮差减小超过3 m,平均大潮差与平均小潮差之差也减小2 m左右,理论高潮位降低约1.5m,而理论低潮位升高约2 m,潮时推迟约2h.  相似文献   
89.
本文利用2006 ~ 2007年“中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项目在台湾海峡西侧获取的大面水温、盐度走航资料,结合座底式海床基系统获取的海流剖面以及近海底水温观测结果,系统地阐述了台湾海峡西侧水动力环境在春、夏和晚秋初冬3个季节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春季台湾海峡西侧海水垂向混合比较均一,等温线和等盐线分布大致与岸线平行,盐度和水温呈现从北往南逐渐升高、自近岸向远岸递增的特点.福建沿岸海流具有明显的正压海流特征,且为逆风的东北向海流,其最大流速(约0.25 m/s)出现在泉州外海;与此相对应,浙闽沿岸水仅局限于泉州以北近岸海域的中上水层,其盐度小于32.4.夏季台湾海峡西侧局部海域呈现典型的上升流特征,汕头、东山和南日岛外海近海底存在着明显的低温(<25℃)高盐水(>33.8)涌升中心.福建沿岸海流流向与盛行的西南季风一致,除汕头外海10 m层流速(0.19 m/s)比25 m层流速(约0.15 m/s)略大,其他海域仍具有正压流特点,最大流速(约0.40 m/s)出现在平潭外海附近.晚秋初冬台湾海峡西侧海域盐度和水温的空间分布比较接近,整体呈近岸低外海高,并随纬度降低而增加.调查期间浙闽沿岸水在2007年12月26日左右开始出现在平潭岛外海附近,随后从2008年1月15日左右整个台湾海峡西侧被南下的浙闽沿岸冷水(<17℃)控制;厦门以南近海余流流速明显小于厦门以北海域,并存在着显著的垂向流剪切.  相似文献   
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