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6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67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20篇
海洋学   232篇
综合类   30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盐度和昼夜节律对菲律宾蛤仔摄食率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在实验室条件下,用流水系统测定盐度和昼夜节律对菲律宾蛤仔摄食率的影响。分别对15、20、25、30、35这5个盐度梯度,以及连续24h的00:00、04:00、08:00、12:00、16:00、20:00这6个时间点下菲律宾蛤仔的摄食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15-25的盐度范围内,蛤仔的摄食率随着盐度的升高而增大,在盐度25时达到最大,而在25-35盐度范围内随盐度的增加而减小;在一个昼夜里,蛤仔的摄食率存在显著的差异,夜间的摄食率明显高于白昼,00:00和12:00分别是两个极值;菲律宾蛤仔是一个有着明显昼夜节律性的底栖动物,并且对盐度有一个适应范围,盐度25-30是其最适的盐度。本实验为以后进一步研究菲律宾蛤仔在贝类混养虾池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胶州湾菲律宾蛤仔死壳分布与生态环境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胶州湾菲律宾蛤仔栖息地带由于近年受拖耙捕生产,底质遭到频繁骚动。同时沿岸带局部水域环境污染严重,以及河口盐度突发性骤降等因素,直接影响了蛤仔的存活率。因而蛤仔死壳逐年增多。据1990年调查,9月份幼蛤和成蛤死壳平均密度比同年4月分别增加3.5倍和1.8倍,蛤仔资源量亦受一定损失。  相似文献   
13.
波纹巴非蛤Paphia undulata精子发生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赵志江  李复雪 《台湾海峡》1992,11(3):238-243
本文在超微结构水平上,研究波纹巴非蛤精子发生过程中细胞形态结构的变化和细胞器的演变规律,以及成熟精子的形态结构。观察到精细胞核形态变化的特点和线粒体演变过程。尤其是精细胞变态过程中顶体的形成和中心体的移动。精子为典型的初生型。本文还讨论了双壳类成熟精子核型变化的种属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华南晚二叠世克氏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二叠世是否出现 克氏蛤(Claraia), 是个有争议的问题, 经研究认为Claraia已在晚二叠世早期出现. 对假克氏蛤(Pseudoclaraia)和类克氏蛤(Claraioides)属征的研究以及与Claraia的比较表明,属级特征上三者基本相同. 根据命名优先律, PseudoclaraiaClaraioides应归入Claraia. 华南晚二叠世Claraia生活在次深海大陆斜坡中下部的低能静水中, 营表栖足丝附着、具一定游泳能力的生活方式. 对克氏蛤演化关系的研究表明, 三叠纪的克氏蛤是由二叠纪克氏蛤演化而来.  相似文献   
15.
在江西赣州西北部蛤湖地区发现1条韧性拆离断层,宽1~3km,倾向南东。该断层以震旦系砂页岩的构造片岩化和中酸性火山岩的糜棱岩化为特征。其上盘由5~6条铲式正断层组成,正断层的倾向与拆离断层一致,其中最上部的1条正断层控制了箕状断陷盆地的形成和分布;下盘为笔架山穹隆状复式花岗岩杂岩体及其外接触带的震旦系浅变质地层。这些构造构成了一个在成因上与拆离断层形成有关的伸展构造体系。该体系的形成与区域北东向地垒式隆起局部地段的强烈隆升有关,发生于侏罗纪至晚白垩世,其活动对内生成矿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斧足是织锦巴非蛤重要的食用部位。本研究检测了94个织锦巴非蛤斧足的总类胡萝卜素含量(TCC)和3个颜色指标L*(明暗度)、a*(红绿值)、b*(黄蓝值),发现织锦巴非蛤斧足总类胡萝卜素含量和颜色指标在不同个体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织锦巴非蛤斧足的总类胡萝卜素含量与颜色指标L*、a*、b*之间相关极显著(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546、0.569、0.449。本研究表明,斧足颜色越深,其类胡萝卜素含量也越高可能是一个普遍规律,这对我们接下来选育高类胡萝卜素含量贝类提供了一种直观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7.
西藏中生代三角蛤科(TRIGONIIDAE)化石的分布及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8.
沟宗海 《西藏地质》1996,(1):138-147
本文描述了西藏固着蛤类化石4新种在讨论固着蛤地理分布的同时,将其划分为3个固着蛤组合,它由东向西呈带状属布,各组合显示了不同的化石特征。  相似文献   
19.
Accumulation and distributions of aliphatic and poly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 and heavy metals were measured in tissues of the clam Ruditapes philippinarum collected from 5 sites in Jiaozhou Bay, Qingdao, China. The concentrations of total aliphatic hydrocarbon and PAHs ranged from 570 to 2 574 ng/gdw (gram dry weight) and from 276 to 939 ng/gdw, in the most and least polluted sites, respectively. The bio-accumulation of hydrocarbons and PAHs in the clams appeared to be selective. Aliphatic hydrocarbons were predominantly represented by short chain (<nC23) n-alkanes, suggesting that petroleum hydrocarbons were likely the major contamination source. The selective uptake of 3 and 4 ring PAHs, such as naphthalene, fluorene, phenanthrene, fluoranthene and pyrene, by the clams was probably related to the physiological and bio-kinetic processes that were energetically favorable for uptake of compounds with fewer rings. Accumulation of the metals Cd, Cu, Zn, Pb, Cr, Hg, and As in the clam tissues also showed high variability, ranging from 0.043 to 87 μg/gdw. Among the 7 detected metals, Zn, Cd, Cu, and As had a particularly high potential of accumulation in R. philippinarum. In general, a positive correlation was found between the tissue concentrations and sediment concentrations of hydrocarbons and of some metals. Our study suggests that moderate contamination with polyaromatic hydrocarbons, and low to moderate contamination with metals, currently exists for clam R. philippinarum in Jiaozhou Bay, in comparison with other regional studies. A long-term monitoring program is certainly needed for assessment of the potential ecological influence and toxicity of these contaminants of R. philippinarum in Jiaozhou Bay.  相似文献   
20.
采用线粒体16S rRNA和COI序列扩增和测序方法,对隶属于缀锦蛤亚科5属7种动物进行了系统学分析.经Clustal x多重比对和PAuP 4.10 软件分析,得到种间序列的遗传距离并构建了邻接(NJ)系统树.实验数据显示,缀锦蛤亚科为遗传连续的同源类群,其中的浅蛤属(Gomphina)、缀锦蛤属(Tapes)和蛤仔属(Ruditapes)亲缘关系较近,结果与Fischer-Piette等(1971)的缀锦蛤亚科的分类方案基本一致.另外,菲律宾蛤仔R.philippinarum 和杂色蛤仔 R.variegata是蛤仔属在印度洋和太平洋海区的一个组群,尽管两种贝类有明显的重叠分布区和相近的贝壳形态,但二者间的16S rRNA 和COI序列遗传距离均达到了物种间差别.结果支持庄启谦(2001)有关菲律宾蛤仔与杂色蛤仔的形态分类及分布区划分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