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5篇
  免费   87篇
  国内免费   152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23篇
地球物理   39篇
地质学   200篇
海洋学   377篇
天文学   24篇
综合类   56篇
自然地理   4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71.
考察了膜-生物反应器(MBR)与活性污泥工艺(CAS)处理无机氨氮废水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同CAS相比,MBR处于高容积负荷、低污泥负荷的运行状态下,硝化效果较好,除了短期的pH控制故障外,氨氮转化为硝酸盐氮的转化率可达99%.随着运行时间的增加,膜组件的截留作用导致MBR内胞外多聚物的积累,电镜扫描(SEM)不能观察到运行后期微生物的形态变化,然而,CAS中微生物形态变化不大.2个反应器中硝化菌、亚硝化菌和异养菌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异养菌仅为硝化细菌的万分之一;但与MBR相比, CAS中硝化菌数量少32%,亚硝化菌的数量少35%,异养菌数量少24%.  相似文献   
72.
灌溉等人为活动会造成外源物质的输入,如硝酸盐、有机质等,从而引起浅层地下水环境发生周期性波动。为研究农业灌溉对沉积含水层中碘迁移富集过程的影响,选取代表性富碘沉积物,通过室内实验模拟了灌溉活动外源物质输入条件下,盆地地下水系统中碘迁移释放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实验结果表明:厌氧条件下,外源有机质输入可促使微生物利用有机质作为电子供体,还原固相铁矿物相,进而造成搭载于铁氧化物/氢氧化物表面的碘释放,以碘离子形式在地下水中富集;而在NO3-输入情况下,微生物会优先利用NO3-为电子受体,至硝酸盐被全部消耗后,Fe(Ⅲ)可进一步被还原为Fe(Ⅱ)。研究结果表明,人为活动造成浅表环境外源物质的输入可直接影响浅层地下水中碘的迁移释放过程。伊利石黏土矿物吸附的铁氧化物矿物相可能为浅层环境中碘的主要搭载介质,微生物作用下,铁氧化物/氢氧化物的还原溶解是高碘地下水形成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73.
74.
羽毛针禾(Stipagrostis pennata)因其特殊的根鞘结构而成为新疆北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中流动和半流动沙丘上的先锋禾草和优良固沙植物。通过多种方法对5株供试暗色丝孢菌的降解功能进行初步探究,以期为高效降解真菌的选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通过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水解圈测定法挑选产纤维素酶的菌株,据透明圈直径与菌落直径的比值判断其产酶能力的大小,除0103菌株外其余株菌均具分解纤维素的能力,0104菌株Dp值高达1.70,其余菌株依次为0304 > 0105 > 0204。(2)采用滤纸条降解法、失重法,对产纤维素酶的菌株进行降解纤维素功能的验证,其中0104菌株降解能力较为明显,其滤纸失重率高达55.72%。(3)在以聚乙烯为唯一碳源的琼脂培养基培养上述菌株,发现0103菌株具降解聚乙烯能力,光学显微镜下观测到被降解的单个聚乙烯膜片面积达3.75 mm2。由上可知,0104和0103菌株分别在降解纤维素及聚乙烯方面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其研究结果也拓展了对根鞘微生物功能的认识,除细菌微生物菌肥之外,真菌资源的挖掘和利用也值得更进一步的关注。  相似文献   
75.
油田回注水催化电解杀菌与次氯酸钠杀菌在杀菌机理、效果及应用成本3方面的对比结果表明,催化电解产生有效氯是主要的杀菌机理.催化电解产生的有效氯质量浓度与电解时间呈线性关系,杀菌率随着有效氯质量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定量杀菌的对比结果表明,油田回注水催化电解杀菌比次氯酸钠杀菌效果好,且不须投加任何药剂,只消耗电能,运行成本低.  相似文献   
76.
用5种不同的培养基对胶州湾近岸污染环境可培养半知菌进行选择性分离,共得到235株半知菌,其中YM培养基、MPDA培养基对半知菌的分离效果最好,分别占分离总量的26.4%和24.7%。试验选择的3个站位:石老人潮间带、海泊河入海口、李村河入海口PAHs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石老人最低,平均为113.8 ng/g,海泊河 PAHs 为324.9 ng/g,介于中等水平,李村河含量最高为882.1 ng/g。可培养半知菌群体随PAHs含量的增加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对各站位的半知菌进行统计发现,污染不同的站位,可培养半知菌优势种群不同,说明PAHs的污染可对半知菌的菌落结构组成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77.
为探讨东风螺脱壳病和吻肿病与体内外致病菌及条件致病菌的相关性,测定了东风螺养殖水体环境中异养菌菌落总数,并对病螺及健康螺体内致病菌及条件致病菌进行了分离鉴定.经兔血培养基、TCBS培养基和弧菌显色培养基分离培养,用生化试验和细菌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结果显示:发生脱壳病的方斑东风螺螺池水体中的异养菌菌落总数为1.34×106 cfu/mL,病螺体内分离的致病菌及条件致病菌有副溶血弧菌、哈氏弧菌、河流弧菌、Vibrio hepatarius、腐败希瓦氏菌、海藻希瓦氏菌和芽孢杆菌,其中优势菌株为副溶血性弧菌溶血菌株和哈氏弧菌;脱壳病与吻肿病共患的泥螺螺池水体中异养菌的菌落总数为1.46×107 cfu/mL,病螺体内分离的致病菌及条件致病菌有副溶血弧菌、哈氏弧菌、鲍鱼希瓦氏菌、海藻希瓦氏菌和芽胞杆菌,优势菌株为海藻希瓦氏菌、鲍鱼希瓦氏菌和哈氏弧菌;健康东风螺螺池水体异养菌菌落总数为7.6×104 cfu/mL,健康东风螺螺体内的优势菌株为副溶血性弧菌非溶血菌株和Vibrio hepatarius.试验结果表明,东风螺脱壳病和吻肿病与养殖水体环境中异养菌的总数及螺体内部致病菌及条件致病菌分布具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78.
为对南极菌Psychrobacter sp.B-3产胞外糖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以温度、pH、不同碳源、不同氮源、不同金属离子及海水配比作为唯一变量进行单因素实验,筛选出对产糖有显著影响的单因素取值范围;在此基础上,利用Plackett-Burman实验设计筛选出影响产多糖的3个主要因素,即酵母粉、陈海水配比和装液量.然后通过Box-Behnken实验设计及响应面分析法进行回归分析,得出了南极菌Psychrobacter sp.B-3发酵条件系统优化的结果为:酵母粉1.1 g/L,陈海水与自来水的配比为2:1,装液量为50%,蛋白胨6.0 g/L,接种量1.5%,培养时间64 h,BaCl20.03 g/L,温度10℃,转速150 r/min,pH为7.0.优化后发酵液中的糖含量由优化前的444 μg/mL提高到624 μg/mL,相比初始糖产量提高了40%.结果表明,响应面法可显著优化南极菌Psychrobacter sp.B-3液体发酵产胞外糖的条件.  相似文献   
79.
本文简述了壬基酚(NP)的来源以及污染现状,综述了各类NP降解菌在不同条件下对NP的降解特性及其代谢产物,归纳了壬基酚可能的生物转化路径和降解机理。研究表明:不同环境中分离出的NP降解菌不同,其对NP的降解性各异,所得到的代谢产物及降解机理也各不同。最后分析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以后工作的展望。  相似文献   
80.
为研究鲐鱼(Pneumatophorus japonicus)在不同冻藏时期的优势微生物,并且得到一个较全面的细菌群落组成结构,采用16SrDNA基因克隆文库及克隆子分析等方法,分别对冻藏1d、8d和20d条件下鲐鱼鳃体系中的细菌种群多样性、优势微生物及其中产组胺菌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时期鲐鱼鳃内的细菌多样性均较强;冻藏1天的鳃体系中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占优势为总数的77.5%,产组胺细菌如泛菌属(Pantoea)和肠杆菌属(Enterobacter)较少;第8天优势细菌种群是梭杆菌属(Fusobacteria bacterium)和希瓦氏菌属(Shewanella),而产组胺菌如发光杆菌属(Photobacterium)和弧菌属(Vibrio)较前期数量有所增加;冻藏到第20天的优势种群为哈夫尼菌属(Hafnia)和沙雷菌属(Serratia),它们均是产组胺的菌群。鲐鱼中细菌多样性及其优势微生物的变化等全面信息可为了解鲐鱼水产品组胺发生的微生物机制及其控制方法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