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8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54篇
测绘学   4篇
地球物理   19篇
地质学   140篇
海洋学   108篇
综合类   16篇
自然地理   2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41.
泥鳅食性与饵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文凤 《台湾海峡》1998,17(A12):112-116
本文报告了泥鳅养殖的技术关键:泥鳅的生态习性、食性及其开口饵料、饲料搭配、给饲量与水温的关系。  相似文献   
42.
处于重力稳定状态的岩浆房要产生喷发作用,其可能的躯动力有两种,其一是开放体系岩浆房的下部岩浆脉冲补给使岩浆的房体积膨胀,产生可克服上覆围岩强度的超压;其二是封闭岩交房中的结晶作用,导致挥发组分出溶、体积膨胀而产生克服上覆夺强度的超压。本文通过玫丰地区中生代火山灰流相凝灰岩研究认识,这两种可能的火山喷发机制可通过剖面上晶屑含量分的对应变化关系来识别,前者为晶屑含量于递增的喷发韵律,而化学成分无明显变  相似文献   
43.
南海西北部水域斑节对虾资源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9-1991年对南海西北部水域进行斑节对虾Penaeusmonodon资源专项调查。结果表明,斑节对虾的密集分布区在海南岛东部和南部海区,其现存资源量为82.6万尾,周年有体长30mm以下的幼虾出现。主要产卵期在9-12月。产卵场在海南岛东部和南部水深30-60m的海区。  相似文献   
44.
太白湖TN1孔总长153cm岩芯的孢粉组合与炭屑指标,揭示了近1500年以来太白湖流域的植被经历了7个阶段的变化,对引起植被发生这种变化的主导冈素探讨认为,520-1310AD期间,植被变化主要受气候变化的控制,人类活动的影响相对较弱;1310-1710AD期间,人类活动对植被的影响强度增加,为以自然控制为主向人类活动驱动为主转化的过渡期:1710AD以来,植被变化以人类活动驱动为主,反映的气候信号相对较弱.在孢粉组合所反映的气候变化中,具有520-720AD、1050-1310AD和自1950AD以来的三个暖期和720-1050AD、1310-1710AD期间的两个冷期.  相似文献   
45.
东平湖是黄河下游地区最大的蓄洪湖泊,其沉积物蕴藏着流域地质历史时期丰富的环境信息。本研究以东平湖沉积岩芯(DPK岩芯,161 cm)为研究对象,利用该岩芯的炭屑记录,并结合粒度、烧失量等古环境指标,重建了东平湖地区近1 500年以来的古火演化历史,探讨了火事件与气候变化、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516—1254 AD,黄河下游东平湖地区为冷干转暖湿气候,火事件较频繁,但约1 000 AD之后有降低趋势;(2)1254—1922 AD,气候寒冷,旱涝交替频繁,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下导致火事件较之前明显加频加剧;(3)1922—1962 AD,气候相对暖湿,受气候变化及黄河改道影响,火事件频率显著减少且趋于稳定;(4)1962年以来,在暖干气候条件及人类活动加剧扰动的背景下,火事件明显增加,尤其是>100μm炭屑浓度急剧攀升至整个剖面的最高峰,粒度迅速粗化,表明人类活动干扰进一步加强。进一步分析认为,气候变化是促进该地区火活动的重要因素,而人类活动(如刀耕火种、毁林开荒、战争等)的加强可能是导致东平湖流域火事件频发的主因。研究结果对于未来全球变暖背景下区域森林火...  相似文献   
46.
A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and dominant species in the Southern Ocean, Antarctic krill(Euphausia superba)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food web structure and the process of energy flow. The diet of Antarctic krill in the Prydz Bay during austral summer of 2012/2013 was investigated and the ontogenetic shift in krill diet was evaluated using the stable isotope method. The nitrogen stable isotope values(δ~(15) N) of adults((2.78±0.58)‰) were much higher than those of juveniles((1.69±0.70)‰), whereas the carbon stable isotope values(δ~(13) C) of adults(–(28.26±1.08)‰) were slightly lower than those of juveniles(–(27.48±1.35)‰). Particulate organic matter(POM)from 0, 25, and 50 m depth combined(0/25/50 m) represented phytoplankton food item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phytoplankton food items in surface water and mesozooplankton were two essential food items for Antarctic krill in the Prydz Bay during summer. POM(0/25/50 m) contributes 56%–69% and 26%–34% to the diet of juvenile and adult krill, respectively, whereas mesozooplankton composes 13%–34% and 58%–71% of the diet of juvenile and adult krill, respectively. Thus, an ontogenetic diet shift from POM(0/25/50 m), which consists mainly of phytoplankton, to a higher trophic level diet containing mesozooplankton, was detected. The capacity for adults to consume more zooplankton food items may minimize their food competition with juveniles, which rely mostly on phytoplankton food items. This suggests "diet shift with ontogeny" which may somehow help krill keep their dietary energy budget balanced and well adapted to the Antarctic marine ecosystem as a dominant species.  相似文献   
47.
采集广西北部湾钦州附近月亮湾、钦州港和茅尾海海域海洋腐木,采用稀释法分离纯化得到32株产孢真菌,对真菌的菌落、孢子和菌丝形态进行研究,32株真菌可被分为5种真菌类型,其中第I、II和III种类型的真菌仅分离于月亮湾,第IV和V种类型在3个样品采集地均有分离.通过ITS基因测序表明,32株真菌为5个不同的种,其分别属于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接合菌门(Zygomycota),可以确定种属的包括伞状霉属(Umbelopsis)和青霉菌属(Penicillium),其中分离的青霉菌属在数量上具有优势,占分离菌株总数的75%,属于优势种属.采用4种指示菌大肠杆菌(E.coli)、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烟草节杆菌(Arthrobacter nicotianae)、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检测抑菌活性,发现两株伞状霉属真菌Umbelopsis sp.B10和Umbelopsis sp.B9菌丝体提取物对四种指示菌均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另外两株青霉属真菌Penicillium sp.A5和Penicillium sp.B7的菌丝浸出物分别对革兰氏阳性细菌和革兰氏阴性副溶血弧菌具有较强的抑制活性.本研究为首次报道广西北部湾海洋腐木真菌及其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48.
采用比较蛋白质组学的方法,对2011年10月20日取自辽宁省普兰店室内养殖厂腐皮综合症刺参和健康个体肠组织中差异表达蛋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优化的电泳条件(80μg脱盐蛋白、pH4—7[NL,13cm]的IPG预制胶条)下,共检测到约700个蛋白质点;表达量差异两倍以上的蛋白点51个,最大表达差异比率为4.32;对其中重复性一致的30个差异点进行质谱鉴定,成功鉴定了23个差异蛋白,包括铁蛋白,过氧化氢酶,泛素相关修饰子3,细胞色素氧化酶和肌动蛋白等;进一步扫描实验室完成的刺参转录组数据,筛选了过氧化氢酶和泛素相关修饰子3的EST序列。本研究是蛋白层面上刺参腐皮综合症发生机制的有效尝试,研究结果为进一步认识该疾病的发生机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9.
东太湖不同水域浮游生物周年变化及鲢、鳙食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 年2~11 月对东太湖不同水域浮游生物组成、数量、水质情况及水生植物密度进行了调查, 并对9 月份太湖鲢、鳙的食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均为保护区>余山>老鼠山>漫山岛。水体浮游生物数量和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均为漫山岛>老鼠山>余山>保护区。浮游植物总数量与蓝藻总数量、浮游动物总数量、富营养化因子呈正相关, 与水生植物密度呈负相关。9 月份太湖鲢、鳙的肠内含物中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分别占食物数量的89.1%、70.6%和10.9%、29.4%,其中蓝藻分别占74.5%、56%, 枝角类和轮虫分别占3.7%、13.4%和1.5%、11.5%; 鲢、鳙对蓝藻的选择性指数分别为1.42 和1.07, 对轮虫和原生动物的选择性指数分别为0.13、1.27 和1.30、0.40。本研究结果对揭示影响太湖浮游生物周年变化的环境因素以及通过鲢、鳙控制蓝藻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0.
基于脂肪酸标记的长江口海区浮游动物常见种食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金鑫  李超伦  孙松  刘梦坛 《海洋与湖沼》2012,43(6):1083-1090
脂肪酸不仅是浮游动物的重要组分,也被作为生物标记来指示动物的食物组成及其之间的营养关系。本文运用脂肪酸标记法对长江口附近海区6个浮游动物常见种的食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雌体和桡足幼体都表现出明显的植食性。但雌体中16:1ω7的含量要明显高于18:4ω3,表明雌体对硅藻的摄食较多;桡足幼体的18:4ω3要高于雌体,说明桡足幼体对甲藻的摄食较多。磷虾(Euphausia spp.)的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和ω3系列脂肪酸的含量很高,说明其作为饵料可以给摄食者提供较多的脂类营养物质。中华哲水蚤和磷虾较低的22:6ω3/20:5ω3比值说明他们的营养地位较低。箭虫(Sagitta spp.)的20:1和22:1脂肪酸含量很高,指示了其对植食性桡足类的摄食。蝶水母(Ocyropsis crystallina)、瓜水母(Bero cucumis)和四叶小舌水母(Liriopetetraphylla)的20:1+22:1脂肪酸所占比例较高,指示了其对植食性桡足类的摄食,但是水母类的总脂肪酸含量都很低。几种水母和箭虫的22:6ω3的含量要明显高于20:5ω3的含量,说明它们在浮游食物网中具有较高的营养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