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8篇
  免费   101篇
  国内免费   97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球物理   23篇
地质学   153篇
海洋学   396篇
综合类   32篇
自然地理   1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1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6篇
  1981年   1篇
  194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利用岸边潮位资料来估计潮汐模式的开边界条件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和一些数值试验研究.所用方法是基于最优控制理论的伴随算子法.利用模拟的“资料”来求最优的模式开边界条件,使模式结果与“资料”在最小二乘的意义下拟合的最好.数值试验考虑了两个理想化的模式区域.模式是IAP浅水方程模式.通过数值试验可对方法的有效性和局限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伴随算子法在许多情况下可很好估计出潮汐模式开边界条件,并较之传统的方法,有潜力提高潮汐模拟和计算的精度.  相似文献   
22.
莺歌海盆地成因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莺歌海盆地位于南海西北部 ,属 NW走向红河断裂带向南海海域的延伸。本文通过对盆地结构、沉降特征和构造 -沉积迁移过程的研究 ,提出莺歌海盆地在始新世—早渐新世期间属左旋扭张性断陷盆地 ,晚渐新世—早中新世的盆地演化阶段受到红河断裂带的左行剪切运动影响。莺歌海盆地的形成和演化历史反映了印藏板块碰撞过程对南海形成演化的影响历史  相似文献   
23.
莺歌海盆地是南海西北部海域地质灾害类型较齐全的地区之一。根据野外调查资料,本文简要地分析了该区的活动断裂和地质灾害类型。区内活动断裂主要走向呈NW向,该方向的活动断裂主要有红河断裂带、中央拗陷东部断裂带和中央拗陷西部断裂带。红河断裂带在地震资料上显示为一倾向SW的正断层,表现为明显的重力梯级带和磁异常分界带,NE向断裂带分布于盆地中部,在重磁异常上表现为明显的异常带,在北部表现为被NW向的断裂切割。莺歌海盆地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地震活动、泥底辟构造、滑坡与崩塌等。同时,还对该区地质灾害基本特征和分布规律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24.
黄薇  吴海波  李军辉  刘赫 《沉积学报》2016,34(1):120-128
本文充分利用岩芯、测井、地震及分析化验等资料,对海-塔盆地中部断陷带4个主力凹陷的南屯组砂体类型及分布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南屯组主要发育扇三角洲、近岸水下扇、辫状河三角洲和湖底扇等4种典型类型砂体,并从沉积背景、发育部位、沉积特征、搬运机制以及地震反射特征等5个方面,分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详细阐述了扇三角洲、近岸水下扇、辫状河三角洲和湖底扇的识别标志;其中扇三角洲主要分布在乌尔逊凹陷和贝尔凹陷的陡坡带,近岸水下扇主要分布在南贝尔凹陷和塔南凹陷的陡坡带,而辫状河三角洲主要分布乌尔逊凹陷、贝尔凹陷和南贝尔凹陷的缓坡带。从盆地边部向盆地中心方向,沉积相由扇三角洲、近岸水下扇和辫状河三角洲沉积逐渐过渡为半深湖-深湖相沉积,局部半深湖-深湖相中发育湖底扇沉积体系,整体具有“南北分块、东西分带”的沉积格局。综合研究表明,扇三角洲前缘、近岸水下扇中扇和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砂体是油气富集的有利沉积相带,而洼槽边缘的湖底扇砂体为岩性油气藏勘探的重点对象。  相似文献   
25.
莺歌海盆地黄流组二段碎屑锆石年龄与储层物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莺歌海盆地位于昆嵩隆起和海南隆起之间的南海西北部海域,是发育在南海北部大陆架西区的新生代含油气盆地。黄流组二段作为优质的天然气储层,其物源特征一直是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利用LA-ICP-MS定年技术对莺歌海盆地四个不同局部构造区的上中新统黄流组二段沉积岩中碎屑锆石进行了U-Pb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东方构造区(DF13)和海口构造区(HK29)年龄频谱相似,有40~34 Ma、154~139 Ma、245~241 Ma、416~394 Ma和2191~1772 Ma几个主要年龄峰或年龄区间,与区域上的几次构造事件密切相关。结合盆地周边区域地质特征,应用地震沉积学、重矿物和Sr-Nd同位素等资料,发现这两个构造区均以红河物源为主,但后者受盆地东侧海南隆起的物源影响较大。莲花构造区(L1X)年龄频谱相对简单,有247 Ma一个主要年龄峰,431 Ma、935 Ma和1851 Ma三个次要峰,缺少喜山期和燕山期锆石年龄,物源可能主要来自盆地西侧的昆嵩隆起;岭头构造区(LT11)有99 Ma和234 Ma两个主要年龄峰,157 Ma和939 Ma两个次要峰,其物源以海南隆起为主,同时有部分红河物源的加入。通过碎屑锆石年代学分析,对莺歌海盆地黄流组二段储层物源特征有了更清楚的认识,为今后莺歌海盆地天然气勘探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6.
在弯道水槽中开展6组试验,分别用非黏性土及黏性土填筑河床,研究相同水力作用下近岸河床组成对黏性岸坡崩塌的影响规律。研究发现,在试验给定的岸坡及河床组成情况下,非黏性河床凹冲凸淤且总体表现为淤积,近岸河床及凹岸岸坡冲刷强度大,凸岸附近床面上泥沙掺混较明显;黏性河床及凹岸岸坡均被冲刷,河床主流区冲刷强度比近岸河床及凹岸岸坡大。相较于黏性河床,非黏性河床近凹岸处较易冲刷,水流结构重新调整,凹岸坡脚处水流流速及紊动能可增至2倍左右,环流强度可增至11倍,加速了岸坡崩塌及崩塌体的分解输移;非黏性河床近凹岸坡脚处变形以及凹岸岸坡崩塌量均相对较大,岸坡崩塌强度为河床淤积强度的2~4倍,崩塌物质可充分补给河床的泥沙来源;经水力冲刷后非黏性河床组成情况下形成的河道滩槽高差相对较小,河道横断面相对宽浅。  相似文献   
27.
本文基于海浪波折射现象和浅水波理论,提出了一种基于单景高分辨率光学遥感影像的浅海地形提取方法。首先,基于浅水波理论推导出适用于浅海区域的水深与海浪波长、频率的定量关系,针对近岸光学遥感图像复杂的海浪特征,讨论了两种海浪波长提取方法,即FFT方法和剖面线法。然后提出了基于长距离波长波动分析的海浪频率计算方法,解决了单景遥感影像的波浪频率计算难题。最后,利用单景QuickBird高分辨率光学遥感影像,以海南岛三亚湾为研究区域进行了应用实验,结果表明,对12m以浅的浅海区域,在不需要任何辅助参数的情况下,反演获得了浅海地形(DEM),经与1:25000比例尺海图的水深对比验证,地形趋势吻合良好,反演水深的均方根误差为1.07m,相对水深误差为16.2%,表明该方法适合于浅海水下地形的提取,且具有无需实测水深数据和环境参数的支持的优点。  相似文献   
28.
根据2009-2011年对广西钦州湾海域的综合调查结果,采用《近岸海洋生态健康评价指南》中的河口及海湾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对该海域的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评价与分析。结果显示,水环境健康指数、沉积环境健康指数、生物残毒健康指数、栖息地健康指数、生物健康指数分别为14.61,9.93,9.00,7.50,13.38,海域生态系统健康指数为54.42。表明,钦州湾近岸海域水环境和沉积环境都处于健康状态,未受生物残毒污染,而栖息地和生物指标分别处于不健康状态。综合5类评价因子的评价结果,判定该海域生态环境处于亚健康状态。  相似文献   
29.
随着国家对长江流域实施环境综合整治、浙江省委省政府开展“五水共治”等环境整治工程,陆源入海污染物总量总体呈下降趋势,近几年舟山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呈好转态势。2007—2013年舟山近岸海域水质均不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2014年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有1 269 km2,仅占全市海域面积的6.1%,海水质量总体形势不容乐观,水体富营养化程度较高,海洋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较低。通过对舟山海域84个二级类基本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进行统计分析,2012—2014年海洋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分别为35.7%、38.1%和44.0%,超标因子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  相似文献   
30.
莺歌海盆地中央坳陷中新世海底扇识别及其形成控制因素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根据岩石矿物学特征、粒度分析、沉积构造及三维地震等资料,分析中新世莺歌海盆地中央坳陷海底扇的沉积特征及控制因素。结果表明:中新世中央坳陷海底扇主要发育水道砂、水道间、天然堤和浅海滩坝等微相,具有非典型鲍玛序列AB段;海底扇由内部分支水道频繁迁移摆动形成的多个朵叶体组成;与东方区海底扇相比,乐东区海底扇具有物源供应更充足、规模更大的优势。中新世中央坳陷海底扇沉积体系的发育主要受海平面升降、物源及古地貌的控制,可以作为该区下一步勘探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