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5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100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25篇
海洋学   346篇
综合类   35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2009年9月,作者以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杂交家系 HD(♀H×♂D)及其亲本家系 H、D 为材料,采取单对交配策略建立了 B1F1(♀HD×♂H)、B2F1(♀D×♂HD)、B3F1(♀HD×♂D)和 B4F1(♀H×♂HD)4个回交家系,并对各家系蛤仔早期生长发育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家系间蛤仔的卵径、受精率、孵化率和初孵 D 形幼虫壳长差异不显著(P>0.05);浮游幼虫期, B1F1和 B3F1家系幼虫生长速度显著快于B2F1和 B4F1(P<0.05),9日龄时 B2F1和 B4F1幼虫存活率显著低于 B1F1和 B3F1(P<0.05);变态期, B2F1和B4F1家系幼虫表现出明显的变态时间延长、变态规格小型化和变态率低等近交衰退现象;稚贝期, B1F1和 B3F1家系稚贝生长优势开始显现,而 B2F1和 B4F1家系稚贝生长和存活劣势依旧明显.综上可见以杂交 F1(♀)为母本的 B1F1和 B3F1家系早期生长和存活性状显著优于以杂交 F1(♂)为父本的 B2F1和 B4F1家系,因此在蛤仔回交育种中以杂交 F1(♀)为母本更有利于选择.  相似文献   
132.
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养成期壳长遗传力与育种值估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巢式设计构建了菲律宾蛤仔的8个父系半同胞家系和24个全同胞家系。在90、300、330和450日龄,每个家系随机取30个个体测量壳长,并对数据进行遗传分析。将全同胞效应、母本效应和移入土池时壳长协变量组合成8个不同模型,应用REML法估计遗传力,BLUP法估计育种值。结果表明,移入土池时各家系平均壳长协变量是重要影响因子,全同胞效应和母本效应影响较小。在90、300和330日龄的最优模型为考虑加性遗传效应和移入土池时各家系平均壳长协变量的模型AB,450日龄的最优模型为仅考虑加性遗传效应的模型A。应用最优模型估计的90、300、330和450日龄壳长遗传力分别为0.571、0.966、0.622和0.865。应用最优模型估计育种值,对表型值选择法和育种值选择法比较的结果表明,对家系进行选择时,在300日龄用育种值选择法比表型值选择法平均壳长高3.56%,在90和330日龄时比表型值选择法分别低1.53%和3.71%。对个体进行选择时,按照10%和1%留种,在90、300和330日龄表型选择法比育种值选择法高16.86%、2.54%,16.27%和24.51%、2.03%,23.23%。除在300日龄对家系进行选择时育种值选择法优于表型值选择法外,表型值选择法均优于育种值选择法。  相似文献   
133.
急性CO2酸化对菲律宾蛤仔钙壳和呼吸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渤海表层典型的碳酸盐系统,通过实验室密闭培养实验,分析急性CO2酸化条件对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 CaCO3形成速率(G)和CO2呼吸速率(RC)的影响,以探讨局部海域CO2酸化的底层海水在潮流或者风海流等因素的驱动下,脉冲式影响贝类栖息地时养殖贝类可能的响应。结果表明,菲律宾蛤仔在急性CO2酸化条件下发生轻微的钙壳溶解和显著的呼吸抑制。CO2酸化和菲律宾蛤仔的呼吸作用共同驱动钙壳溶解,溶解速率随Ω文石下降而升高,G(μmol/(FWg·h))=0.14 × Ω文石-0.49 (n=12, r=0.95, p<0.01)。活体菲律宾蛤仔钙壳保持稳定的Ω文石临界值为3.5,而在Ω文石=1.0的条件下,每天溶解的钙壳相当于贝壳总重的2‰。相较于钙壳溶解,Ω文石改变对菲律宾蛤仔呼吸作用的影响更大,RC(μmol/(FWg·h))=0.27 × Ω文石+0.90 (n =12, r=0.82, p<0.01)。由于呼吸代谢决定了摄食等各种耗能行为的效率,因此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尽管菲律宾蛤仔可以通过摄食等自身调节机制来抵御造成钙壳溶解的环境胁迫,然而这一机制本身就可能受到酸化环境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34.
清洁疏浚物掩埋对菲律宾蛤仔成体的存活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价不同粒度、不同掩埋深度的疏浚物对于底栖生物潜在影响,采用长江口疏浚物模拟不同粒度、不同深度掩埋 菲律宾蛤仔,并研究其存活情况。结果表明,菲律宾蛤仔掩埋后为了生存表现出垂直迁移行为,粒度在0.125~0.063 mm 时 菲律宾蛤仔表现出较强的迁移能力,存活率大大的提高,掩埋深度在4 cm以下时菲律宾蛤仔全部迁移至疏浚物的表面存活; 不同粒度疏浚物掩埋深度在一定范围内与菲律宾蛤仔的死亡率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粒度为0.125~0.063 mm 时其半致 死深度最大,8d-LC50 为8.4 cm (95 %置信区间5.3~11.6 cm)。实验表明,疏浚物处置后的粒度、沉积厚度对于底栖生物种 群的存亡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5.
本实验在室内控制条件下,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钝缀锦蛤(Tapes dorsatus)稚贝对温度和盐度的耐受性.在温度耐受性方面:(1)稚贝在低温端温度为4℃、6℃、8℃、10℃时保持90%~100%存活的时间分别为0?d、2?d、3?d、7?d;在高温端温度为33℃、34℃、35℃、36℃时保持90%~100%存活...  相似文献   
136.
作者采用层次分析法对莱州湾鱼卵、仔稚鱼群落结构进行评估,旨在为渔业水域生态环境保护和渔业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和依据。根据2014年5月、6月和9月对莱州湾鱼卵、仔稚鱼的调查结果,分别以生物、经济、化学3类评价指标构建层次结构模型,最终计算得到各站位评分。结果表明:2014年夏季到秋季的时间变化中,莱州湾鱼卵、仔稚鱼群落结构最优区域的分布存在由近岸向中央区域转移的明显趋势。同时,在评估结果方面,针对评估体系中化学指标的存在与否,莱州湾近岸区域相对于中央区域反应更加敏感。  相似文献   
137.
Bathymodiolus属贻贝是广泛分布于全球深海冷泉和热液生态系统的优势种,在深海化能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以我国南海北部冷泉的主要优势种平端深海偏顶蛤(Bathymodiolus platifrons)为研究对象,采用常规生化测定方法,研究了其主要生化成分和氨基酸组成的特征,并就特定组织中主要生化成分的含量与生活在热液区的平端深海偏顶蛤和近岸的远东偏顶蛤(Modiolus kurilensis)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南海冷泉平端深海偏顶蛤软体部含水量84.28%,粗蛋白含量7.18%,粗脂肪含量1.23%,糖类含量2.75%,与已报道的深海贝类组成相近。虽然主要生化成分含量在3种贻贝的鳃、外套膜、闭壳肌和消化腺4个组织中总体差异不大,但是冷泉平端深海偏顶蛤和热液平端深海偏顶蛤的外套膜糖类含量(25.20%、30.66%)显著高于远东偏顶蛤(6.97%,P0.05),这表明平端深海偏顶蛤的主要储存物质为外套膜中的糖类。在氨基酸组成上,冷泉平端深海偏顶蛤鳃中氨基酸总量为44.55%(干质量),外套膜中为34.83%(干质量),其中必需氨基酸分别占比41.73%和40.52%,总体与其他贝类相似。然而,在平端深海偏顶蛤中,与渗透压调节相关的甘氨酸和与硫代谢相关的牛磺酸含量较高,这与其适应深海高盐度高硫化氢浓度的环境相关。综上所述,南海冷泉平端深海偏顶蛤在常规生化组分和氨基酸组成上与近岸常见双壳类具有一定差异,这些差异与其特殊生境的关系还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8.
刘家富 《海洋科学》1999,23(6):61-65
连续观察人工育苗中同一批受精卵,在水温23.2~23.4℃,盐度27.00~27.80条件下,经过26h36min孵出仔鱼,并继续观察仔,稚鱼发育过程中的形态特征与生态习性,还比较了不同年份与不同批次的观察资料,讨论了水温等环境条件变化的对胚胎发育的影响,以及仔,稚鱼器官发育与日龄,生长速度等关系。  相似文献   
139.
罗氏沼虾仔虾及蚤状Ⅺ期幼体对盐度突变的适应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验了罗氏沼虾仔虾及Z11期幼体对盐度突变的适应能力。试验结果表明,0.82cm的仔虾由盐度10.8‰放入淡水中及0.98cm的仔虾由淡水直接放放20‰以下盐度水中培育,对虾仔的成活影响不明显;Z11期幼体由盈度17‰直接放入7—17‰盐度水中和由盐度10.8‰放入4—10.8%盐度水中以及淡化后第二天由淡水直接放入17‰盐度水中培育,对幼体的成活率无明显影响,幼体能正常蜕皮变态。  相似文献   
140.
蛤类——洋中脊火山活动和热液喷口区活动性的记录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洋中脊的热液喷口系统除作为驱动洋中脊的下伏岩浆活动的信号外还影响着大洋的化学性质。喷溢作用呈高温流(>300℃“热烟囱”)形式,而扩散则以低温流(<50℃)形式出现。热烟囱在从小时级到千年级的时间尺度范围内其活动性和化学性质都随时间变化而变化,扩散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