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4篇
  免费   196篇
  国内免费   374篇
测绘学   26篇
大气科学   9篇
地球物理   37篇
地质学   81篇
海洋学   1144篇
综合类   272篇
自然地理   95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50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60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53篇
  2015年   61篇
  2014年   104篇
  2013年   76篇
  2012年   88篇
  2011年   84篇
  2010年   85篇
  2009年   92篇
  2008年   82篇
  2007年   76篇
  2006年   74篇
  2005年   77篇
  2004年   63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60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4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911.
褐藻酸降解菌埃氏交替单胞菌(Alteromonas espejiana)菌株Al01,通过发酵培养制备褐藻酸酶.该酶作用的最适pH为7.0,最适温度为40℃,最适底物浓度为1%~2%;在离子浓度为0.5mmol/dm3时,Mn2+对酶促反应稍有促进作用,Ca2+、Hg2+则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该酶用于裙带菜单细胞和原生质体解离时,以酶液组成为褐藻酸酶1%、纤维素酶1%,45×10-3的NaC1为渗透剂,酶解温度25℃,pH7.0,酶解3-4h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912.
赫氏颗石藻(Emiliania huxleyi)宿主-病毒(E.huxleyi virus,EhV)的互作过程是影响海洋碳、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气候变化的重要环节。在共进化过程中,Eh V通过基因水平转移从宿主基因组中“劫获”了一组鞘脂从头合成相关酶基因,重构宿主脂代谢网络以支持病毒的特殊需求。目前,对病毒这组相关酶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尚不十分清楚。以颗石藻病毒Eh V-99B1基因组中的甾醇去饱和酶(EhV-SD)和脂肪酸去饱和酶(Eh V-FAD)基因为研究对象,构建酿酒酵母重组表达载体p YES2/CT-SD和p YES2/CT-FAD,转化相应的基因缺陷型酵母菌株YMR015C和YGL055W获得重组酵母细胞株,进一步采用UPLC-Q-Exactive-MS非靶向脂质组学技术,比较分析重组酵母和缺陷型酵母细胞脂质的组成和含量变化。结果显示,Eh V-SD与Eh V-FAD基因在酿酒酵母中成功表达并具有生物学活性。Eh V-SD过表达显著改变了重组酵母细胞脂质代谢,含多不饱和酰基链的磷脂酰胆碱(PC,20︰4/20︰5/20︰6)和甘油三酯(TAG,12︰3)种类的丰度显著升高;而部...  相似文献   
913.
为构建多鳞(Sillago sihama)遗传连锁图谱并鉴定生长等重要经济性状数量性状位点(QTL),实验通过基因分型测序(GBS)技术对163个多鳞个体(2个亲本和161个全同胞家系F1代)进行测序及标记分型,并通过复合区间定位法对该物种的体重、体高、体厚、眼径、体长和背鳍前长6个生长性状进行QTL定位分析。结果显示,多鳞首张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全长2 154.803 c M,标记间平均遗传距离0.455 c M,共有4 735个SNP标记分配到24个连锁群。QTL定位分析结果发现在6个生长性状中共检测到20个生长显著相关QTL位点,分布在8个连锁群上,单个QTL的LOD值范围为3.02~4.23,可解释的表型变异范围为0.14%~8.42%。其中,在连锁群LG08聚集了8个生长性状显著相关的QTL。通过对候选QTL区间内的基因进行功能注释,共筛选到了19个潜在生长调控相关基因,包含igf1、igf2、sstr5、sst1a、tgfbr2、gas1、igfals、gfg6、gfg20、bmp7、kdm5c、tti1以及rbm10等。实验获得的遗传标记及相关候选基因是多鳞生长相关性状标记...  相似文献   
914.
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骨关节炎(OA)中软骨生成祖细胞(CPC)损伤的差异基因表达,并找出关键基因来预测可用于诊断或治疗CPC损伤的生物标志物及中药。方法:从GEO数据库下载CPC数据。共包含样本8 例。以R语言处理数据,得到差异表达基因。再使用DAVID数据库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对显著差异表达的前100个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分析后绘制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图。比较关键基因在OA组织及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筛选网络中显著模块及关键基因,最后预测作用于关键基因的中药。结果:共筛选出DEGs 1027个,其中上调基因327个,下调基因700个。DEGs 显著富集于细胞外基质(ECM)受体相互作用、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粘着斑、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肺结核等通路。前7个关键基因为:基质金属肽酶3(MMP3)、脂多糖结合蛋白(LBP)、基质金属肽酶1(MMP1)、脂质运载蛋白(LCN2)、人血浆丝氨酸蛋白激酶(SERPINA5)、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颗粒酶B(GZMB)。其中MMP3和LBP为核心基因。MMP3和LBP出现显著表达,预测出治疗CPC损伤的潜在代表中药有黄芩、淫羊藿、桃仁等。结论:MMP3和LBP的显著表达有助于区分OA中的CPC,并且有望成为诊断和治疗CPC损伤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915.
湖泊底泥中微囊藻DNA的分子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改进裂解温度和延长裂解时间并增加苯酚/氯仿洗脱次数的DNA提取方法获得南京玄武湖底泥中的DNA,通过PCR法来扩增微囊藻的16SrRNA基因.结果表明在所有采样点中均得到微囊藻基因组DNA,并且纯度较高,OD260/OD280均高于1.54,最高值达到1.89.PCR的扩增结果显示所有样点的DNA都得到212 bp大小的微囊藻16SrRNA基因片断,表明这种方法可以有效的从底泥中提取微囊藻的DNA,从而为研究底泥微囊藻生理生态及其越冬、上浮、形成水华的机理提供更有利的方法.  相似文献   
916.
为了研究我国南部沿海近亲拟相手蟹(Parasesarma affine)的群体遗传结构,本研究对12个地理群体共222个个体的线粒体DNA的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 (COⅠ)基因片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612 bp的COⅠ基因片段检测到34个变异位点,共定义了40个单倍型,其中Hap2为12个群体的共享单倍型,占个体总数的69.81%。总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水平Hd为0.508 9,核苷酸多样性水平Pi为0.001 126,表现出中等水平的Hd和低水平的Pi。单倍型邻接发育树和单倍型中介网络图没有形成明显的地理系谱结构。近亲拟相手蟹群体内的遗传距离为0.000 36~0.001 73,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为0.000 48~0.001 72。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Fst)和分子方差分析(AMOVA)结果表明,近亲拟相手蟹群体遗传分化水平低,其变异主要来自群体内。中性检验和核苷酸不配对分布结果提示,近亲拟相手蟹近期经历了群体扩张事件,扩张时间大约发生于5.1万年前的更新世晚期。研究表明,较长的幼虫浮游期以及海洋环境中缺少影响群体扩散的屏障可能是近亲拟相手蟹各地理群体间能进行广泛的基因交流,从而表现出较低的遗传分化水平的重要原因,更新世的剧烈气候变迁亦可能对其群体的遗传结构和分布格局产生影响。研究结果为近亲拟相手蟹自然资源的保护及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17.
《海洋学报》2021,43(9)
为研究低氧胁迫对军曹鱼幼鱼免疫功能的影响,将幼鱼暴露于溶氧浓度为(3.15±0.21) mg/L的水体28 d,测定不同时间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3 (TNFAIP3)、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1受体2 (IL-1R2)、白细胞介素17C (IL-17C)和热休克蛋白70 (HSP70)等免疫相关基因在幼鱼鳃、肝脏、肠道和脾脏中的转录水平表达量。结果显示:(1)在幼鱼的鳃中,TNFα和IL-1R2基因转录水平表达量在胁迫1 d和14 d时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胁迫28 d则分别表现为极显著(p0.01)和显著下降(p0.05);TNFAIP3在胁迫1 d时极显著升高(p0.01),在胁迫7 d和14 d时则分别表现为显著(p0.05)和极显著(p0.01)下降;IL-1β在胁迫1 d时极显著下降(p0.01)后极显著升高(p0.01);IL-17C在胁迫7 d和14 d时极显著下降(p0.01);HSP70在胁迫1 d时显著下降(p0.05),在胁迫14 d和28 d时均极显著降低(p0.01);(2)在肝脏中,TNFα和IL-1R2基因转录水平表达量在胁迫1 d和28 d时显著下降(p0.05),在胁迫14 d时则极显著降低(p0.01);TNFAIP3在胁迫1 d时极显著上升(p0.01),在胁迫14 d和28 d时则极显著下降(p0.01);IL-1β在所有胁迫时间点均极显著上升(p0.01);IL-17C在胁迫7 d、14 d和28 d时均极显著低于对照水平(p0.01);HSP70基因表达量持续上升,并于胁迫28 d时达到顶峰(p0.01);(3)在肠道中,TNFα、IL-1β、IL-1R2、IL-17C和HSP70基因转录水平表达量在胁迫的所有时间点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TNFAIP3在胁迫1 d时表达量极显著升高(p0.01)后下降,在胁迫7 d和14 d时分别与对照组具有显著(p0.05)和极显著差异(p0.01);(4)在脾脏中,TNFα和IL-17C基因转录水平表达量在胁迫1 d、7 d和14 d时极显著下降(p0.01),在胁迫28 d时则显著降低(p0.05);IL-1β在胁迫1 d和28 d时极显著下降(p0.01),在胁迫7 d和14 d时则显著降低(p0.05);IL-1R2在胁迫1 d、7 d和28 d时极显著下降(p 0.01),在胁迫14 d时则显著下降(p0.05);HSP70基因表达量在胁迫1 d、7 d和28 d时均极显著下降(p0.01)。研究结果表明,28 d的低氧胁迫后,军曹鱼幼鱼免疫基因的转录表达水平发生显著性变化,预示长时间的低氧可能抑制了军曹鱼的免疫功能,引发肠道炎症,并增加了军曹鱼感染病原菌的风险。  相似文献   
918.
洞庭湖湿地3种典型植物群落土壤酶活性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曾静  李旭  侯志勇  谢永宏 《湖泊科学》2017,29(4):907-913
调查了洞庭湖湿地典型植物群落(短尖苔草(Carex brevicuspis)、南荻(Triarrhena sacchariflora)、辣蓼(Polygonumhy dropiper))洪水期前后(5、10月)两次表层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养分性状.结果表明:3种典型群落之间具有明显的土壤养分性状及土壤酶活差异.辣蓼群落具有相对较高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磷含量,短尖苔草群落次之,而南荻群落的土壤养分含量最低.3种典型植物群落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均表现为5月高于10月,土壤速效磷、速效钾洪水期前后无显著差异.辣蓼群落的蔗糖酶活性明显高于其他2个群落;3个群落脲酶活性均表现为10月高于5月,南荻、辣蓼群落有显著差异.磷酸酶以南荻群落最高,短尖苔草群落5月显著高于10月,南荻群落则10月显著高于5月;短尖苔草、南荻群落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高于辣蓼群落,短尖苔草群落5月与10月间有显著差异,其余2个群落无显著差异.相关分析表明:脲酶活性与土壤养分含量关系不密切;蔗糖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全磷、全氮及速效磷素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总体上,洞庭湖典型湿地植物群落显示了较为明显的土壤理化状况以及土壤酶活差异;同时也显示了季节性差异.相对而言,辣蓼群落土壤具有较快的物质循环与转化代谢速率,对于氮、磷等污染物具有较高的转化作用,而短尖苔草、南荻群落低于辣蓼群落,这可能与二者较低的土壤有机质以及氮磷养分积累有关.  相似文献   
919.
外源ASA对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抗Cd2+毒害的实验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验以高等水生沉水植物菹草为材料,研究在不同浓度Cd^2 毒害条件下外施乙酰水杨酸(ASA)对菹草叶中叶绿素含量、可容性蛋白含量、O2^v产生速率、保护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ASA可以显著提高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增强保护酶的活性,降低O2^v产生速率、从而减轻了重金属Cd^2 胁迫对植物体造成的伤害.  相似文献   
920.
水体磷酸酶:来源、特征及其生态学意义   总被引:25,自引:7,他引:18  
周易勇  付永清 《湖泊科学》1999,11(3):274-282
酶在水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转化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本文以湖泊磷酸酶为例了水环境中酶的来源,特下及其生态学意义。酶主要源于细菌,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且能以胞外的或溶解态的形式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