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2篇
  免费   110篇
  国内免费   15篇
测绘学   36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53篇
海洋学   366篇
综合类   29篇
自然地理   16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91.
分析防城港运营中各个环节对气象的需求点,总结和提炼出专业气象预报与服务的方法和要领,以期推动港口气象服务领域的拓展和服务体系的升级.  相似文献   
192.
如何将港口文化资源禀赋转化为创意产业,促进滨海港口地区复兴是后工业社会全球沿海港口地区发展研究的核心论题。本文探析了文化资源到创意产业的转化潜能、介质、路径、模式和运作机制,并在文化经济地理学视角下架构其实证研究范式,进而以中国舟山普陀区的木帆船、沙雕等创意产业为例,采用文化经济地理学方法调查了创意产品生产过程的项目网络特征。研究发现:港口文化资源转化为创意产业的适宜条件是由创意、资本、管理等要素结网构成创意场域,亦即在市场主导下将文化资源与现代创意、媒介、市场需求等网络式融合。最后提出促推浙江港口地区文化资源发展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3.
天津港区土地利用时空格局变化与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Landsat TM多光谱影像为主要数据源,获取了天津港区1987-2010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引入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综合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转移矩阵和土地类型空间格局重心4种土地利用变化指数模型,在GIS支持下定量地分析了天津港区1987-2010年土地利用类型转换的方向、程度、时空格局差异和扩张模式。结果表明:1987-1995年天津港的建设处于改革开发之后的探索阶段,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程度不高;1995-2003年天津港稳步拓展,港口区域建设用地向北迅速扩张;2003-2010年天津港步入以港区外迁为特征的专业化发展阶段,土地利用类型剧烈变化。20多年来,天津港在空间形态上呈现沿海岸线先向北向陆,后向南向海的扩张模式,侵占水田、滩涂和填海造陆是天津港港口建设用地扩张的主要途径,同时区域还存在大量非理性的圈海养殖和围海造田现象。研究认为港口专业化发展、宏观和微观政策,以及个体目标驱动是影响天津港区土地利用时空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关注生态、经济与区域的和谐发展,通过优化港口功能布局,加快以生态安全为目标的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是实现港口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本文对于充分认识港口发展规律,保护宝贵的港口岸线资源和合理规划港口区域土地资源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4.
强外向型经济的福建和台湾二省,港口条件优越,资源要素和产业结构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存在合作的基础和可能。以港口经济发展现状入手,探讨闽台港口经济的全局性效应,通过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求解,得出闽台间的港口吞吐量、进出口贸易额和国内生产总值都有很高的正相关性,三指标所建立起来的线性回归模型的拟合度高、统计量的显著水平很好,定量分析结果说明港口经济对闽台经济确实存在着正向的显著影响,最后从港航运合作和产业集群等角度对闽台合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5.
基于山东半岛港口资源的农产品外贸物流空间及其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东作为我国农业大省和强省,既有丰富的农业物源,又有突出的区位优势,基于港口资源的农产品物流统筹规划,将农产品外贸物流纳入山东区域物流的框架体系之中,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加大农产品物流的增值服务功能,提升山东省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构建农产品产地物流、中转物流及港口物流供应链的集成化系统,以适应农业产业体系建立的国际化合作与竞争之要求,探索农产品外贸物流的空间布局及优化问题就成为我们目前亟待解决的关键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96.
福建省港口经济腹地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福建港口体系的研究,确定福州港和厦门港——福建省代表港口为研究对象,选取了空间运输联系、区位条件、运输距离、运输费用等指标,以GIS技术为支撑,定量地界定出福建省港口现状的腹地范围和空间分布情况,为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港口群,制定拓展港口经济腹地对策措施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97.
由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港口工程分会工程排水与加固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深圳研究设计院承办,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协办的第七届全国工程排水与加固技术研讨会暨工程排水与加固学术委员会年会于2008.11.7-11.10在深圳召开,来自国内外高校、科研、设计、施工、生产等单位的近百名代表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198.
港口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港口的规划及管理要求,设计了港口地理信息系统,并对系统设计中有关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99.
作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极,港口对相关产业的集聚和发展有重要的作用。文章以全国省际数据为基础,运用探索性空间统计变量Moran's I指数,分析能源、钢铁、交通运输、运输设备制造等港口相关产业的地理集聚模式,研究各产业与港口的互动关系,以此评价我国港口对产业发展的服务功能和带动作用,并就港口与产业布局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00.
港-城界面的演变及其空间机理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庄佩君  汪宇明 《地理研究》2010,29(6):1105-1116
港—城界面是水路运输相关活动地域与城市地域交互作用的区域,是港口与城市相互关系的一个特定滨水空间。作为各种社会力量和技术发展在特定空间地域的投影,港—城界面经历了一系列的空间迁移和形态演变。其空间迁移轨迹是由内城中心至内城边缘,再到远离内城的位置。在其生命周期的形成生长、成熟扩张、衰退废弃和再生复活各阶段体现了港城关系由共生一体、共同扩张、分离、最后再度整合的演变过程。以宁波为案例,分析了港—城界面的演变和空间机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内,江厦港区、江北港区、镇海和北仑港区所呈现的是商贸综合体和港城聚落、西式中心商务区和近代城市社区、临港工业综合体和物流园区等港-城界面空间景观形态的变化,再生后的江北港区则成为城市休闲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综合体。在港—城界面演变的历史进程中,运输技术与组织以及通讯技术变革是港—城界面迁移的主要引擎,劳动地域分工确定了港—城界面的产业和形态,再生动机更多地来自城市更新和政治经济需求,环保意识和立法促进了港城分离,制度变革是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