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1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5篇
海洋学   106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5年   2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41.
笛鲷烂病是一种细菌性鱼病,其感染率高达62%,造成海水浮置网箱养殖的笛鲷死亡。从病鱼肝部分离到该致病菌,用其纯培养物进行易感动物人工感染获得成功。该菌为短杆状,大小为0.5~0.6×1.1×2.5μm;两端钝圆且微曲;无鞭毛、无芽孢、无荚膜,革兰氏染色阴性。本文还叙述了该菌的形态学、生理生化测定、培养特性等分类特征,初步认为该菌是一新属。  相似文献   
42.
公元2004年,农历甲申年,为猴年。陆有猴,家喻户晓:而海里也有猴,且听我说来。海滩上有一种古怪鱼,体态扁圆,长10厘米-18厘米,体重20克-50克。硕大的头颅上,两只具单目镜和双目镜功  相似文献   
43.
罗芬  陈礼强  康斌 《海洋与湖沼》2011,42(4):488-494
应用光学和电子显微成像技术对黄颡鱼的表面形态特征、小片血管分布及其内部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黄颡鱼耙呈长锥形,弓表面具棘状小刺,小片呈褶皱状,镶嵌排列在长条形丝两侧。光镜可观察到小片两侧红色的入和出动脉以及中部片状毛细血管网。耙、弓、丝及小片表面均被扁平上皮细胞覆盖,其表面微嵴形态结构...  相似文献   
44.
珠江水系贺江段近年出现严重危害网箱养殖和江河鱼类资源的大型寄生虫病害.初步鉴定该虫隶属于甲壳纲.等足目.虫科.细角虫属.是国内新发现的淡水鱼类寄生虫。用该虫对草鱼、银鲫、麦鲮进行人工感染.结果表明:该虫具有很强的寄生能力.累积感染率为76.2%~100.0%;对寄生部位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以寄生在部的比例(55.6%~72.0%)最大.胸鳍(11.7%~28.8%)次之;对试验鱼有较强的致死性;该虫吸血后体长(L)增长较大.体宽(W)基本不变;从寄主体上主动脱落的虫体,其L/W的增长率(16.32%~18.00%)较大,而一直寄生在寄主身上的虫体.其L/W的增长率则因各自摄食量的不同而存在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45.
通过压力一电换能器记录了温度、酸碱度和Cu^2+对鲫鱼或鱼呼吸作用的影响。温度变化主要影响鱼的盖运动,而酸碱度和Cu^2+主要对鱼的咳嗽运动产生影响,这是因为咳嗽运动的作用是洗去积存于上的污物。  相似文献   
46.
化学融雪剂是寒冷地区冬季除雪的主要措施之一,其对地表水生态系统的累积性影响已逐渐受到重视。拟以草鱼为研究对象,采用邻苯三酚自氧化法和紫外吸收的方法,研究不同浓度融雪剂对鱼和肌肉组织中SOD和CAT活性的影响,旨在为融雪剂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提供数据支持。在4.10、5.13、6.41、8.01 g·L-1和10.01 g·L-1不同浓度条件下,进行融雪剂对草鱼的暴露实验。结果表明:融雪剂对草鱼的96 h LC50值为14.19 g·L-1,安全浓度值应不超过4.03 g·L-1。根据化学融雪剂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96 h LC50值,5.13、6.41、8.01、10.01 g·L-1浓度融雪剂暴露组与对照组相比,草鱼和肌肉组织SOD的活性均被显著抑制 (P<0.05或P<0.01)。在7 d时,化学融雪剂胁迫下草鱼和肌肉组织CAT活性均表现为显著抑制(P<0.05或P<0.01),草鱼中CAT活性高于肌肉组织中。  相似文献   
47.
对来自于南大西洋洋中脊(SMAR)的盲虾Rimicaris sp.虾中的附生好氧菌及厌氧菌进行了富集培养,共分离得到14株低温好氧菌和2个稳定的厌氧富集菌群.通过对好氧菌的16S rDNA序列系统发育分析,发现14株低温分离菌株分别属于海源菌(Idiomarina)、海杆菌(Marinobacter)、涅斯捷连科氏菌(Nesterenkonia)、赤杆菌(Erythrobacter)、盐单胞菌(Halomonas)、交替单胞菌(Alteromonas)、嗜冷菌(Psychrobacter)、Mesonia8个属,其中9株属于变形菌门(2株属于α-变形菌纲,占总菌株数的14.3%;7株属于γ-变形菌纲,占总菌株数的50.0%).对2个厌氧富集菌群的16S rDNA文库的39个阳性克隆子进行分析,获得2种基因型,分别为γ-变形菌纲的产碱杆菌属(Alcaligenes)和β-变形菌纲的嗜麦芽寡营养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结果表明,南大西洋洋中脊盲虾虾附生菌类型较为丰富,对于附生菌的研究能够更加全面的认识盲虾与附生菌之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48.
探究引起大黄鱼幼鱼同生群内不同增重性能子群间脏器生理差异的主因, 揭示造成各子群间生存适应对策和增重机制分化的内在逻辑, 对于精选大黄鱼幼鱼优质增殖放流群体和指导大黄鱼科学高效养殖具重要现实意义。随机捞取宁波市象山西沪港海域内经板式网箱养殖3个月的3 000尾大黄鱼同生群幼鱼, 停食2d后按体质量由大到小依次分为A [体质量(3.45±0.43) g, 出现率5%]、B [体质量(2.60±0.18) g, 出现率20%]、C [体质量(2.00±0.21) g, 出现率50%]、D [体质量(1.22±0.23) g, 出现率20%]、E [体质量(0.74±0.04) g, 出现率5%]等5个子群。在测量并统计脏器比例性状(系数、内脏系数、内脏净重比、净重比和脏比)的基础上, 较系统开展了不同增重性能子群间耗氧率、窒息点、内脏和组织相关功能酶活力的差异。结果表明: (1) 系数、内脏系数和日均耗氧率的显著高企(P<0.05)均可导致大黄鱼幼鱼增重性能的明显下降; (2) 耗氧昼夜节律的分化是引起大黄鱼幼鱼增重性能发生明显改变的主因, 具体表现为A、B子群的昼均耗氧率显著大于夜均耗氧率(P<0.05),以及E子群的日均耗氧率与昼均和夜均耗氧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 (3) 耗氧率性状聚类和脏器比例性状聚类分别对甄别C、E子群具良好的辨识效果; (4) 随着窒息点水中含氧量的趋势性提高, 大黄鱼幼鱼的增重性能将表露出极明显的减弱效应, 其中与E子群窒息点水中含氧量具显著差异(P<0.05)的仅为A、B子群, 呈E>A≈B; (5) 内脏消化酶和磷酸酶中, 酶活力与大黄鱼幼鱼增重性能排序吻合度最高的分别为淀粉酶和AKP,前者随增重性能增强呈趋势性增加,后者则呈A<B<C<D<E (P<0.05); ATP酶中, Ca2+/Mg2+-ATPase酶活力无组间差异(P>0.05), Na+/K+-ATPase酶活力除A显著大于D、E子群(P<0.05)外, 其余子群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 (6) SOD、CAT和POD中, 酶活力与大黄鱼幼鱼增重性能排序吻合度最高的为SOD, 呈A>B>C≈D≈E, Na+/K+-ATPase和Ca2+/Mg2+-ATPase酶活力均呈A>B≈C>D≈E。上述研究可为大黄鱼生长性能评价体系构建和指导速生品种(品系)选择育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9.
川西松潘地区中三叠统拉丁阶的再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饶荣标  朱占祥 《地层学杂志》1991,15(1):42-47,T001
<正> 川西高原是否存在中三叠统拉丁阶?一直是人们所关心的问题。朱占祥等对拉丁阶的一些零星发现作过初步报导。松潘地区安壁村拉丁期瓣类Daonella lommeli和牙形石 Neogondolella excelsa等也作了分析。殷鸿福也讨论了中国的拉丁阶问题。 在松潘以北、岷江以西8—12km范围内,曾做过初期阶段的地质填图,西部香腊台—花山—黄胜关—则哈一带的石灰岩和砂板岩,被定为泥盆系、石炭系和下二叠统。东部  相似文献   
50.
本文系统研究了塔里木盆地东南缘洛浦阿其克普斯格组的瓣动物化石,讨论了化石组合特点及地质时代。根据化石组合面貌、岩性和沉积特征,以及剖面结构,认为普斯格组的时代应为晚二叠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