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6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115篇
测绘学   4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3篇
海洋学   402篇
综合类   80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51.
研究了湛江东海岛3种不同养殖模式虾池弧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并对虾池水域环境的水温、盐度、DO、pH、叶绿素a、DOC、无机氮、无机磷、硅酸盐、细菌总数和弧菌数量变化进行了监测和评价。结果表明,调查的三个虾池的弧菌对万古霉素产生耐药性,高位新池和传统精养池的弧菌对利福平产生耐药性,对其他抗菌药尚未形成耐性,3个虾池的弧菌对恩诺沙星和氯霉素高度敏感,传统精养池和天然虾池的弧菌对复方新诺明、庆大霉素、TMP和环丙沙星高度敏感;在水平差异上,高位新池的弧菌比传统精养池和天然虾池对12种抗菌药更具耐药性,同时多重耐药菌株在高位新池中出现,可能与虾苗来源和配合饲料中添加了抗菌药物有关。水质监测结果表明,养殖过程中,虾池水域环境逐渐富营养化,无机氮和Chla超过富营养化阈值,细菌总数增加;两个精养池的水体富营养化程度高于天然虾池;调查期间的弧菌数量在对虾发病的感染剂量阈值范围之内,尚无弧菌病害发生的潜在危险。  相似文献   
152.
采用UPPCR-SSCP技术快速鉴定水产养殖病原性弧菌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彭宣宪  周樱  王三英  章跃陵 《台湾海峡》2000,19(4):460-463,T001
采用通用引物PCR配合SSCP分析即UPPCR-SSCP技术,对弧菌科弧菌属中的副溶血弧菌、溶藻酸弧菌、费尼斯弧菌、鳗弧菌、哈维氏弧菌的16S-RNA基因进行检测。结果发现,UPPCR-SSCP技术能较好地鉴别细菌的不同种,但对同种不同株细菌的区分较困难。认为PCR-SSCP是将病原菌至种的有力工具。上研究对水产养殖病原菌的快速诊断与及时防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3.
抗鳗弧菌单克隆抗体免疫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鳗弧菌感染牙鲆幼鱼为动物模型,对我们制备的五株抗鳗弧菌单抗4A6,3B2,4E12,3E7,3A4的免疫保护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A6,3B2和4E12具有明显提高受5LD^50鳗弧菌感染的牙鲆存活率的作用,同时它们还可明显延长受大齐量鳗弧菌(10LD^50)感染的牙鲆的平均存活时间,揭示:4A6,3B2和4E12具有中和或减弱鳗弧菌毒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4.
副溶血弧菌菌株1211U的活的非可培养状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将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菌株1211培养于低温贫养条件下,以平板菌落计数法(PC)和最大近似数法(MPN)检测可培养细菌数,50 ̄60d后表明可培养数下降为零。吖啶橙荧光显微镜直接计数法(AODC)检测细菌总数,表明细菌总数始终变化不大,而活菌直接计数法(DVC)检测到的活菌数保持在10^5个/ml。本实验证明了副溶血弧菌1211U株在一定的条件下或进入活的非  相似文献   
155.
鳗弧菌对魁蚶血细胞形态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研究采用快速瑞氏-吉姆萨染色法观察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刺激后魁蚶(Scapharca broughtonii)几种血细胞的形态变化,研究不同种类血细胞的免疫功能。魁蚶血淋巴液中红细胞、白细胞和血栓细胞经免疫刺激后均发生形态改变,属于免疫防御的应激反应。经鳗弧菌免疫刺激后,红细胞无丝分裂现象增多,并参与病原菌的吞噬作用;白细胞变形运动、吞噬和融合现象普遍,细胞表面具有粘性,参与血栓的形成;血栓细胞主要表现出粘连和凝血的特性,偶有吞噬病原菌的现象;研究中检测了2种常规抗凝剂的抗凝效果,结果表明,2种抗凝剂分别改变了血栓细胞和白细胞的表面粘连特性,从而阻止它们参与凝血,因而都具有抗凝效果。本研究结果表明,魁蚶血细胞分工明确,能共同防御病原菌的入侵,细胞免疫在魁蚶血淋巴液抗菌免疫中起极其重要的作用,血细胞的形态变化和免疫功能分析可为后期研究魁蚶抗菌机制和筛选抗凝剂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6.
为获得琼胶酶活性高产菌株,对采集的海水样品进行了产酶微生物的分离、筛选和鉴定。经过平板培养预筛和两次摇瓶培养筛选,从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近海海水样品中分离到一株琼胶酶产生菌G-5,该菌株液体培养产酶活力可达到413.8 U/mL。G-5菌株的菌落呈乳白色、半透明、表面湿润;菌体革兰氏染色阴性,大小0.58~0.69μm×1.50~2.26μm;光学显微镜下呈短杆状,略有弧形。G-5菌株的16S rDNA序列与NCBI数据库中15个弧菌属(Vibrio)菌株的16S rDNA有98%的同源性,可以确定G-5菌株是一株弧菌(Vibrio sp.)。  相似文献   
157.
于2006年冬至2007年秋分四个季度对海南万宁小海近岸表层海水的弧菌种类分布及数量变化进行了调查.共分离到27种弧菌属细菌,其中副溶血弧菌、创伤弧菌、溶藻弧菌、霍乱弧菌、河流弧菌和拟态弧菌6种弧菌为主要弧菌.在6种主要弧菌中,溶藻弧菌、副溶血弧菌和霍乱弧菌在夏季和秋季检出率较高;河流弧菌在春季和夏季的检出率较高;拟态...  相似文献   
158.
以来源于泰国的菌株TG06003作对照,对采自海南地区的27株溶藻孤菌(Vibrio alginolyticus)环境菌株进行了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标记(RAPD)分析,其中6株为毒力菌株,另外22株为非毒力菌株。实验共得到70个多态性条带,多态性比率(PP13)为98.6%。基因多样度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分别为0...  相似文献   
159.
本开头提到。金纳制造出天花疫苗,使得许多人免于感染。事实上,金纳在不知不觉之间利用了特异性免疫原理。  相似文献   
160.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 bacterium strain M3, isolated from cultured flounderParalichthys olivaceus with remarkable external sign of skin ulcer during an epizootic outbreak, indicated that the bacterium belonged to the speciesVibrio anguillarum. Challenge by I.M. (intramuscular injection), bath, and oral administration with M3 showed that it was highly pathogenic forParalichthys olivacues. The LD50 dose was 5.144×103 CFU/ per fish infection by I.M. injection. Recovered inoculated bacteria from the surviving fish revealed that the asymptomatic carriers could be a latent contagious source. Study of the effect of bacterial culture CFS (cell-free-supernatant) showed that the exotoxins produced by M3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its pathogenicity for flounder. The resistance of M3 to 36 out of 41 antibiotics indicated that the bacterial disease outbreak was mainly attributable to the frequent and excessive use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that vaccination would be an effective precaution against bacterial disease. Contribution No. 4107 from Institute of Ocean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Contribution No. 270 from Experimental marine Biology Laboratory, CAS. Funded by projects under the Major State Basic Research Development Program, Grant G199901200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