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37篇
地球物理   13篇
地质学   4篇
海洋学   93篇
综合类   17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Horizontal starch gel electrophoresis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biochemical genetic structure of Chinese mittencrab Eriocheir sinensis and Hepu mitten crab E. hepuensis. Sixteen putative enzyme-coding loci were examined for forty-nineChinese mitten crabs and thirty-eight Hepu mitten crabs. Nine loci, AAT-1 *, AAT-2 *, G3PDH*, GPI*, IDHP-1 *, IDHP-2 *,MDH-1 *, MDH-2 * and PGM * , are polymorphic in Chinese mitten crab, and seven, AAT-1 *, AAT-2 *, GPI *, IDHP-1 *,MDH-1 *, MDH-2 * and PGM * , are polymorphic in Hepu mitten crab. The proportion of polymorphic loci and the expectedheterozygosity are 0.562 5 and 0.080 3 for Chinese mitten crab, and 0.437 5 and 0.075 4 for Hepu mitten crab. The Nei' s ge-netic distance between two species is 0.002 4.  相似文献   
12.
四种蟹成蟹消化酶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比较中华绒螯蟹、锯缘青蟹、三疣梭子蟹和长江华溪蟹胃、肠、肝胰腺的五种消化酶(胃蛋白酶、类胰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纤维素酶)活力,结果表明四种蟹的类胰蛋白酶比活力是胃蛋白酶的7~17倍,淀粉酶是纤维素酶的30~183倍,脂肪酶活力较低。消化酶活力大小具有器官特异性和种间差异。  相似文献   
13.
中华鳖气单胞菌疖疮病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气单胞菌疖疮病是中华鳖的主要病害之一,其发病对象主要是稚鳖。将病鳖进行细菌分离,获得的菌株经人工感染、毒力测试和细菌学鉴定,确定致病菌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hydrophila与豚鼠气单胞菌A.caviae。此两种致病菌不仅对健康鳖表现出较强的致病力,出现与自然病鳖相同的症状,且对健康小鼠亦有较强的致死力,半致死量LD50分别为4.5×106个菌/只和1.58×106个菌/只。此外,测定了病原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为科学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报道摘除中华绒鳌蟹眼柄对其肝脏结构及其氨基酸含量的影响。实验分成两组,即摘除眼柄和对照组。摘除眼柄使中华绒鳌蟹肝脏中B细胞明显增多,F细胞和E细胞减少,促使肝脏物质的分泌和肝脏中储存的物质向精巢转移,对肝脏氨基酸含量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中华绒螯蟹幼蟹蜕壳的生态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堂林  李钟杰 《湖泊科学》1999,11(4):333-337
本文对河蟹幼蟹蜕壳过程及蜕壳后的特征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观察,并初步探讨了蜕壳与光照、温度及生境的关系对于0.5-2g的幼蟹,蜕壳期大约需要3-6h,软壳期需要2h,薄壳期需要15h.幼蟹特别喜欢选择有草的生境作为蜕壳地点,也喜欢在池塘浅水区蜕壳,但是在2m以内水深对蜕壳成功率没有影响.蜕壳存在明显的昼夜节律,白天蜕壳的数量显著高干夜间(F(1.30)=13.4,P=0.0009),蜕壳高峰发生在上午(07:00-11:00),低谷一般发生在夜间(23:00-03:00).协方差分析(昼夜为协变量)表明:水温的昼夜变化(28-35℃)对蜕壳并没有显著的影响(F7,11=1.99,P=0.1467),在水温高达 35℃时蜕壳仍然能顺利进行,蜕壳下限温度在14℃左右。  相似文献   
16.
17.
长江中华绒螯蟹的资源与养殖现状及其种质保护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谷孝鸿  赵福顺 《湖泊科学》2001,13(3):267-271
根据中华绒螯蟹的资源及其养殖现状,分析了我国目前各水系河蟹的种质变异及其河蟹幼蟹培育和成蟹养殖中存在的问题,针对中华绒螯蟹 种质保护的要求,就防止河蟹幼蟹性早熟及和蟹养殖的遗传污染与种质混杂等问题,提出了对长江河蟹品质保持的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18.
中华绒螯蟹鳃的组织及超微结构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中华绒螯蟹鳃详细的组织和超微结构研究结果显示,每条鳃由一扁平的鳃轴及其向两边发现片状鳃叶组成,鳃壁由角质层、上皮细胞和基膜构成。上皮细胞向角质层伸出指状突出以扩大表面积。上皮细胞向鳃腔突出延伸形成鳃腔隔。鳃腔内的膨大细胞实际上是上皮细胞向鳃腔内分裂形成突起,然后生长膨大而成,膨大细胞将鳃腔隔成迂回的通道,更有利于气候的交换和物质的吸收。  相似文献   
19.
采用土壤和改良的Knop’s固体培养基培养湿地敏感植物、国家一级保护极危蕨类中华水韭(Isoetes sinensis),并获得有性生殖苗;观察记录了配子体发育及幼孢苗发生各阶段的详细过程;总结了幼孢苗的人工管护技术;分析讨论了配子体发育与环境因素间的规律、幼孢苗复壮对策以及病虫害类别、病症及其防治措施等.研究结果表明,中华水韭孢子在22~28℃、光照强度为60 μmol/(m2·s)、每日光照14h和黑暗10h的条件下,可达到90.3%的成熟率;已完成中华水韭的生活史,掌握了孢子育苗及日常管护方法,获得孢苗5 000棵,长势良好,出现孢子囊,以期为回归原产地,拯救该野生种群及湿地保护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可靠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