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20篇
海洋学   75篇
综合类   2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以鱼粉和酪蛋白为蛋白源,玉米淀粉为糖源,以豆油分别替代25%、50%、75%和100%的鱼油,配制4组等氮(50.26%—51.03%)、等能(20.82—21.01k J/g)实验饲料,每组饲料设3个平行,每个平行20尾鱼,进行为期6周的生长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过高的豆油替代会引起生长的下降。随着豆油替代水平的升高,饲料转换系数(FCR)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最高值(1.96±0.42)出现在全豆油替代水平组,而蛋白质效率(PER)表现为相反的结果。全豆油替代组呈现相对最高的肝体比(HSI)值,但各处理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全鱼水分和蛋白含量没有明显差异(P0.05)。投喂25%替代水平组的全鱼脂肪含量最高(P0.05),但是在50%—100%替代水平处理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赤点石斑鱼鱼体脂肪酸组成明显受到饲料脂肪酸组成的影响。随着饲料豆油水平的升高,全鱼鱼体中的亚油酸(C18:2n6)含量显著升高(P0.05),ARA(C20:4n6)、EPA(C20:5n3)和DHA(C22:6n3)含量在全豆油替代组最低。总之,饲料豆油替代水平不宜超过75%,过高的豆油替代水平可能会对赤点石斑鱼生长产生不利影响,并影响鱼的品质。  相似文献   
92.
为探讨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在低盐水体下最适的摄食水平,在水体盐度12、温度28℃±1℃的条件下,作者投喂人工配合饲料,研究了不同摄食水平(分别为体质量的2.36%、2.83%、3.31%、3.79%、4.25%及饱食)对斜带石斑鱼幼鱼(初始体质量为29.28 g±2.63 g)生长和能量收支的影响,并建立了生长-摄食关系和不同摄食水平下的能量收支方程。结果表明,在低盐下幼鱼鱼体粗蛋白及灰分含量在各摄食水平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脂肪含量在3.79%、4.25%及饱食组显著高于其他摄食水平组(P0.05);干物质含量在4.25%、饱食组显著高于其他摄食水平组(P0.05);能量含量随摄食水平降低而下降。摄食水平对幼鱼摄食率有显著影响(P0.05)且随摄食水平的降低而下降。幼鱼湿质量特定生长率、干质量特定生长率、蛋白特定生长率、能量特定生长率均随着摄食水平的增加而增加。特定生长率与摄食水平呈减速增长曲线关系,可用对数方程描述。幼鱼饲料湿质量转化效率、饲料干质量转化效率、饲料蛋白转化效率均随摄食水平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少的变化,在3.79%组达到最大值,饲料能量转化效率随摄食水平的增加呈一直增加,在饱食组达到最大值。随着摄食水平的增加,生长能(G)呈先升后降的变化,在3.79%组有最大值,与摄食水平之间可用一元二次方程表述;排粪能(F)与排泄能(U)呈一直增大的变化,在饱食组有最大值,与摄食水平之间均可用线性方程表述;代谢能(R)则呈降低并逐渐趋于平稳的变化。在3.79%组,幼鱼获得最佳的能量收支方程为:100.00C=12.29F+13.73U+31.33R+42.65G。综合考虑认为,斜带石斑鱼幼鱼在低盐水体下最适的摄食水平为体质量的3.79%。  相似文献   
93.
在注射溶藻弧菌胞外产物(ECP)48 h后,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出现死亡,临床症状表现为:运动迟缓,体色变深,腹部膨大,腹腔有明显的积水,肝脏出血有花斑,肾脏和脾脏肿大。病理组织切片观察发现:肝细胞坏死,解体,界限模糊,细胞核变形、裂解甚至消失;肝脏出血,肝索中有红细胞浸润,有的红细胞变形甚至破裂;肾小管上皮细胞脱落、坏死;肠粘膜上皮细胞脱落、坏死,微绒毛不整齐,模糊不清,脱落;脾窦和脾索不清晰,分界不清,且在脾窦和脾索中分布着大量的、形态不规则的红细胞。此外,还发现在肝脏、脾脏、肾脏、肠壁肌层、心肌和鳃等组织中存在一种相同结构,该结构有平滑肌环绕,管腔内壁衬以扁平上皮细胞,管腔中含有一团染成紫红色的物质,经推断为小动脉透明样变性,而在正常的组织切片中,均无此结构。  相似文献   
94.
以初始体重为(13.0±0.3)g的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为实验对象,用铜添加量为0、1、3、5、10和20mg/kg的实验饲料投喂斜带石斑鱼8周,研究斜带石斑鱼的铜需求量。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0—20mg/kg铜对石斑鱼生长、饲料效率、存活率、形态学指标和红细胞比容没有显著性影响。随饲料铜水平的上升,斜带石斑鱼全鱼和肝脏的铜含量呈先上升后平稳的趋势,当饲料铜添加量达到或超过3mg/kg时,石斑鱼全鱼和肝脏的铜含量趋于平稳。折线模型表明,饲料中铜总含量为5—5.5mg/kg时,石斑鱼全鱼和肝脏的铜含量能够达到饱和。当饲料中铜总含量≥6.00mg/kg时,全鱼的铁、锰、锌含量显著下降。因此,根据全鱼和肝脏铜含量的折线模型分析,考虑到饲料铜对全鱼铁、锰、锌含量的影响,作者认为当基础饲料铜含量为1.50mg/kg时,饲料中的最适铜添加量为3mg/kg,饲料中铜总量为5—5.5mg/kg左右。  相似文献   
95.
饵料维生素C对青石斑鱼的非特异性免疫调节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调查了饵料维生素C对青石斑鱼Epinephelusawoara非特异性的体液和细胞免疫调节作用。在冰冻饵料小杂鱼中添加不同剂量的维生素C(每公斤饵料鱼含量分别为 0 ,50 0 ,1 0 0 0 ,1 50 0和 2 0 0 0mg) ,连续投喂青石斑鱼 2 0周后 ,青石斑鱼血液白细胞总数及不同种类白细胞 (包括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 )组成比例不受饵料维生素C的影响。青石斑鱼血清补体经典型溶解羊红细胞的能力随饵料维生素C添加量的提高而显著增强 (p<0 .0 1 )。然而 ,维生素C对血清的杀菌活性没有作用。鱼体非特异性的细胞免疫活动 (包括血液白细胞和头肾细胞的吞噬活动 )也不受维生素C的影响  相似文献   
96.
鞍带石斑鱼工厂化育苗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设计了一种新的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工厂化人工育苗方法。测定了鞍带石斑鱼人工育苗过程中水环境因子和育苗水体浮游生物的种类、数量变化。育苗期间水温28.0~30.7℃;盐度为27.0~32.0;pH值为7.39~7.90;溶氧量6mg/L以上;中午池面平均光照3315.9lx;记录了1d的光照、水温、溶解氧和pH的变化;育苗池前18d只加水不换水,氨氮不断上升,最低值0.24mg/L,最高值2.53mg/L,育苗后期采取换水措施,氨氮迅速下降;育苗期间,水体除正常投喂的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和桡足类外,池中出现浮游植物12种、浮游动物5种,浮游植物平均生物量6.92×106个/L,原生动物平均生物量0.74×106个/L。经过34d的培养,得到平均全长2.45cm鱼种,单位水体育苗密度300尾/m3,育苗成活率为2.73%。结果表明,用有效微生物群(effective microorganisms,简称EM)+高级虾片调节水质的模式,可以保持育苗水质稳定,成功培育出鞍带石斑鱼幼鱼。  相似文献   
97.
斜带石斑鱼不同地理群体遗传变异的微卫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家祺  郭丰  丁少雄  王军 《海洋科学》2009,33(11):60-64
筛选5时可分析引物对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台湾群体和广东群体的DNA多态性进行分析.根据电泳检测结果,平均每个引物获得4.2个等位基因,未发现群体的特异位点.获得2个群体平均观测杂合度(H_o)分别为0.672 1和0.682 6,平均期望杂合度(H_e)分别为0.647 9和0.544 4,两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F_(ST))为0.011 0.统计结果表明,2个群体有着较高的遗传变异性,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程度处于多数海水鱼类的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98.
采用体外拮抗试验方法,研究了2株分离自斜带石斑鱼幼鱼肠道的乳酸菌(MM1和MM4)的产酸能力及抑菌特性。结果表明,MM1产乳酸速度较快,且整个培养期间乳酸产量均显著高于MM4(P0.05)。MM1和MM4对革兰氏阴性细菌梅氏弧菌、哈维氏弧菌和革兰氏阳性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强烈的抑制作用,但乳酸对2株乳酸菌的抑菌活性没有影响。过氧化氢酶显著降低了2株乳酸菌对梅氏弧菌和哈维氏弧菌的抑菌活性(P0.05),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活性影响较小,提示2株菌除能产生过氧化氢外,还能产生其它抑菌物质。2株乳酸菌产生的抑菌物质具有一定的热稳定性,对蛋白酶部分敏感,经3种蛋白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和蛋白酶K)处理后,均保留70.0%以上的抑菌活性。因此,2株乳酸菌产生的抑菌物质具有热稳定性和蛋白酶部分敏感特性,且对革兰氏阴性菌和阳性菌均具有抑制效果,可推测为类细菌素物质。  相似文献   
99.
盐度对点带石斑鱼生长、肌肉成分和消化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设计盐度为5,10,15,20,25的5个水平,饲养平均体质量为21.91 g±0.23 g的点带石斑鱼(Epine-phlus coioides)56 d,研究盐度对点带石斑鱼生长、肌肉成分和消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盐度对点带石斑鱼生长有显著影响(P<0.05),盐度为15~20时,点带石斑鱼增质量率、蛋白质效率较高,饲料系数较低;盐度为5时点带石斑鱼增质量率、蛋白质效率最低,饲料系数最高.不同盐度的各组之间点带石斑鱼肌肉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盐度对点带石斑鱼内脏比、丰满度有显著影响,盐度为15,20时,点带石斑鱼内脏比值较小、丰满度值较大,与其他各组差异显著(P<0.05).随着盐度的增加(5~20),点带石斑鱼干物质消化率与蛋白质消化率有上升趋势,但是盐度增加到25时,消化率下降.实验证明,点带石斑鱼的最适生长盐度为15~20.  相似文献   
100.
吴斌 《海洋科学》2023,47(3):116-127
为探究棕点石斑鱼(Epinephelusfuscoguttatus)在循环水养殖模式中的生长及养殖水体与石斑鱼肠道的菌群特征, 51 000尾平均体质量为(13.72±0.51) g、平均体长为(8.90±0.66) cm的棕点石斑鱼苗被随机平均分配至6个直径为8m的PE养殖水槽中,通过循环水设备进行封闭式养殖。结果显示:经过12个月的养殖,棕点石斑鱼的成活率为83.2%±7.6%,体质量为(487.32±12.68) g、体长为(31.24±1.22) cm,平均日增质量为1.30 g。采取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定期检测养殖水体和棕点石斑鱼肠道菌群特征。结果显示:循环水养殖系统和棕点石斑鱼肠道中的菌群结构都相对稳定,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差异;水体和棕点石斑鱼肠道的菌群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二者之间共有的OTUs(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为2259个,主要为发光杆菌属(Photobacterium)和弧菌属(Vibrio)等。水体和肠道样品中还含有大量的特异OTUs,其中棕点石斑鱼肠道中检测出19838个特异性OTUs,主要是慢生根瘤菌属(Bra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