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62篇
  免费   516篇
  国内免费   602篇
测绘学   220篇
大气科学   166篇
地球物理   978篇
地质学   1157篇
海洋学   319篇
天文学   29篇
综合类   125篇
自然地理   186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104篇
  2022年   96篇
  2021年   150篇
  2020年   120篇
  2019年   137篇
  2018年   91篇
  2017年   96篇
  2016年   84篇
  2015年   124篇
  2014年   153篇
  2013年   124篇
  2012年   147篇
  2011年   139篇
  2010年   139篇
  2009年   116篇
  2008年   140篇
  2007年   114篇
  2006年   99篇
  2005年   103篇
  2004年   101篇
  2003年   84篇
  2002年   92篇
  2001年   79篇
  2000年   52篇
  1999年   75篇
  1998年   45篇
  1997年   42篇
  1996年   50篇
  1995年   47篇
  1994年   42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4篇
  1954年   4篇
  1944年   4篇
  1943年   4篇
  1942年   2篇
  1940年   2篇
  1937年   2篇
  1926年   3篇
  1923年   2篇
  192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1.
格构锚固是边(滑)坡工程常用的防治技术之一,长期服役的格构梁通常会产生局部破损的现象,影响边(滑)坡长期稳定性,而贴附碳纤维布是修复格构梁缺陷最行之有效的手段。采用室内模型试验槽填筑黏土方式模拟滑坡体,设计相似比为1:10的格构梁,通过千斤顶施加滑坡推力,开展碳纤维布用于格构缺陷修复技术的模型试验,监控格构梁后部土压力、格梁应力、格梁位移等参数,分析碳纤维布修复前后格构梁和碳纤维布两者的荷载分担比、钢筋应力改善情况和格梁弯矩的前后变化规律。试验数据分析表明,碳纤维布和格构梁荷载分担比得到了改善,滑坡推力作用在碳纤维布和格构梁复合体时,碳纤维布先于格构梁受力,并且受力远远大于格构梁,碳纤维布所承受的荷载分担比约为83%;格梁破坏首先为受拉破坏,然后为受压破坏;模型试验中,在钢筋表面粘贴了应变片,监测到钢筋的应变情况,碳纤维布修复后钢筋受力得到改善,修复后的最大钢筋应力比修复前降低了8倍多;对修复前后,格构梁弯矩变化进行了研究,碳纤维布修复后格梁弯矩显著降低,约为修复前的1/10-1/3。鉴于以上研究结果,说明碳纤维布用于修复、加固缺陷格构梁工程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2.
崔力超  李云武 《地下水》2018,(5):174-176
水文仪器及其集成系统是水文自动化监测的支柱,野外环境是水文仪器应用的必要条件。通过布设在黑河流域的雨量遥感仪器野外比测实验,对实测降水数据进行了逐站分析。对野外实验数据从测验精度及实验数据相关性进行分析,并对比测实验误差展开探讨。为进一步发展流域内水文站网、提高水文现代化水平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3.
目前资料对柳江盆地上石盒子组沉积特征的描述比较简略,针对这种情况,本团队详细考察了柳江村小北山露头,以期揭示上石盒子组更多的沉积特征。通过对3条剖面进行分层,并详细描述岩层的岩性特征和沉积构造,认为该露头发育有侧积体和典型的牛轭湖,为曲流河沉积体系。根据河相经验公式算出其弯曲度大于1. 7,为高弯度曲流河。在演化过程中,曲流河的规模逐渐变小,同时经历了频繁改道和迁移。此项研究对于实习教学和河流构型研究均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4.
王静 《地质与勘探》2021,57(2):450-456
页岩气储层孔隙结构是页岩气富集成藏、储层评价和优选有利区的关键参数,区分孔隙和喉道是表征页岩气储层孔隙结构的关键。本文选择4块具有不同渗透率的湘西北地区奥陶系五峰组页岩为研究对象,基于恒速压汞实验讨论孔隙和喉道的大小、分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以及与渗透率的联系。结果表明:具有不同渗透率的页岩样品表现为较为相近的孔径分布特征但差异较大的喉道分布特征。页岩样品渗透率的大小与孔隙半径没有明显相关关系;喉道大小及其分布特征是控制低渗储层孔隙结构的关键要素之一。渗透率较低页岩样品的喉道以喉道半径小且集中分布为特征,而渗透率较大页岩样品的喉道以喉道半径大呈分散分布但主要以大喉道为特征。喉道特征是研究页岩气储层储集空间和吸附能力的重要部分,在以后对页岩气的勘探开发中应特别注意及重视。  相似文献   
95.
中非铜钴成矿带是全球重要的铜资源产地和最大的钴资源产地,其中赞比亚成矿带内90%铜(钴)资源蕴含于赞比亚铜带省的沉积型矿床中.本文选取铜带省中部谦比希盆地内穆旺巴希铜矿、谦比希西铜矿和谦比希东南铜钴矿为研究对象,对矿床(体)赋矿层位开展岩相学、主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研究,分析其物源区组成和构造环境,探讨铜钴成矿地质背景.岩相学特征表明,赋铜(钴)地层岩性主要为敏多拉组砂岩、细砂岩和基特韦组页岩、粉砂岩、板岩、石英岩等.稀土元素标准化配分曲线呈现轻稀土富集、重稀土平坦和铕负异常特征.成分变异指数(ICV)与化学蚀变指数(CIA)的研究表明源区未遭受强的沉积物再循环及化学风化作用,从穆旺巴希矿床、谦比希西矿体到谦比希东南矿体,含矿地层风化作用逐渐减弱,沉积环境由温暖、湿润气候向寒冷、干燥气候转变.岩石地球化学判别图解显示含矿地层物源主要为长英质沉积岩和火成岩,构造性质长期处在以被动大陆边缘为主,主动大陆边缘和大陆岛弧次之的环境中.其中含钴的基特韦组地层的物源中可能伴有少量镁铁质成分的加入,构造背景主要为大陆岛弧环境.综合区域成矿年代学研究,中非成矿带铜钴成矿具有多期性,地层物源属性、沉积成岩期的氧化-还原环境以及区域构造事件最终导致了赞比亚成矿带铜钴成矿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96.
曹彦伟  李谦 《探矿工程》2021,48(S1):70-78
国内外相关研究均显示同轴双向回转可有效降低钻具振动和提高破岩效率,但双向回转相对传统单向回转的钻进效率的提升水平研究较少。据此,本文建立双向回转钻头以及单向回转钻头与岩石相互作用的有限元模型,以破岩比功作为评价指标量化比较分析了2种钻头的破岩效率。通过定义双向钻头内外壁尺寸差、内外钻头的间隙、内钻头壁厚与双向钻头内外壁尺寸差之比、内外钻头转速比和内外钻头底部高度差5种核心参数,并设计正交试验完成了仿真分析。结果显示,内外钻头高度差与内外钻头间隙对于破岩比功影响比较小,内外钻头尺寸差、内外钻头转速比和内钻头壁厚与双向钻头内外尺寸差之比对破岩比功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97.
常见的地质灾害如滑坡、泥石流、岩崩等通常都涉及不同形状的颗粒物质运动,这些形状不同的颗粒又多具有不同的尺寸和含量。基于典型的颗粒柱坍塌试验,首先根据试验方法确定了离散元模拟所需的各项参数,然后采用随机多面体方法生成了可控制长细比的大颗粒,利用离散元法就不同大颗粒含量下形态变化对二元颗粒柱坍塌特性的影响开展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利用离散元法可以较好地重现室内试验中小球和多面体组成的二元颗粒系统的颗粒柱坍塌过程;(2)在不同长细比的不规则大颗粒和小球组成的二元颗粒柱系统中,当大颗粒含量高于临界含量值20%时,二元颗粒柱坍塌持续的时间随非球形大颗粒长细比的增加而增加;(3)在不同长细比的不规则大颗粒和小球组成的二元颗粒柱中,当大颗粒含量高于临界含量值20%时,在相同百分比的大颗粒含量下,大颗粒长细比的增加会提高大颗粒平均配位数以及降低颗粒的运动能力,大颗粒间形成更强的互锁作用,降低了颗粒柱的整体流动性,使其最终堆积高度更高、最大跑出距离更短以及更小的归一化动能峰值。(4)在不同长细比的不规则大颗粒和小球组成的二元颗粒柱中,小颗粒可以较为明显降低大颗粒间摩擦及互锁作用,增加流动性,降低大骨料形态对坍塌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98.
《新疆地质》2021,(1):103-103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编委会依据文献计量学的原理和方法,定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被摘量(全文、摘要)、被摘率(全文、摘要)、被引量、他引量(期刊、博士论文、会议)、影响因子、他引影响因子、5年影响因子、5年他引影响因子、特征因子、论文影响分值、论文被引指数、互引指数、获奖或被重要检索工具收录、基金论文比(国家级、省部级)、Web下载量、Web下载率16个评价指标,结合学科专家评审。  相似文献   
99.
溪洛渡水电站自2013年开始直接拦截金沙江的泥沙,其排沙效果对水库运行及下游向家坝和三峡入库泥沙都会造成影响。本文基于水文泥沙及河道断面观测资料,对比分析溪洛渡水库和三峡水库排沙规律异同点,研究溪洛渡水库排沙效果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14—2019年溪洛渡水库共计排沙1 490万t,排沙比为3.1%,较设计值和向家坝、三峡水库均明显偏小。溪洛渡水库排沙比偏小主要有3个原因:入库水沙峰值协调性较差、水库长期高水位运行及库区河道二级天然潜坎对泥沙运动的阻隔效应。  相似文献   
100.
三峡工程建设以来,库区土地利用类型发生重大变化。为深入研究三峡库区蓄水以来滑坡发育与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关系,本文利用不同时期(1987年、2000年和2010年)卫星影像,研究三峡库首区秭归至巴东段长江干流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采用滑坡面积模数比(Rsi)分析滑坡发育与土地类型及变化的关联性。结果表明:(1)在1987~2010年间,研究区植被覆盖率持续下降,居民建筑区面积和耕地面积不断增长,蓄水后水域面积扩大了1倍;(2)植被区、耕地和居民建筑区的滑坡Rsi依次增大,滑坡Rsi随着人类活动强度增强而增大,表明滑坡发育与人类活动强度呈正相关性;(3)依据Rsi值大小,将研究区滑坡易发程度分为高、中和低3个区,滑坡主要分布在高、中易发程度区,与实际情况较吻合。因此,在开展库区滑坡风险评估时,需要考虑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这一因素。研究结果以期为三峡库区土地利用规划、地质灾害防治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