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1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86篇
测绘学   25篇
大气科学   34篇
地球物理   25篇
地质学   71篇
海洋学   144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45篇
自然地理   5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3 毫秒
371.
综述:对虾弧菌病及其免疫预防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弧菌病是影响对虾养殖业最为常见、危害较重的一类疾病。其症状一般为红腿、黄鳃、烂尾、烂眼、甲壳溃疡、肌肉白浊等 ,常伴有败血症。副溶血弧菌Vibriopara haemolyticus是人们发现最早的对虾病原弧菌 ,随后溶藻弧菌V .alginolyticus,鳗弧菌V .anguillarum ,哈维氏弧菌V .harveyi,创伤弧菌V .vulnificus等十多种致病弧菌陆续被发现 ,但其致病机理仍未查清。多年来弧菌病主要采用抗生素治疗 ,但抗生素治疗带来一系列严重后果 ,主要是产生耐药菌株 ,造成水体污染 ,破坏虾体免疫力 ,因此探索新的治疗途径势在必行。以提高虾体自身免疫力的免疫预防研究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它以无毒无副作用 ,不会造成环境污染等优点而显示出广阔的前景。弧菌疫苗的研制已获初步成功 ,疫苗有灭活疫苗和减毒疫苗两种。免疫方式有浸泡、口服、注射和喷雾等 ,注射方式效果最佳但费时费力且易损伤虾体 ,浸泡疫苗需要量大 ,故探索一条好的免疫方式是当前工作的重点。要进行对虾的免疫预防研究 ,必须了解对虾的免疫机制 ,一般认为虾类的免疫主要以非特异性免疫为主 ,血细胞和酚氧化酶系统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对弧菌病的病原、病理、诊断、对虾的免疫机制及免疫预防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及趋势作一回顾  相似文献   
372.
饵料维生素C对青石斑鱼的非特异性免疫调节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调查了饵料维生素C对青石斑鱼Epinephelusawoara非特异性的体液和细胞免疫调节作用。在冰冻饵料小杂鱼中添加不同剂量的维生素C(每公斤饵料鱼含量分别为 0 ,50 0 ,1 0 0 0 ,1 50 0和 2 0 0 0mg) ,连续投喂青石斑鱼 2 0周后 ,青石斑鱼血液白细胞总数及不同种类白细胞 (包括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 )组成比例不受饵料维生素C的影响。青石斑鱼血清补体经典型溶解羊红细胞的能力随饵料维生素C添加量的提高而显著增强 (p<0 .0 1 )。然而 ,维生素C对血清的杀菌活性没有作用。鱼体非特异性的细胞免疫活动 (包括血液白细胞和头肾细胞的吞噬活动 )也不受维生素C的影响  相似文献   
373.
重组酵母菌对牙鲆非特异性免疫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于1999年10-11月间在荣成市寻山养殖场实验了饲喂含有大麻哈鱼生长激素基因的重组酵母对1龄牙鲆非特异性免疫能力的影响。实验分为对照组和3个实验组,对照组的饵料中不含重酵母菌,实验组我饵料中分别含有重组酵母菌0.25‰、0.50‰、0.75‰(W/W)。实验表明,通过投喂重组酵母菌,可以增加牙鲆血清蛋白的含量,增强牙鲆血清中深菌酶及抗蛋白酶物质的活性,这种影响与重组酵母菌的含量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374.
介绍了利用免疫遗传算法解决GPS快速动态定位中法矩阵的病态问题,将其求解问题转化成一个函数优化问题。在遗传算法中加入免疫因子,使在抗体的选择过程中避免了退化现象的发生,提高了算法的整体性能。理论分析和算例结果表明,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定位效率。  相似文献   
375.
综合运用TWINSPAN数量分类和DCA排序方法评估了贺江流域硅藻群落,结合硅藻生物指数(IBD)、硅藻属指数(IDG)、硅藻营养化指数(TDI)和特定污染敏感指数(IPS)对其结果进行进一步验证.结果显示,TWINSPAN将贺江流域的38个样点分为4组,且群落Ⅰ到群落Ⅳ其生境质量逐渐变得单一,人为干扰程度逐渐加大;划分的四组群落在DCA排序图上有明显的界限,依据Van Dam硅藻生态指示意义,水环境污染程度从群落Ⅰ到群落Ⅳ逐渐加剧,有争议的样点7、8和24在DCA排序图上也倾向于群落Ⅲ.4种硅藻指数都是显著相关的,但IBD、IPS、IDG在硅藻群落的箱型图中明显呈现出合理的趋势.以上研究表明,划分的硅藻群落较好地反映了贺江流域的生态质量,IBD、IPS、IDG适合于贺江流域生物监测与评价.  相似文献   
376.
采用天气雷达径向风场基数据,提取其所含数值特征定量信息,并构建几种强对流指标。采用对区域流场特征表达能力良好的流函数与势函数计算,并运用合适的边界条件及计算处理方案,由泊松方程迭代求出满足区域无辐散条件的特解,进一步通过逆运算重建径向风场及运用交叉相关统计方法,检验重建效果,显示由所用边界处理方案解出的区域流函数与势函数是收敛的,能够清晰表达径向风场特征。并运用径向风数值信息以及它们与局地强对流的密切关系,构建区域强对流时空预警指标方程,依托预警指标,提供径向风场分区精细化预警区位和时间演变状态。根据局地暴雨的径向风特征,运用矩阵转换技术开发了径向风辐合线客观自动识别方法,可提供径向风辐合线的具体地理位置,尺度大小,走向分布,覆盖范围以及动态追踪等定量信息。进一步地将径向风辐合线与径向风定量信息背景场叠加,获得直观的精细化局地强对流中小尺度系统时空预报预警方法。  相似文献   
377.
为了研究不同盐度对小黄鱼生理的影响,以人工养殖的4月龄小黄鱼(体质量为(12.6±3.1)g)为实验对象,将在自然海水(对照组盐度为22.1)中养殖的小黄鱼转入到盐度为5(低盐组)和34.5(高盐组)的海水中进行急性盐度胁迫处理10 d,测定并分析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碱性磷酸酶(AKP...  相似文献   
378.
为了研究低氧胁迫对军曹鱼幼鱼生长、血清生化和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将体重为(50.44±2.78)g的军曹鱼幼鱼在(3.15±0.21)mg/L的低氧环境下养殖4周,分别在第1天、第7天、第14天、第28天取样并进行相关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在低氧胁迫过程中:(1)军曹鱼幼鱼生长受到低氧的抑制,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  相似文献   
379.
In this study, the influences of immersion bathing in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Bacillus velezensis DY-6 on the body weight gain rate and non-specific immune enzyme activities of the coelom fluid of sea cucumber (Apostichopus japonicus) were determined in order to obtain the optimum bacterial concentration. The gut microbiota change in A. japonicus was then analyzed through 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during the immersion bathing in B. velezensis DY-6 at the optimum concentration for 49 d. The results illustrate that the body weight growth rate of all bathing groups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The highest growth rate (25.3%) was achieved when the bacterial concentration was 1×10^3 CFU/mL. The activities of non-specific immune enzymes (ACP, AKP, SOD and LZM) of all bathing groups increased, and the activities of the enzymes of groups bathed with the bacterium at 1×10^3 and 1×10^4 CFU/mL reached the highest on day 21 and day 28. Taking the growth rate and economic cost into consideration, the optimum concentration of B. velezensis DY-6 was 1×10^3 CFU/mL. The influences of immersion bathing in B. velezensis DY-6 at 1×10^3 CFU/mL on the gut microbiota of A. japonicus were then evaluated through 16S rDNA sequencing analysis.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gut microbiota changed with the addition of B. velezensis DY-6, and the richness and diversity of the gut microbiota peaked twice on day 14 and day 21, respectively.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non-specific immune enzyme activities and if day 28 was selected as the dividing point, the community structure of the gut microbiota could be obviously divided into two types.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 non-specific immune enzyme activities were correlated significantly to some gut bacteria (in the phyla Firmicutes, Proteobacteria, and Bacteroidetes) after immersion bathing in B. velezensis DY-6. Our findings will provide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probiotic application in sea cucumber farming.  相似文献   
38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