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3篇
  免费   113篇
  国内免费   139篇
测绘学   11篇
大气科学   85篇
地球物理   174篇
地质学   251篇
海洋学   119篇
天文学   9篇
综合类   51篇
自然地理   255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基于非线性动力学模型的旅游生态容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大量增加的游客给景区的旅游生态容量带来了较大的压力,矛盾日渐突出。为了实现景区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游客活动量与景区旅游生态容量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从非线性动力学观点出发,构建二者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并进行平衡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系统要达到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景区环境的自我更新能力及人工恢复程度之和大于外界污染水平,且游客的增长率必须保持在较低水平的基础上;(2)景区旅游生态容量的承载力是有限的,所能容纳的游客也是有限的,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引起生态系统失衡。采取严格控制游客量,加强对景区内外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提升游客素养等措施,对于系统的协调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2.
湖泊沉积通量蕴含了流域降水量及人类活动的丰富信息.依据太白湖沉积岩芯210Pb定结果及CRS模式,建立了近百年来的沉积年代序列,对比分析了不同时期沉积通量变化与流域降水量及人类活动的关系.1900-1920、1928、1937-1942、1953-1954年沉积通量较高的四个时段,分别对应于夏季降水较多的1900-1920、1931、1938-1939、1954年,沉积通量增加主要与夏季降水量偏多,被带入湖泊的泥沙量增加有关.1958-1963年,太白湖流域上游兴建三座水库,对洪水及入湖泥沙起到了调蓄作用,自此之后,太白湖的平均沉积通量减小,降水量已不再是影响沉积通量的主导因素;1958-1970年沉积通量较高,主要是太白湖围垦导致的入湖泥沙量的增加及湖泊面积减小所致;1983-1993年沉积通量的增加则反映了农业生产方式由集体转为个体生产模式后,耕作业的快速发展所导致的水土流失的加重.研究结果证明,采用210Pb强度及CRS模式所建立的太白湖近百年来的沉积年代标尺精度较高(误差小于4年),太白湖沉积环境稳定,可采用其沉积指标进行流域及湖泊环境演化重建.  相似文献   
33.
人类活动对乌梁素海湿地环境演变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乌梁素海是我国半荒漠地区具有很高生态价值和社会效益的大型多功能湖泊湿地[1],是黄河流域最大的淡水湖泊,也是内蒙古河套灌区唯一的承泄途径.乌梁素海的补给水源主要包括含高N,P的农田退水,工业废水以及生活污水,这些退水及废污水的排入使得湿地环境发生着重大的变化.本文在收集1986-2004年19年间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数据的基础上,结合乌梁素海历史资料,分析了80年代以来人类活动对湿地环境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人工芦苇面积不断扩大,富营养化程度逐年增高,水生资源迅速减少等方面,尽管2003年以来"引黄入海"工程的实施某种程度上缓解了湿地环境恶化的进程,但湿地环境仍然面临严重的威胁.  相似文献   
34.
海岛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分析与调控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海岛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海陆相互作用的动力敏感地带,敏感性强,稳定性差,在当前人类活动和频繁的自然灾害等各种动力耦舍的作用下,其生态环境的脆弱性表现出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征。对目前我国海岛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其脆弱性包括固有脆弱性和特殊脆弱性,并提出可行的海岛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重建的对策,以实现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5.
黄河干流营养盐分布与变化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河流是海洋获取陆源物质的主要途径,河流营养盐含量和结构的变化会对海洋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为了解黄河干流营养盐的基本情况及影响因素,于2012年7月(汛期)对黄河流域水体和土壤进行了综合调查,并结合历史资料分析了悬浮颗粒物和营养盐等的变化特征及对黄河物质输送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参数受地势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明显,表现出不同的分布特征。营养盐和悬浮颗粒物在上游浓度较低,在中游相对稳定,下游浓度有一定程度升高;相比于贵德而言,黄河利津段悬浮颗粒物、溶解硅和硝酸盐分别增加了近66%、60%和800%。磷限制是黄河营养盐限制的主要特征,且氮磷比呈升高趋势;与资料对比发现,黄河氮增加约1倍,硅下降60%后相对稳定,而磷略有下降。从目前分析看,支流与干流的氮营养盐构成有显著差异。在沿岸表层土壤营养盐含量较高的区域,河段内营养盐含量也较高。流域人类活动是黄河氮营养盐含量增加的重要因素;流域降水减少、水土保持等导致的物理侵蚀作用减弱是黄河硅和磷减少的重要因素;自1986年后,流域泥沙减少导致河流溶解硅降低了约34%,这值得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36.
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 血细胞类型及抗菌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2种方法将栉孔扇贝血细胞分为2大类透明细胞、颗粒细胞.吉姆萨染色观察,透明细胞的细胞质中颗粒很少,细胞核圆形,居中,细胞质较少,核质比大;颗粒细胞比透明细胞大且多,染色深,但核质比小,在细胞质中有颗粒,有些颗粒细胞具双核.密度梯度离心结果,透明细胞主要位于上层,颗粒细胞则大部分位于下层.吞噬力、抗菌活力、溶菌活力及活性氧检测结果表明,颗粒细胞均强于透明细胞.  相似文献   
37.
构造-岩浆作用对热液活动的控制机理: 马努斯海盆为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综述了马努斯海盆热液区构造特征、基底差异, 结合马努斯海盆热液区热液活动与构造-岩浆特征, 探讨了二者的耦合关系, 以及构造-岩浆作用对热液活动的影响和控制。马努斯海盆位于西南太平洋俾斯麦海的东北部, 是世界上扩张速度最快的海盆之一。马努斯海盆西部(马努斯扩张中心, Manus Spreading Center, MSC)主要由海盆扩张成熟期产生的大洋中脊玄武岩组成, 属于成熟弧后扩张中心,发育Vienna Woods热液区; 海盆东部(东南裂谷, Southeast Rift, SER)则是一个拉张裂谷, 处于扩张的早期阶段, 属于不成熟弧后扩张中心, 发育PACMANUS、DESMOS、SuSu Knolls三大热液区。MSC与大洋中脊的热液活动相似, 而SER因受到火山、俯冲作用影响更为显著, 其热液流体具有岩浆流体和俯冲流体的特征。与Vienna Woods热液压相比, PACMANUS、DESMOS以及SuSu Knolls三个热液区的水深相对较浅(1 150~1 740 m), 是地球内部热物质由内向外迁移的结果, 其下部岩浆作用强烈。此外,岩浆脱气作用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 PACMANUS热液系统中具有岩浆流体的输入。与Vienna Woods热液区相比, PACMANUS、DESMOS、SuSu Knolls热液区的热液活动强度及流体组成主要受控于岩浆作用。  相似文献   
38.
制造业活动地理转移视角下的中国产业集群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简要回顾产业集群理论的基础上,在制造业活动地理转移的视角下,结合案例重新审视了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的形成及发展.作者认为,一些锁定在低成本竞争的集群正在或已经老化,甚至衰亡.另一些集群中的企业有过度集聚的问题,还有一些中小企业集聚的区域根据产业特征需要增加产业集中度.因为集群的这些问题,随成本上升,出现了集群中企业的加工制造环节外移的现象.这种现象挑战了新产业区理论中集群是"在流动的全球空间中的粘结的区位"的观点.根据集群中企业外移现象,就产业承接地的规划和发展,以及转出地那些正在升级的集群的地理稳定性和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问题,提出了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39.
《China Geology》2021,4(1):178-184
To study the current status and causes of the microplastic pollution in surface water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this paper compared the average microplastic abundance in sediments and surface water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and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First, the average microplastic abundance in surface water of the independent rivers and the whole area is 247–2686 items/m3 and 856 items/m3, respectively. The average microplastic abundance in sediments of independent rivers or lakes and the whole area is 0–933 items/m2 and 362 items/m2, respectively. Meanwhile, the degree of microplastic pollution in river sediments is higher than that in lake sediments, and the rivers suffering from microplastic pollution mainly include the Brahmaputra River, Tongtian River, and Nujiang River. Second, compared with the microplastic pollution in other areas of the world, the levelof microplastic pollution in the lakes and rivers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is not lower than that of well-developed areas with more intensive human activities. Finally,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relevant government departments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should strengthen waste management strategies while developing tourism and that much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impacts of microplastics in the water environment.©2021 China Geology Editorial Office.  相似文献   
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