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4篇
  免费   92篇
  国内免费   97篇
测绘学   21篇
大气科学   131篇
地球物理   58篇
地质学   199篇
海洋学   102篇
综合类   25篇
自然地理   7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 毫秒
171.
东海西湖凹陷新生界主要不整合面地层剥蚀厚度恢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子煜  张明利 《地质论评》2005,51(3):309-318
综合地质对比法、声波时差法以及不连续镜质体反射率法得到西湖凹陷新生界T2^0、T2^4、T3^0三个重要的不整合面上地层的剥蚀厚度。剥蚀量的宏观分布与主要构造带的走向基本一致,局部构造的剥蚀与其特定的构造位置有关。T2反射界面为斜坡-褶皱型地层剥蚀模式,剥蚀量主要分布在中央背斜构造带,沿龙井一井-东海一井-花港一井-玉泉二井-残雪一井一线附近的地层剥蚀量最大,可达2000m以上;西部斜坡区次之。T2^4反射界面地层剥蚀模式为过渡型剥蚀模式,地层剥蚀量在凹陷东部边缘较大,最大可达800m以上;中央背斜带的东海一井构造带、龙井一井构造带、花港一井构造带、玉泉一井构造带、玉泉二井构造带、残雪一井构造带、春晓构造带等有局部剥蚀,一般在400~600m以内。T3^0反射界面为断块-斜坡地层剥蚀模式,地层剥蚀量以西部斜坡最大,中央背斜局部构造有剥蚀。西部斜坡带剥蚀量一般在200~800m之间,中央构造带的龙井二井构造带、花港一井构造带、玉泉二井构造带、天外天一井构造带以及东缘构造带有较少剥蚀,一般在200~400m以下。  相似文献   
172.
使用VIL选择人工增雨作业区域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李薇  李永振  汤达章 《气象科学》2006,26(4):432-435
本文利用长春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了层状云降水整体VIL及0℃层上、下VIL的分布特点,指出VIL较雷达强度回波更适用于人工增雨作业区域的选择,0℃层上部VIL对北方人工增雨作业区域的选择更具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3.
针对一些通用的空间数据的数据交换格式进行了研究,并就不同数据格式的数据量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在栅格数据中,.bmp格式的数据量最大,.jpg格式和.gif格式的数据量较小;矢量格式的数据量的大小与空间数据的属性有关,在几种常用的矢量格式中,.e00格式的数据量最大。  相似文献   
174.
中国近30年太阳辐射状况研究   总被引:127,自引:7,他引:1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统计了中国地区1961~1990年近30年地面总辐射、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的变化。结果表明,中国大部地区近年来太阳总辐射和直接辐射呈减少趋势。在排除了大部分云的影响后,对太阳辐射的统计也给出了类似结果。对云量和地面能见度近30年变化规律的统计分析发现,中国大部分地区的能见度呈下降趋势,但云量的变化并不明显。初步认为,近年来大气混浊度和大气中悬浮粒子浓度的增加是引起中国某些地区直接辐射量下降的可能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5.
确定裂陷盆地伸展量的分数维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脆性断层群落的位移具有分数维牲特征,此特征可以用于建立一种裂陷盆地伸估算的新方法,即分数维法。这种方法可以用于在地震反射剖面上不可的小型断层之寂滑移造成的伸展量大小,计算结果可以约合不同计算方法之间的差异,阐明小型断层在区域裂陷作用变形过程听重要意义。以二连断陷盆地群伸展量的确定为例,详细地介绍了这种方法的使用原理和步骤。  相似文献   
176.
戴铁丕  詹煜 《气象科学》1996,16(1):63-74
本文用距离加权方法校准天气雷达估算降水强度和区域降水量。  相似文献   
177.
防雹作业用弹量的计算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王雨增  刘新元 《气象》1996,22(6):29-31
利用各地冰雹资料以及冰雹从0℃层等温线到地面的降落过程中的融化情况,并参考各地防雹作业的实际用弹量,提出雹源含水量的近似计算方法,推导出每个炮点一次防雹作业用弹量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78.
Gamma分布百分位数在降水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较全面地比较了降水量、降水距平百分比及Gamma分布百分位数三种降水量指标在降水研究中的优缺点。指出研究大范围的降水变化时,采用Gamma分布百分位数的降水量比较合适,并以此为基础研究了中国及印度夏季降水与赤道东太平洋SST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9.
北京城区花粉数量天气条件分析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北京城区花粉的监测数据和同期气象条件的分析,发现旬花粉数量与同期平均气温、平均湿度的关系比较密切。由此建立旬花粉数量的预报方程,为城市花粉过敏症群体提供客观定量的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80.
中国地区云的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52,自引:2,他引:52  
文中对比分析了国际卫星云气候计划(ISCC)的D2资料和地面测站云资料,发现二者总云量的整体分布和气候变化都比较一致,但定量上略有差别,尤其是中国北方地区差别较大。ISCCP资料比较齐全,尤其在站点稀少的高原、荒漠地区比其他云资料更有优势。文中分析了中国云的气候特征,发现在华北地区和南海北部的总云量有减少的趋势;四川盆地、长江三角洲等地区存在低云量异常减少的现象;而在天山、帕米尔高原、柴达木盆地、横断山脉等地区存在低云量增加的趋势。文中特别指出西北山区常年维持着的相对稳定的多云带,云层深厚、含水量大,有利于进行进行人工增雨作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