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46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28篇
地质学   35篇
海洋学   172篇
综合类   29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1.
研究微藻CO2同化过程中的碳同位素分馏值,对研究微藻在碳效应过程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还没有获取微藻CO2同化过程的稳定碳同位素分馏值的在体实验方法。文章以莱茵衣藻、蛋白核小球藻、及野外红枫湖混合藻三种岩溶湖泊微藻为例,利用双向标记建立了能在体获得此分馏值的方法,并通过此分馏值定量了微藻的各种无机碳利用途径份额。获得各自CO2同化过程中的碳同位素分馏值分别为15.3‰、14.8‰、21.7‰。三种藻分馏值差异主要与藻的种类及其细胞体积大小有关。利用此分馏值计算出衣藻、小球藻、混合藻自然培养下的碳酸氢根离子途径利用份额分别为100%、81.1%、97.8%,表明了生长在岩溶湖泊的微藻利用无机碳的途径主要为碳酸氢根离子。   相似文献   
92.
Nitrogen deficiency is an effective strategy for enhancing lipid production in microalgae. Close relationships exist among lipid production, microalgal species, and nitrogen sources. We report growth, lipid accumulation, and fatty acid composition in four microalgae (Chloroeoccum ellipsoideum UTEX972, Chlorococcum nivale LB2225, Chlorococcum tatrense UTEX2227, and Scenedesmus deserticola JNU19) under nitrate- and urea-nitrogen deficiencies. We found three patterns of response to nitrogen deficiency: Type-A (decrease in biomass and increase in lipid content), Type-B (reduction in both biomass and lipid content), and Type-C (enhancement of both biomass and lipid content). Type-C microalgae are potential candidates for large-scale oil production. Chlorococcum ellipsoideum, for example, exhibited a neutral lipid production of up to 239.6 mg/(L'd) under urea-nitrogen deficiency. In addition, nitrogen deficiency showed only a slight influence on lipid fractions and fatty acid composition. Our study provides useful information for further screening hyper-lipid microalgal strains for biofuel production.  相似文献   
93.
外来物种沙筛贝(Mytilopsis sallei)是一种滤食性软体动物双壳类,它有着很快的生长速度和很强的摄食能力.为了探索沙筛贝在不同盐度下对微藻的摄食能力,采用颗粒计数仪,测定了沙筛贝在15、20、25、30、35等5个盐度梯度下对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和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的摄食率,比较了不同沙筛贝个体大小对小球藻的摄食率.结果表明,沙筛贝对等边金藻和小球藻的摄食率均在盐度25时达到最大,分别为3.42×104cells/(ind.h)和6.72×104cells/(ind.h).沙筛贝对等边金藻的摄食率随时间推移而降低,一是因为沙筛贝摄食率随着藻类密度的降低而减小,二是当海水盐度下降,沙筛贝渗透压改变,导致了进入其外套腔的海水体积的减少,从而摄食率也减少.个体较大(壳长2.8~3.5 cm)的沙筛贝对小球藻的摄食率明显高于个体较小(壳长1.7~2.4 cm)的沙筛贝的摄食率,这与其他贝类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94.
95.
通过研究硝基苯和间苯二酚对海洋微藻的毒理效应,旨在提示化工废水污染对水环境破坏的严重性,揭示海洋微藻类净化废水的潜在应用。本试验用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海链藻(Thalassiosira weissflogii)和绿色巴夫藻(Pavlova viridis)为供试藻种,以微藻生长量及叶绿素 a 的变化为参数,研究不同质量浓度的硝基苯和间苯二酚对3种海洋微藻的毒理效应。结果表明:硝基苯对塔玛藻和巴夫藻的生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质量浓度为12mg/L时抑制率分别为22.9%和20.04%,但对海链藻的生长在一定程度上有促进作用。间苯二酚对海链藻和巴夫藻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质量浓度为12mg/L 时其抑制率分别为26.11%和23.6%,对塔玛亚历山大藻的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塔玛亚历山大藻和巴夫藻而言,在硝基苯质量浓度为3mg/L 时,叶绿素 a 含量均达到最低,其叶绿素 a含量分别为对照组的68.6%和50.9%,对于海链藻,硝基苯对其叶绿素a的影响波动不大。间苯二酚对3种海洋微藻叶绿素 a 含量的影响为绿色巴夫藻>海链藻>塔玛亚历山大藻,其叶绿素 a 含量分别是对照组的1.1%,24.9%,88%。  相似文献   
96.
重庆市沿江经济带多目标地球化学测量项目系统地研究了长江中游长寿—巫山段的有毒元素和植物营养元素的特征,并对名优特作物的发育进行了地球化学预测:Cd、Hg是本区最重要的污染元素;本区长江主流沿岸土壤植物营养元素丰度与全国均值相比,大于2的有Corg,大于1的有N、B、TFe2O3、Zn、K2O。主要的名优特是榨菜、奉节脐橙和亚热带水果  相似文献   
97.
人工纳米材料对海洋微藻的毒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的飞速发展,人工纳米材料已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人工纳米材料的大量生产与使用,导致越来越多的人工纳米材料进入到水环境中,其毒性效应及对水环境可能造成的生态风险日趋严重。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人工纳米材料对海洋微藻毒性效应的研究成果,着重介绍了人工纳米材料对微藻的单一毒性、复合毒性及致毒机理,并对未来人工纳米材料毒性效应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8.
本文对南麂列岛国家海洋自然保护区微、小型藻类的种类组成、生态类群、分布特点等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研究。经鉴定共有微、小型藻类459种,在海水和海洋底栖沉积物中发现的有283种;泥滩、沙滩、岩礁潮间带中发现的有281种;两者共同出现的有105种。其中,硅藻类占71.24%,蓝藻类占13.94%,甲藻类占12.64%,绿藻类和金藻类分别占1.53%和0.65%。这些种类大都为本区的新记录,为我国海洋微、小型藻类首次记录的有30种。根据种类组成、分布特点和温度性质,划分为三个生态类群:广布性类群、暖水性类群、温带性类群。此外,根据生境或生活方式不同,划分为两个生态类群:海洋浮游藻类、海洋底栖藻类或附生藻类;根据盐度的不同,又可划分为:淡水藻类、半咸水藻类、海洋藻类;还可以根据藻类个体大小的不同,划分为两个生态类群:海洋微型藻类、海洋小型藻类。  相似文献   
99.
经NaClO解离处理,得到Cooliamonotis的甲板板式如下:Po,3’,7”,6c,6s,5”’,2””。电镜照片显示,其甲片表面光滑,分布有圆形或椭圆形的小孔,此外无其他纹饰。  相似文献   
100.
环烷酸是高酸原油的主要污染组分,对水生生态系统造成潜在威胁。在不同浓度环烷酸处理下对两种模式淡水微藻——莱茵衣藻(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和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进行了96 h的连续培养,研究了环烷酸胁迫对两种淡水微藻种群及生理生化特征的影响,旨在为水生生态系统中环烷酸污染的生态风险预测与规避提供前瞻性的研究资料。研究结果表明,低浓度环烷酸(0.5~4 mg/L)会刺激淡水微藻的种群增长,而高浓度环烷酸(8~16 mg/L)会抑制淡水微藻的种群增长,造成急性毒性损伤。低浓度环烷酸处理下两种微藻叶绿素a含量上升,脂质积累,高浓度环烷酸处理下两种微藻叶绿素a含量下降而多糖含量上升,推测环烷酸剂量可能会影响淡水微藻能量存储方式。两种微藻在环烷酸胁迫下均会受到氧化损伤,造成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含量上升,两种微藻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对环烷酸处理具有种属差异;高浓度环烷酸对淡水微藻的急性损伤具有时间效应,毒性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