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37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13篇
地球物理   32篇
地质学   26篇
海洋学   86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9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81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 毫秒
101.
报导一种海洋生物提取物“KEMH”对57例体外培养的不同人癌细胞杀伤作用的实验。结果表明:“KEMH”对体外培养的人癌细胞有很强的杀伤作用,癌细胞对“KEMH”的敏感度总有效率达55.4%。本文以10例以上者按不同癌细胞对“KEMH”的敏感度进行分组统计,指出“KEMH”对肺癌细胞的杀伤率最高,为94%;对乳癌细胞为68%;对胃癌细胞为53.1%.与对照组比较,P值差异性显著。与常规较有效的抗癌药环磷酰胺,盐酸阿霉素等五种药物比较,“KEMH”比这五种药物对癌细胞具较高的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102.
在鱼鲜酱油的酿制中 ,研究鱼鲜酱油稀发酵中的糖量变化及其与曲霉生长活动的关系 ,对比了在发酵后期向发酵液中加入与不加入糖化液对曲霉生长活动和发酵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 ,鱼鲜酱油稀发酵过程中仅消耗了以粗淀粉形式出现的糖量 ,在 35℃下 ,开始发酵的第 1天至第 4天为曲霉生长繁殖的高峰期 ,到第 1 3天曲霉活细胞数达到最大值 ,此后则开始衰退。第4天至第 1 0天为糖量消耗高峰期。而在发酵后期 (第 1 9天 )添加糖化液 ,在 32℃下发酵 ,可促使曲霉细胞二次活动高潮的形成 ,并使最终产品的无盐可溶性固形物、全氮及各项感官指标均优于未加糖组。  相似文献   
103.
用透射电镜观察中国对虾肝小管。指出肝小管管壁由六种细胞(胚细胞、纤维细胞、疱状细胞、吸收细胞、侏儒细胞、肌上皮细胞)组成。描述六种细胞的超微结构,并根据各种细胞的结构特点,探讨其功能。  相似文献   
104.
大菱鲆鳍细胞系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建立大菱鲆(Scophthalus maximus)鳍细胞系,文中采用胰蛋白酶、透明质酸酶和Ⅱ型胶原酶消化法启动大菱鲆鳍组织的原代培养,并通过培养液配方和培养条件的优化成功进行大菱鲆鳍细胞的继代培养。研究结果显示,在pH=7.0~7.4、温度20~24℃的培养条件下,培养于含有表皮细胞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羧甲基壳多糖、N-乙酰葡萄糖盐酸盐的Leibovitz-15培养液(20%胎牛血清)中的大菱鲆鳍细胞,其生长分裂状况最好,细胞形态为成纤维细胞样。经继代培养后,细胞生长分裂依然十分旺盛,第60代大菱鲆鳍细胞系的群体倍增时间为62.4 h,虽然出现了染色体的非整倍性,但其特征性染色体仍为44条。该细胞系细胞经液氮冻存后仍保持有原有形态和较高存活率。现已成功建立了连续性大菱鲆鳍细胞系,目前已传至第65代。该细胞系的建立对于查清病毒对大菱鲆细胞的感染途径与感染机理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于病毒疫苗研制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5.
不同甾醇类物质对河蟹眼柄神经分泌细胞ICa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采用膜片钳技术测定了不同甾醇类物质对河蟹眼柄视神经节端髓X器官(MTXO)神经分泌细胞钙离子通道电流(ICa)的作用,探讨河蟹眼柄神经肽类激素分泌和养殖河蟹性早熟的调控机制.结果表明,河蟹眼柄MTXO三种类型神经分泌细胞均表达高电压激活L型钙通道,激活电压为-30mV,+10mV达到峰值.甾醇类物质中,只有胆固醇对河蟹眼柄B型神经内分泌细胞的钙电流存在抑制作用,其作用具有浓度依赖性,抑制强度不随时间的延长而加强.1μmol/L的胆固醇作用4h可抑制B型细胞50.49%±5.98%的钙电流.  相似文献   
106.
皱瘤海鞘胃肠道中3种内分泌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用5-羟色胺、神经肽Y和胃泌素3种抗血清对皱瘤海 鞘(Styela plicata)胃肠道内分泌细胞进行鉴别和定位.结果表明,皱瘤海鞘的胃、前 肠、中肠和后肠均不同程度地存在5-羟色胺、神经肽Y和胃泌素3种免疫活性内分 泌细胞,且细胞在胃部的分布密度最高,后沿肠道逐渐递减,至后肠密度最低.胃肠道 免疫活性内分泌细胞可分为开放型和封闭型两种类型.开放型细胞多为长柱形或圆 锥形,具有长短不一的胞质突起;封闭型细胞则多为圆形或椭圆形.本文结合内分泌 细胞的分布密度和形态特点对其在皱瘤海鞘胃肠道中的功能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07.
实验研究来源于牛胎盘的肝细胞生长因子的生物学特性。将新鲜牛胎盘匀浆后经盐析、亲和层析、超滤和离子交换层析可以纯化到一种肝细胞生长因子。实验采用3H-TdR掺入细胞DNA的量来表示肝细胞生长因子促进细胞DNA合成的作用,用液体闪烁计数来探测3H的放射性。结果表明:该因子对原代培养的大鼠肝细胞、肾细胞的DNA合成都有刺激作用,而且也能刺激原代培养的人胎肝细胞的DNA合成。但对传代培养的小鼠腹水S180细胞的DNA合成则有抑制作用。另外,此因子对热不稳定,经热处理之后,其对大鼠肝细胞的刺激作用和对小鼠腹水S180细胞的抑制作用都降低了。  相似文献   
108.
研究了L-15和M199两种培养基对体外培养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肌细胞生长的差异。结果表明,L-15较M199更有利于罗氏沼虾肌细胞的生长。分别测定了不同浓度的Zn^2 (0~160ug/L)和Cu^2 (0~10ug/L)对罗氏沼虾离体培养肌细胞的影响,通过MTT法测定肌细胞的增殖.NBT法测定肌细胞活性氧的产生,结果表明,Zn^2 浓度为80~120ug/L时细胞的增殖效果较好,细胞内活性氧的产生最少;Cu^2 浓度为8ug/L时细胞的增殖达到最大,活性氧产生最少。  相似文献   
109.
基于MapInfo的地震烈度发生概率计算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详细介绍使用MapBasic语言编制,基于离散化后预测单元各震级档的地震发生概率,计算场点地震烈度发生概率的程序。通过交换求和方式,简化了计算程序。以四川省为例,计算四川区域范围内地震烈度年发生概率,结果以网格点(0.1°×0.1°网格)和乡镇形式给出。计算结果直接用于GIS数据库平台的管理,为地震危险性分析程序与GIS的结合打下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0.
Abstract. The successful growth of fragments to full size macroalgal clones is well known for many taxa in mariculture. From an ecological context, however, few studies relate success by invasive species to the ability to fragment readily, disperse widely or re-attach rapidly - obvious hallmarks of weedy species. This study compares morphologically and ecologically distinct species of the green alga Caulerpa : in the Mediterranean, Caulerpa taxifolia is well known as an invasive weed; Caulerpa prolifera grows around or inside seagrass beds and is not apparently invasive; Caulerpa verticillata is among the most diminutive species, with potentially the most restricted reef distribution. We tested three hypotheses: (i) fragment success is independent of size, (ii) fragment success is independent of position within the plant and (iii) fragments from all species will be equally successful in establishing rhizoids, the first step to re-attachment. The success of small fragments (5–40 mm lengths) cut from distinct locations within replicate plants was scored for survival and establishment of rhizoids in bioassays. Additionally, for C. taxifolia , estimates were made of the force needed to puncture upright and prostrate axes, thereby estimating forces required to generate fragments from these two sources. Among the three species, only upright axes of C. taxifolia readily recovered from fragmentation stress for fragment sizes > 10 mm. The forces required to fragment upright axes were substantially less than for comparable rhizome portions. Fragments of C. prolifera were viable only for rhizome portions; fragments of C. verticillata were not viable at any size examined in this study. Estimates of viable fragment size, origin and force required to fragment axes for C. taxifolia support existing field data suggesting that fragmentation is the effective propagation mechanism underlying the spread of this invasive we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