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7篇
  免费   161篇
  国内免费   179篇
测绘学   23篇
大气科学   13篇
地球物理   62篇
地质学   205篇
海洋学   370篇
天文学   291篇
综合类   53篇
自然地理   30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34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2年   1篇
  1951年   1篇
  1949年   1篇
  1940年   1篇
  193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真人养脏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TCMSP数据库检索人参、当归、白术、肉豆蔻、肉桂、白芍、木香、诃子、罂粟壳的活性成分及靶点;运用DisGeNET数据库筛选出UC的相关靶点;使用Venny 2.1平台筛选共同靶点,导入Cytoscape 3.8.0软件构建真人养脏汤成分-靶点网络可视化关系图,筛选出核心成分;依据STRING数据库得到共同靶点的蛋白互作网络,筛选出核心靶点;采用DAVID 6.7数据库对共同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同时将筛选得到的核心成分和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筛选出真人养脏汤治疗UC的核心成分为山柰酚、谷甾醇、豆甾醇、可待因、碎叶紫堇碱、蓝堇碱;核心靶点为蛋白激酶(AKT1)、白细胞介素-6(IL-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A)、肿瘤坏死因子(TNF)、肿瘤蛋白 p53(TP53);信号通路主要涉及TNF、低氧诱导因子-1(HIF-1)、Toll样受体(TLR)等,分子对接显示核心成分和核心靶点具有较强的结合能力。结论:本研究初步揭示了真人养脏汤治疗UC的作用机制,为后续研究提供思路与依据。  相似文献   
72.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八珍汤抗疲劳的药理机制,为八珍汤抗疲劳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筛选八珍汤药物的活性成分及靶点,查找疲劳相关基因,确定八珍汤抗疲劳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将预测靶点最多的活性成分与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中节点最大的靶点进行分子对接。结果:共筛选出143个有效活性成分,作用于133个疲劳靶点,八珍汤抗疲劳的核心基因主要有白细胞介素-1β(IL-1β)、趋化因子8(CXCL8)等47个。中药-疾病靶点涉及的GO功能分析中,生物过程主要集中在对无机物的反应、脂多糖的反应、炎症反应等;分子功能主要集中在激酶结合、DNA 结合转录因子结合、蛋白质结构域特异性结合等;细胞组分主要集中在膜筏、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全酶复合物、囊腔等。KEGG通路富集分析主要富集在包括癌症通路、糖尿病并发症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及其受体信号通路、白细胞介素-17(IL-17)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槲皮素、山柰酚、甘草酮a和β谷甾醇与核心靶点结合性较好,结合能均<0 kcal/mol。结论:八珍汤抗疲劳的机制是多靶点、多通路的,为后续的基础研究提供了思路,并为临床运用八珍汤抗疲劳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73.
张放 《西部资源》2014,(4):65-65
<正>科学家发现地幔下有个巨大水库,认为它可能比地球上所有海洋的总和还大。加拿大研究人员说,对一种罕见矿物的分析表明,在地下400到600公里的地幔深处有个巨大水库。这和有150年历史的小说《地心之旅》遥相呼应。法国科幻小说先驱儒勒·凡尔纳在这部小说中说,在地球深处有一片茫茫大海。加拿大研究人员在《自然》杂志上说,证明地下隐藏着一个巨大水库的证据来自一种叫尖晶橄榄石的  相似文献   
74.
国内外水生生物资源的增殖放流活动日益增多,而标志放流技术是评估放流效果的最有效方法。甲壳类需要多次脱壳才能生长这一特殊生活史决定了必需开发甲壳类特有的标志技术和方法,本文对国内外在甲壳类标志方法上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追踪,介绍了基于生物学特征的标志法、挂牌法、体内镶嵌标记和生物机体损伤标记等方法,尤其是对新发展而来的分子标志技术的应用进行了探讨,以期促进甲壳类标志放流技术的发展,为提高放流管理水平提供指导帮助。  相似文献   
75.
以太平洋鳕鱼为原料,从鳕鱼脑中分离硫苷脂,确立了提取及纯化的条件,并对硫苷脂的纯度和分子种进行分析。首先,采用氯仿/甲醇(2∶1,v/v)提取总脂。然后,依次采用氯仿/甲醇/水(7∶3∶0.3,v/v/v)洗脱硅胶柱层析,含0.2mol/L乙酸铵的氯仿/甲醇/水(30∶60∶8,v/v/v)洗脱DEAE Sephadex-A25离子交换柱层析,40%甲醇脱盐和100%甲醇洗脱反相C8柱层析,获得硫苷脂纯品。最后,利用500YMC Diol液相色谱柱(3.0mm×250mm,5μm)分离,以正己烷/异丙醇(70∶30,v/v),异丙醇/水/甲酸/氨水(100∶13∶1∶0.14,v/v/v/v)为流动相梯度洗脱,采用负电喷雾电离(ESI)和母离子扫描模式,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法分析了鳕鱼脑硫苷脂的纯度和分子种组成,并比较了其与哺乳动物脑中硫苷脂分子种组成的异同。结果表明,本实验制得的鳕鱼脑硫苷脂纯度为90.74%,与哺乳动物类似,鳕鱼脑硫苷脂的长链碱基以鞘氨醇为主,主要分子种为d18∶1-C24∶1,但脂肪酸的羟基化程度略低,且含少量独特的分子种,如d18∶1-22∶1和d18∶2-25∶2。  相似文献   
76.
冬夜查盗采     
正2014年1月的一个深夜,正值数九寒天,两辆印有"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字样的面包车在蜿蜒曲折的博晋路上快速行进,车上的人员顾不上害怕盘山公路边的悬崖峭壁,个个摩拳擦掌——一连两次出师不利,大伙儿心里都有一股说不出的憋屈。"今晚一定要抓住他们,太狡猾了,这么冷的天,我们都跑两趟了,居然都没有逮住,  相似文献   
77.
近年来,随着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部分违法分子为了追求个人利益非法占用耕地或盗采矿产资源,而国土资源部门自身执法方式单一,执法力量相对薄弱,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面对考验,梧州市苍梧县在打击各种国土资源违法行为行动中,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公众参与、上下联动"的原则,采取部门联合执法的措施,构筑县、镇、村、所"四位一体"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网络,并充分运用刑事打击机制,及建立打击国土资源违法行为长效机制,打出了一套漂亮的“组合拳”,形成了打击国土资源违法行为的“苍梧模式”,有力维护了国土资源管理秩序,助推地方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78.
对具典型三层构造的西太平洋海山群富钴结壳样品进行了钙质超微化石地层学研究,获取了富钴结壳从内层致密层、中间疏松层到外层较致密层的生长时代:CM1D03为晚古新世-早始新世、始新世中期、中中新世-更新世;CM3D06分为晚古新世-早始新世、中始新世-晚中新世、上新世-更新世。对富钴结壳壳层的甾烷系列分子(C27、C28、C29)进行了检测并计算了相对含量,结果表明,两块富钴结壳的甾烷分布构型在结壳生长时代上具有一致性:晚古新世-早始新世,呈反"L"型分布;中始新世呈C27优势的"V"型分布;中新世-更新世呈C29优势的"V"型分布。甾烷分布构型的变化与古海洋环境演化造成的海底甾烷输入波动有关,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钙质超微化石和分子化石地层学划分方法在富钴结壳层主要生长时代及生长间断的界定上具有一致性,可以用于富钴结壳的地层划分和对比。  相似文献   
79.
单体分子放射性碳同位素分析(CSRA)是近十几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兴的分析手段,将所需的单体分子(生物标志物)从复杂的环境样品基质中分离并富集,再进行加速质谱仪(AMS)的放射性碳(14C)测定。这种分子水平的放射性碳同位素测定技术能够揭示出总有机质同位素组成的异质性,为解释有机碳的来源、迁移和转化等提供了新型的手段。在海洋科学研究中,单体分子放射性碳同位素分析已应用于计算碳在全球各储库的逗留时间并揭示和定量估算化石源有机碳的输入、指示沉积物的搬运过程、示踪微生物的代谢途径、改进沉积物年代学等;在环境科学研究中,单体分子放射性碳同位素分析可用于有毒物质(如多环芳烃)的源解析,示踪有机污染环境中微生物的代谢途径等。伴随着单体分子分离技术的改进及AMS灵敏度的提高,CSRA技术的应用会更加广泛。  相似文献   
80.
In the past two decades, many studies have focused on the classification within genus Laminaria, ultimately trying to divide it into two subgroups or genera: Laminaria and Saccharina. A significant debate still surrounds the question of its division, as the conflicting phylogenetic hypotheses that have resulted from the classification studies are based on different taxon sampling, molecular markers, or analysis methods. It is aimed at elucidate the molecular phylogeny within Laminaria and Saccharina. The nine species of Laminariales are sampled from northern Asia and Europe, and 23 new sequences in the nuclear, plastid, and mitochondrial genomes are determined to identify their taxonomic status. The phylogenetic analyses of 71 species are performed, including representatives from six of the seven families of the order Laminariales, based on three separate data sets. An evidence is provided to strongly support a clear split that maintains the two recognized genera, Laminaria and Saccharina, with Laminaria appearing to be the ancestor group. Further, analyses indicate that all taxa in Saccharina and Laminaria did not form a monophyletic lineage, instead Laminariaceae and Lessoniaceae grouped together interlacedly, and Costariaceae appeared as the sister taxon of the Lessoniaceae–Laminariaceae clade. In the phylogenetic analysis, mitochondrial c oxidase I(COI) sequences appeared to be the most credible molecular marker which was more befitting than nuclear encoded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 and plastid encoded rbcL for establishment of Laminariales systematics. It is the most comprehensive phylogeny of the order Laminariales, and contributes to an enhanced understanding and estimation of the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for the economically important seaweeds, Laminaria and Sacchari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