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8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1篇
海洋学   80篇
综合类   1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6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61.
海洋生物监测新技术探索:幼虫变态实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回顾了近年来海洋环境污染生物监测中的海洋底栖无脊椎动物早期发育和变态阶段的毒性实验的研究进展,强调应根据敏感性和代表性水平来选取生物有机体进行生物毒性实验,并探讨了运用幼虫变态实验来进行海洋污染监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2.
王志铮  杨阳 《海洋学报》2007,29(4):111-119
2005年4月以三疣梭子蟹各期幼体为实验动物,开展了短期停食对三疣梭子蟹幼体存活与变态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完全停食处理条件下三疣梭子蟹各期幼体的平均全致死时间按发育先后次序(Z1,Z2,Z2,Z4,M)依次为81,120,141,162和200 h,平均半致死时间为39,66,90,64和174h;短期停食后恢复正常给饵条件下三疣梭子蟹各期幼体停食处理后的变态临界点按发育先后次序依次为停食处理后的33,57,69,54和150 h;单次停食时间在变态临界点内,先停食后正常给饵与"给饵+停食"循环两处理模式中各期幼体的存活率和变态率均随着停食时间的延长而下降,幼体变态所需时间和变态后个体死亡率也分别随之延长和增加,其中Z1停食3 h组与"给饵3 h+停食3 h"循环组、Z2停食4 h组与"给饵4 h+停食4 h"循环组、Z3停食4.5 h组与"给饵4.5 h+停食4.5 h"循环组,Z4停食6 h组与"给饵6 h+停食6 h"循环组、M停食7.5 h组、停食15 h组以及"给饵7.5 h+停食7.5 h"循环组均与对照组无差异.最后,还分别就三疣梭子蟹各期幼体停食处理极限值和限食处理总实验时间的确定、短期停食胁迫对三疣梭子蟹幼体的存活与变态特征以及三疣梭子蟹各期幼体的补偿生长水平及其应用等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63.
海洋无脊椎动物幼虫附着变态研究进展Ⅰ.影响因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张涛 《海洋科学》2000,24(1):25-29
  相似文献   
64.
杨章武 《台湾海峡》2007,26(4):583-589
本文报道了4种微藻不同浓度对方斑东风螺幼虫生长和变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幼虫对4种微藻都能摄食,当投喂不同浓度的牟氏角毛藻、湛江叉鞭金藻时,摄食角毛藻(20×104cells/cm3)生长最快达77.9μm/d、变态率52.5%;摄食金藻(20×104cells/cm3)变态率最高达59.0%、生长速度70.4μm/d,随金藻浓度的上升,幼虫生长速度和变态率都上升.投喂不同浓度的青岛大扁藻时,最高变态率是24.4%(1×104cells/cm3),最快生长速度是59.3μm/d(7×104cells/cm3),随扁藻浓度的上升,幼虫的生长速度上升而变态率下降.摄食云微型藻幼虫生长缓慢,浮游期全部死亡.幼虫单独摄食角毛藻、金藻和扁藻,其首次出现变态个体的日龄分别是10、11、14d,而完成变态的日龄分别是22~23d、21~23d和26~28d.比较上述4种微藻,角毛藻和金藻是方斑东风螺幼虫的最适饵料,根据大水体人工育苗的具体条件,合适浓度应为角毛藻(5~10)×104cells/cm3,金藻(10~15)×104cells/cm3.而扁藻不宜单独投喂,作为辅助饵料较合适.  相似文献   
65.
为了深入研究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 (♀)×蓝身大斑石斑鱼(E. tukula) (♂)杂交F1代的变态发育及生长特征,本研究对杂交组和纯种鞍带石斑鱼胚胎发育时间、受精率、畸形率、孵化率和仔稚幼鱼生长性状(全长、体长、体高、肛前距),以及杂交组卵黄囊和油球吸收过程,第二背鳍棘和腹鳍棘生长和收缩,口径和眼裂的变化等进行了详细的观察描述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在水温28℃条件下,杂交组和鞍带石斑鱼受精卵分别经21 h 24 min和21 h 32 min完成胚胎发育;杂交F1代受精率、畸形率和孵化率分别是89.09%±0.08%、35.16%±5.05%和62.59%±10.70%,与纯种鞍带石斑鱼无显著性差异。根据卵黄囊、第二背鳍棘、腹鳍棘、鳞片、体色等形态变化,将其胚后变态发育分为前期仔鱼(孵化后0~6 d)、后期仔鱼(孵化后7~34 d)、稚鱼期(孵化后35~46 d)和幼鱼期(孵化后47~86 d),前期仔鱼生长较缓慢,后期仔鱼到幼鱼期生长逐渐加快,86 d时杂交组和对照组体长分别达(60.80±0.50) mm和(51.80±0.47) mm,杂交组生长速度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在胚胎发育时期卵黄囊消耗量为29.45%,油球消耗量为20.75%,卵黄囊在孵化后1 d消耗最快,达58.70%。油球在孵化后3 d消耗最快,达32.08%,孵化后第5 d仔鱼卵黄囊和油球基本吸收完毕。第二背鳍棘、腹鳍棘在孵化后29 d达到最长,分别是(8.15±0.02) mm和(5.80±0.10) mm,至47 d完全退化,变态发育完成。第一天仔鱼眼径为(0.16±0.01) mm,至86 d眼径增大22倍,第四天口裂长为(0.09±0.02) mm,至86 d增大99倍。结果表明,鞍带石斑鱼(♀)×蓝身大斑石斑鱼(♂)杂交F1代胚胎和仔稚幼鱼发育正常,而且杂交F1代与母本相比具有较显著的生长优势,本研究为两种石斑鱼杂交苗种培育、发育研究和品种改良提供了丰富的数据。  相似文献   
66.
广西农业干旱灾害演变态势与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广西农业干旱灾害影响和近59年来的旱灾发展态势,分析广西农业干旱灾害防御工作现状,并从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全面开发和利用各种水资源及进一步建立、健全农业保险机制等4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防御对策。  相似文献   
67.
为探究海假交替单胞菌pilZ基因的缺失对生物被膜形成及突变菌生物被膜对厚壳贻贝幼虫附着变态的影响,本文通过同源重组构建pilZ基因缺失菌,分析了基因缺失菌生物被膜的细菌密度、膜厚、c-di-GMP水平和胞外产物含量等特性的变化及其对厚壳贻贝幼虫附着变态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与野生型菌株相比,pilZ基因缺失菌形成的生物...  相似文献   
68.
氯化钾对西施舌眼点幼虫变态的诱导效果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施舌(Coelomactra antiquata)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贝类,对其生物学方面的研究(生态分布、形态构造、生活习性、食性、繁殖习性等)[1]已经比较全面,其苗种的生产在福建省、广东省已有一定的规模[2,3],但对诱导其附着变态方面的研究还是一片空白. 国内外研究表明,KCl对多种海产无脊椎动物如诗博加蓑海牛(Phestilla sibogae)、红鲍(Haliotis rufesens)、凤螺(Strombus gigas)、悉尼岩牡蛎(Saccostrea commerialis)、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硬壳蛤(Mercenaria mercenaria)等幼虫的变态有诱导作用[4~7],且因其价格便宜、毒性小,在贝类苗种生产中逐渐受到重视.笔者探索KCl对其幼虫变态的作用,不仅可为其附着变态方面的研究提供数据,而且可为生产上提高其附着变态率、降低死亡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9.
石鲽鱼人工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石鲽鱼的生物学特性,对亲鱼的选择培育、人工催产、挤卵、受精孵化和仔稚鱼的培育技术,进行试验探索,在室内人工控制水温、光照、饵料投喂的条件下,较为系统地研究了石鲽鱼的发育和变态及其与理化因子的关系,探索了人育苗的关键技术,突破了过去单纯领带采捕自然苗进行人工养殖的方式,为实现室内全人工育苗及养成产业化生产,解决苗种来源途径提供了技术保证。  相似文献   
70.
1IntroductionAs importantsteps in the life cycles of mostma-rine benthos,settlement and metamorphosis of theirplanktonic larvae influence directly the populationdistribution and fluctuation of benthos.Research onlarval settlement and metamorphosis of mar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