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34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16篇
地质学   7篇
海洋学   124篇
综合类   1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为了探讨广泛存在于海中基质表面的微生物粘膜对鲍幼虫附着和变态的诱导作用,研究了不同年龄微生物粘膜 ( 1 ~ 6 d ) 对杂色鲍幼虫附着和变态的影响.结果表明:1 ~ 6 d微生物粘膜均显著地诱导幼虫附着,其中 3, 5 和 6 d 微生物粘膜还显著地诱导幼虫变态;幼虫的附着率和变态率分别与微生物粘膜中的藻类密度和细菌密度呈显著的正相关性,推测藻类和细菌可能在幼虫的附着和变态中起着重要作用.垂直基质选择性试验结果表明,90 % 以上的幼虫附着在具 23 d 微生物粘膜的载玻片表面且变态率达 70 % 以上,进一步证实了微生物粘膜可以诱导杂色鲍幼虫的附着和变态,同时也证实了幼虫具备选择附着基质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2.
文章探讨了网纹纹藤壶(Amphibalanus reticulatus)幼虫处于12°C、18°C、24°C、30°C和36°C环境中的发育和附着状况。结果表明, 网纹纹藤壶无节幼虫经历96h的发育后, 幼虫的存活率分别为99.0%±1.2% (12°C)、95.0%±4.8% (18°C)、92.0%±2.8% (24°C)、80.0%±10.6% (30°C)和0 (36°C); 在12~30°C的范围内, 温度升高能显著促进幼虫的发育。网纹纹藤壶金星幼虫在96h的培养过程中, 其存活率在所有温度条件下始终维持在100%; 在18°C至36°C的温度范围内金星幼虫均可附着, 其中30°C条件下附着率最高, 可达84.5%±12.1%, 而在12°C则始终无金星幼虫附着。综合幼虫的存活率、发育进程和附着状况来看, 网纹纹藤壶幼虫发育及附着的适宜温度为18~30°C。  相似文献   
133.
为探究海假交替单胞菌pilZ基因的缺失对生物被膜形成及突变菌生物被膜对厚壳贻贝幼虫附着变态的影响,本文通过同源重组构建pilZ基因缺失菌,分析了基因缺失菌生物被膜的细菌密度、膜厚、c-di-GMP水平和胞外产物含量等特性的变化及其对厚壳贻贝幼虫附着变态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与野生型菌株相比,pilZ基因缺失菌形成的生物...  相似文献   
134.
植物激素对海带配子体克隆附着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验研究 2 ,4 - D、KT、IAA、NAA四种植物激素对海带配子体克隆附着的影响。结果表明 :2 ,4 - D对附着有较明显的促附着作用 ,最有效浓度为 2 .5mg/L 和 5mg/L,其 4 h的附着率分别是对照的 2 .79倍和 2 .95倍 ;KT的作用较复杂 ,在浓度为 1mg/L 时 ,对附着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其 4 h的附着率是对照的 2 .3倍 ;IAA对配子体附着没有明显的促进或抑制作用 ;NAA对附着有抑制作用 ,浓度越高 ,抑制作用越强。  相似文献   
135.
大多数海洋无脊椎动物在发育过程中都经历浮游、底栖附着阶段,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作为海洋经济物种与大型污损生物,其附着机制受到广泛关注。为探究海洋细菌与厚壳贻贝附着的互作关系,选取了对厚壳贻贝稚贝附着具有较高诱导活性的海洋细菌—海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marina),采用酸解超速离心法提取P. marina的鞭毛蛋白。将提取的鞭毛蛋白与琼脂糖溶液混合,形成凝胶直接刺激稚贝;再用提取的鞭毛蛋白处理P. marina 生物被膜进行稚贝附着实验。通过共聚焦激光扫描分析形成的生物被膜上生物量、细菌密度和胞外产物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P. marina 鞭毛蛋白与琼脂糖形成的混合凝胶可显著促进厚壳贻贝稚贝的附着;鞭毛蛋白处理的生物被膜对厚壳贻贝稚贝附着的诱导活性显著提高;生物被膜上的生物量、细菌密度、膜厚、胞外β-多糖、脂质和蛋白浓度都有所增加。研究表明,鞭毛蛋白可以直接调控厚壳贻贝稚贝的附着,也可通过改变P. marina 生物被膜的生物学特性,间接影响厚壳贻贝稚贝的附着,为探究细菌鞭毛蛋白与厚壳贻贝附着互作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6.
海洋微型污损性附着生物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海洋附着生物按其大小可分为两类,即大型附着生物(藤壶、海鞘、盘管虫、浒苔、水云等)和微型附着生物(附植性细菌、霉菌、放线菌、硅藻、原生动物以及微型线虫等)。  相似文献   
137.
密鳞牡蛎的人工繁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密鳞牡蛎(Ostrea denselamellosa)的亲体培育和苗种培育技术;研究盐度、温度、密度和饵料等因子对浮游幼虫生长及存活的影响,首次建立密鳞牡蛎的人工繁育技术。结果表明,排出体外的D形幼体在水温23~25℃,经约28 d出现眼点,进入附着变态阶段;幼虫培育的最佳盐度为30;在24~32℃,幼虫生长速度与温度呈正比,成活率与温度成反比;在培育密度为1,2,3和4/mL 4组中,1/mL组生长最快,但各组间存活率无显著差异;湛江等鞭金藻,50%湛江等鞭金藻+50%扁藻,50%湛江等鞭金藻+50%小球藻和小球藻4种饵料投喂组中,50%湛江等鞭金藻+50%扁藻组的生长显著高于其他组;不同附着基的附苗率依次为:扇贝壳>波纹板>筛绢>网片>聚乙烯薄膜。  相似文献   
138.
翡翠贻贝幼体附着和变态的离子控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于1993年5-12月在厦门大学海滨实验场,以人工培养的悲翠贻贝幼体作为实验材料,在人工海水中添加3-15mmol/L  相似文献   
139.
通过野外海区挂板的方法,探讨高密度聚乙烯(HDPE)、低密度聚乙烯(LDPE)、聚氯乙烯(PVC)、聚苯乙烯(PS)、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和聚氨酯(PUR)6种不同材料的塑料挂板对海月水母(Aurelia sp.1)附着的影响,分析不同塑料挂板表面粗糙度和海月水母附着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海月水母浮浪幼虫在夏末秋初可以附着在人工投放的塑料挂板附着基上,表明海岸带工程造成的人工附着基增多可能为海月水母的附着提供便利条件;海月水母螅状幼体在不同材料塑料挂板上的附着率有明显差异,PET、PUR和PVC塑料挂板海月水母螅状幼体附着率显著大于其他3种塑料挂板,其中PUR塑料挂板海月水母螅状幼体附着率最大,附着率为3.21±0.74 ind./cm2,HDPE塑料挂板海月水母螅状幼体附着率最低为0.26±0.08 ind./cm2;海月水母浮浪幼虫附着率与不同材料表面的粗糙度并不显著相关,表明塑料挂板材料的表面粗糙度并不是影响海月水母螅状幼体附着率的关键因子,而不同材料塑料挂板上形成的生物膜可能也对海月水母浮浪幼虫的附着产生影响.研究结果可为我国近岸海域有害水母海月水母暴发和防控研究提供一定的重要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40.
In the invading course of Undaria pinnatifida, zoospore attachment in a dynamically changed subtidal water environment is crucial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a potential population in alien waters. Among many abiotic factors that may interfere with the attachment process, water velocity is the most important one. In this investigation, the effect of water velocity on zoospore attachment of U. pinnatifida was investigated in an artificially designed system. It was found that freshly released zoospores that were transported by water flowing at 0 -16 cm/s showed no difficulty in attaching the smooth surface. Zoospore attachment decreased at elevated water flowing rates. At 70 cm/s no spore attachment occurred. Spores that have settled on glass slide for up to 1 h could not be stripped away by flowing water at a rate of 129 cm/s, the same was true of the 20 d old filamentous gametophytes. It was found that more than 70% of free-swimming zoospores tended to settle down adjacent to the settled spores and formed conjugated clusters from two up to a few hundred cells in still cul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