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1篇
  免费   100篇
  国内免费   78篇
测绘学   28篇
大气科学   54篇
地球物理   93篇
地质学   300篇
海洋学   27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87篇
自然地理   33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21.
2004年首都圈地区中小地震的矩张量反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首都圈地区宽频带数字地震波形反演, 获得了2004年发生在该地区的51次中小地震的矩张量解, 由此确定了这些地震的标量地震矩、 矩震级、 双力偶分量和补偿线性矢量偶极分量的大小以及断层面参数和应力轴参数, 并通过数值试验对反演结果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922.
闽三角城市群地质灾害敏感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安全是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的根本保障,然而地质灾害会对地区的生态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对闽三角城市群进行地质灾害敏感性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别选取坡度、高程、土壤类型、NDVI、岩性、多年平均降水量、距主要公路距离和5 km格网内的地质灾害点数目这8个指标,基于SPCA、全局Moran's I和局部Moran's I,对闽三角城市群的地质灾害敏感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闽三角城市群整体处于中度敏感,不同敏感性的面积大小顺序为:中度敏感>高度敏感>轻度敏感>极敏感>不敏感,占比分别为26.96%、25.67%、23.89%、11.75%和11.72%;地质灾害敏感性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呈现出由不敏感向极敏感逐渐过渡的整体趋势,并存在着明显的地带性特征;不同县(市、区)间及其内部的地质灾害敏感性均存在较大的空间异质性;地质灾害敏感性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且为显著正相关,并呈现出显著的空间集聚性特征,在德化县、永春县、安溪县和南靖县为高高聚集,在惠安县、丰泽区、鲤城区、晋江市和石狮市为低低聚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地质灾害敏感性综合指数大小顺序为:林地>草地>未利用地>耕地>水域>建设用地,林地和草地整体处于中度敏感,水域、耕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整体处于轻度敏感;多年平均降水量、坡度、距主要公路距离、地质灾害点数目、岩性和土壤类型是研究区地质灾害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923.
利用2009—2020年阿克苏地区西部6县市中国气象局灾情直报、地面观测、阿克苏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阿克苏雷达监测覆盖区冰雹天气时空分布及雹云雷达回波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2009—2020年共出现211站次冰雹,2011年最多,28站次;高发期为5—8月,6月冰雹频次最高;日变化峰值在16—19时。(2)雹云单体最强反射率因子均≥52 dBZ,回波顶高高于8 km,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跃增达4.47 kg/m2及以上且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最大值大于10.0 kg/m 2时雷暴单体发展为雹暴的可能性极大。超级单体雹暴反射率因子、回波顶高、VILmax统计指标均高于多单体和普通单体雹暴。(3)普通单体风暴多初生于乌什县、温宿县北部沿山一带;多单体雹云多初生于乌什县西部南部、温宿县北部沿山一带,乌什县境内最多;超级单体雹云多初生于温宿县。回波单体移动大多以西北-东南路径为主。(4)雹云回波发展初期往往伴随着第一次爆发式增长:反射率因子增大、回波顶升高、VIL跃增,超级单体雹暴表现更为明显,降雹时刻伴随着再一次爆发式增长。VIL急剧增大或急剧减少与降雹开始和结束关系最为密切。(5)超级单体雹暴维持时间和整体生命史均较多单体雹暴和普通单体雹暴时间长;多单体风暴需要较长的酝酿时间且影响区域较大。  相似文献   
924.
利用1999—2018年逐月ERA-interim再分析数据,选取青海省东部农业区的15个气象站点平均气温和土壤温度,采用误差和相关性分析,对比两种资料时间和站点空间变化规律,并对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的准确性进行验证评估。结果表明:ERA-interim再分析数据平均气温、5和15 cm土壤温度均低于观测值,分别偏低3.5、4.3和4.5℃;观测值与订正前后的再分析资料月际和季节变化基本一致,空间变化均表现出从东南部向西北部减小的趋势,而且最大值和最小值出现的站点完全一致。近20年来,观测值与再分析资料平均气温均呈现上升趋势,5和15 cm土壤温度观测值表现为升高趋势,而再分析数据呈减小趋势。与订正前相比,订正后的再分析资料与观测值的平均偏差和均方根误差明显减小,同时平均偏差和均方根误差年际变化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年内平均偏差和均方根误差均呈现“M”型,最大值均出现在4月,最小值出现在12或1月。东部农业区地形复杂、海拔高度差异是再分析资料比观测值偏低的主要原因,利用回归方程实现平均气温和土壤温度再分析数据的订正,有效降低了ERA-interim再分析数据的偏差,提高再...  相似文献   
925.
基于GIS技术的西南三江北段矿产资源定量预测与评价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在已经建立的中国三江北段地质矿产数据库的基础上,运用加拿大数学地质学家Agterberg提出的证据权重法,并基于MAPGIS技术平台和数理统计分析方法,以及AreView中的证据权模块,对西南三江北段地区进行矿产资源定量预测与评价,为区域矿产资源的勘测与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26.
三江源地区位于中国青藏高原腹地,被誉为“中华水塔”。该地区降水和空中云水资源的分布及变化对中国淡水资源的影响至关重要,且影响着三江源地区及下游的生态系统。本文回顾和总结了近几十年来三江源地区降水和空中云水资源的空间分布及时间演变特征、降水的影响机制以及未来降水趋势预测方面的研究成果,并给出了进一步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927.
基于DEM的三峡区间洪水淹没范围模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于栅格型数字高程模型,采用VC 6.0和MapObjects进行三峡区间的洪水淹没模拟,包括数字高程模型数据的预处理、矢量与栅格数据的一体化管理、无源淹没和有源淹没分析模拟。应用结果表明:洪水淹没区范围可以准确计算,洪水淹没过程的动态可以清楚地图示,这为灾情评估和防洪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28.
In the Western Gneiss Region in Norway, mafic eclogites form lenses within granitoid orthogneiss and contain the best record of the pressure and temperature evolution of this ultrahigh-pressure (UHP) terrane. Their exhumation from the UHP conditions has been extensively studied, but their prograde evolution has been rarely quantified although it represents a key constraint for the tectonic history of this area. This study focused on a well-preserved phengite-bearing eclogite sample from the Nordfjord region. The sample was investigated using phase-equilibrium modelling, trace-element analyses of garnet, trace- and major-element thermobarometry and quartz-in-garnet barometry by Raman spectroscopy. Inclusions in garnet core point to crystallization conditions in the amphibolite facies at 510–600°C and 11–16 kbar, whereas chemical zoning in garnet suggests growth during isothermal compression up to the peak pressure of 28 kbar at 600°C, followed by near-isobaric heating to 660–680°C. Near-isothermal decompression to 10–14 kbar is recorded in fine-grained clinopyroxene–amphibole–plagioclase symplectites. The absence of a temperature increase during compression seems incompatible with the classic view of crystallization along a geothermal gradient in a subduction zone and may question the tectonic significance of eclogite facies metamorphism. Two end-member tectonic scenarios are proposed to explain such an isothermal compression: Either (1) the mafic rocks were originally at depth within the lower crust and were consecutively buried along the isothermal portion of the subducting slab or (2) the mafic rocks recorded up to 14 kbar of tectonic overpressure at constant depth and temperature during the collisional stage of the orogeny.  相似文献   
929.
黑山头铜多金属矿是喀喇昆仑阿克赛钦地区新发现的小型铜多金属矿床。矿床初步地质勘查表明,铜多金属矿体主要赋存于长城系甜水海岩群和志留系温泉沟组粉砂岩中,受NW向断裂控制,共圈定矿体4条,其中Ⅱ-1和Ⅲ-1号等主矿体长100~650 m,厚1.29~4.07 m,呈脉状、透镜体状、似层状,成矿元素为Cu、Au、Pb、Zn、Ag,总体上矿石品位不高,矿化不均匀。矿石矿物主要为孔雀石、铜蓝、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脉石矿物主要有绢云母,石英、方解石和泥质等。围岩蚀变主要为绢云母化、碳酸盐化、褐铁矿化。根据矿体赋存特征和围岩蚀变特点,推测成矿与热液活动有关,矿床成因为构造热液型。通过矿床地质特征归纳出矿区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地层岩性矿物组合、构造、围岩蚀变等找矿标志,为下一步勘查评价和区域找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