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75篇
  免费   459篇
  国内免费   700篇
测绘学   111篇
大气科学   1388篇
地球物理   186篇
地质学   455篇
海洋学   169篇
天文学   56篇
综合类   100篇
自然地理   369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71篇
  2021年   112篇
  2020年   113篇
  2019年   116篇
  2018年   99篇
  2017年   84篇
  2016年   114篇
  2015年   116篇
  2014年   181篇
  2013年   143篇
  2012年   142篇
  2011年   141篇
  2010年   115篇
  2009年   143篇
  2008年   107篇
  2007年   148篇
  2006年   121篇
  2005年   102篇
  2004年   95篇
  2003年   82篇
  2002年   66篇
  2001年   74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47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利用1873—2009年中国上海市11个气象站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1951—2009年北极涛动指数、1873—2000年西伯利亚高压强度等资料,分析了上海地区气温日较差的时间变化特征,以及大气环流异常变化、其他气象要素变化和城市化发展对气温日较差的影响。结果表明:过去137 a,上海气温日较差呈显著减小趋势,减小幅度为0.15℃/10 a。上海四季气温日较差均呈现出显著下降趋势,其中秋季气温日较差下降幅度最大,冬季气温日较差下降幅度最小。近60 a来,北极涛动指数表现出从负位相向正位相转变的趋势;而近130 a来,西伯利亚高压强度表现出由正距平向负距平转变的趋势,导致中国上海最低气温上升幅度大于最高气温的上升幅度,进而导致气温日较差的减小。在四季及全年,上海气温日较差的减小与日照时数的减少呈显著正相关,而与降水量的增加呈负相关。城市化对气温日较差的减小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92.
利用和林县气象局1960—2008年气温、40、80cm地温月平均数据,降水、日照、积雪月总量数据,对地温与气温的变化关系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40cm地温与气温有相同的变化趋势,其突变点与气温变化的突变点相同,均为1987年。40cm地温在夏季略受降水的影响,而冬季受积雪的影响较明显。其终年与日照时数相关较弱,说明地-气辐射过程平衡的速度较快,会很快消除掉其他气象因子带来的地温与气温之间差异的阶变。40cm与80cm地温变化的一致度很高,表明80cm很少得到来自地壳内部热量,80cm地温变化的两个异常点分别位于1988年和1990年,处于1987年附近但落后于1987年,说明气候突变会影响到80cm地温变化,但影响滞后。  相似文献   
993.
在航空运输系统中,空中交通管理肩负着维护飞行秩序、监督飞行活动、保证空中交通安全的重要职责。近年来GIS技术的应用发展很快.在多个领域取得了成功的应用。在民航空管系统中,地理信息与空管信息密不可分,是民航空管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文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对地形数据、遥感数据、地物点、航路、空域、作业区等进行数字化处理,并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在新疆民航空管系统实现相关功能,如GIS展示、数据交互、测量分析、地图交互和观察模式等。该系统的的建成将促进新疆空管保障能力显著提升,保证空中交通更加安全顺畅。  相似文献   
994.
文中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ICP-MS)对《攻坚行动方案》实施后北京市环境大气PM2.5中微量元素组成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攻坚行动方案》实施后,北京市PM2.5中微量元素以Zn、Mn、Ba、Pb、Cr、Cu、Ti等7种元素为主,其中元素Zn含量最高。元素Zn、Cd、Tl、Cs、Rb的水溶性组分在总微量元素中占比超过80%,说明这些元素大部分以易溶于水的状态存在于PM2.5中。有趣的是,在PM2.5样品中微量元素的含量(10-6)随着PM2.5污染水平的升高而下降,而质量浓度(ng·m-3)随PM2.5污染水平的升高而升高。这说明单位质量PM2.5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只与颗粒物的组成成分有关,与颗粒物浓度无关。采样期间PM2.5中的微量元素主要来源于土壤扬尘(48.27%)、燃烧源和工业排放(16.16%)、刹车和轮胎磨损(10.03%),其次是汽车尾气(5.84%)、建筑扬尘(4.88%)以及其他源(3.68%)。与攻坚行动前相比,PM2.5中微量元素的质量浓度有明显的降低,高污染等级的PM2.5样品中微量元素质量浓度的降幅最为明显,比攻坚行动前下降了80.3%。  相似文献   
995.
为了探究坡体充气时土体渗流与变形之间的变化规律,利用有限元软件建立厚12m、长100m的二维边坡模型,进行渗流-变形的非完全耦合数值模拟,得到对坡体采取充气截排水方法降低地下水位时坡体内充气非饱和区的形成过程,以及坡体表面土体竖向位移的变化过程。结果表明:一个完整稳定的非饱和区形成过程可分为充气初始阶段、非饱和区扩大水位抬升阶段、不稳定两相流阶段和非饱和区稳定阶段,充气压力过大或过小都无法形成稳定完整的非饱和区;当充气压力为100kPa时,坡体表面土体的竖向位移均随时间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规律,与土体中非饱和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协同性;不同充气压力下,偏向充气点上游的坡体表面土体竖向位移随充气压力的增大而增大,偏向充气点下游的坡体表面土体竖向位移的变化具有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996.
2003年梅雨期干冷空气的活动及其对梅雨降水的作用   总被引:36,自引:8,他引:28  
姚秀萍  于玉斌 《大气科学》2005,29(6):973-985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卫星云图,分析了2003年梅雨期暴雨过程中干冷空气侵入和演变的特征以及干冷空气侵入对暴雨发生、发展和维持的作用,得到以下结论:梅雨期中高纬度环流的演变和调整与暴雨过程密切相关,亚洲北部阻塞高压的建立和维持,使得500 hPa高度上西风锋区南压,导致干冷空气南下,极涡活动的异常偏东和加强有助于冷空气向江淮流域输送,有利于江淮流域暴雨的发展.在江淮流域梅雨期间,干冷空气的活跃与暴雨过程相对应.干冷空气来源于中高纬度和中高层,当它南下或下降到达江淮流域以北或上空时,与北上的暖湿气流交汇,使得暴雨产生和发展.中低层30°N以北的正环流的下沉支是干冷空气的输送"载体";江淮流域以北的对流层中低层的北风对淮河流域对流层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同样,高层北风所产生的高空辐散叠置于低层辐合区之上,有利于江淮流域暴雨的发生发展.而且,干冷空气的侵入有利于干层的形成和维持,干层的存在加强了暴雨过程的对流性不稳定,对暴雨的加强和发展起重要作用.干冷空气侵入是梅雨湿度锋形成和维持的一个重要动力和热力原因.卫星云图上分析发现,干冷空气的侵入轨迹为一条明显的暗区,干冷空气南下侵入到黄河以南后,分为两支,其中一支"干侵入2"从西南方向侵入,与冷锋云系相互作用,对暴雨的发生和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这与Browning等强调的"干侵入"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997.
冬季亚洲大陆的热力差异对亚洲季风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亚洲冬季地面的热力状况与冬季风活动有关, 对后期的天气气候变化也有重要的作用.作者用EOF方法分析了亚洲冬季地面气温的时空特征, 发现第二模态表明东北亚和南亚地区的地面气温有反相变化的特征并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进一步研究发现, 这种南亚-东北亚的热力差特征与亚洲夏季风强弱有非常好的对应关系, 籍此定义了一个大陆冬季南亚-东北亚热力差指数.分析表明热力差指数有非常明显的年代际变化, 根据这一特征, 进一步研究了夏季北半球大尺度环流和中国气候的年代际变化, 发现其年代际变化对前冬亚洲大陆热力差指数的年代际特  相似文献   
998.
根据《河南省主要城市空气质量日报》公布的数据资料,对河南省15个主要城市的空气质量进行了统计分析,总结出其主要城市的空气污染特征及其成因,提出了空气污染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999.
谢常茂 《探矿工程》2009,36(7):21-24
通过广西河池市九圩镇水厂大直径供水井的施工实例,详细介绍了岩溶复杂地层大直径、大涌水钻孔的空气潜孔锤钻进技术、扩孔技术、钻孔护壁技术及施工工艺。  相似文献   
1000.
一个新移民文艺家,即便是"扎根"澳门再久、再深,他们的作品也难以真正对澳门社会文化实现"零距离"的表现。由于文化认同与心理、情感认同产生的机制不同,移民文人对于异地文化元根的表现总会有些隔膜,他们表现的文化可以描述为文化气根——一种与深入到泥土内部的文化元根并不一样。文化气根既彰明较著又相当浅显,这是移民文学家普遍的创作现象,对于澳门新移民文学而言,这是它的部分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