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8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69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15篇
地质学   29篇
海洋学   184篇
综合类   48篇
自然地理   4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为了解越冬期间水温下降对大黄鱼抗氧化水平和血清酶活性的影响, 作者研究了养殖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冬季海区自然降温不同阶段(20、16、12、10、8℃)肝脏和肌肉中抗氧化水平及血清酶活性的变化。结果显示: 自然降温过程中, 肝脏中3 种抗氧化酶变化趋势不同, 其中SOD 活性呈升高趋势, 8℃时SOD活性最强; POD 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 16℃时活性最高; CAT 活性呈下降趋势; 而肌肉中这3 种抗氧化酶活性均呈下降趋势。肝脏中GSH 和MDA 含量在16℃时最高; 肌肉中的3 种抗氧化酶活性、GSH 和MDA 含量以及总抗氧化能力(T-AOC)均明显低于肝脏中, 反映了肝脏对清除自由基具有重要作用, 在抗氧化调节方面起到主要作用。血清酶ALT、AST、ALP、LDH 及CK-MB 随水温自然下降酶活性均呈现降低趋势, 即20℃时酶活性最强; CK 和LIP 随着水温降低, 呈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 ADA 和GGT 随水温降低活性呈上升趋势。血清酶的不同变化, 说明水温对大黄鱼血清酶活性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2.
消化酶是反映机体消化生理状况及对营养物质利用能力的重要指标。本文对三疣梭子蟹蜕壳后不同时间肝胰腺消化酶活力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蜕壳后肝胰腺中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和淀粉酶活力在第4~6天达到最高;脂肪酶活力在第6天时达到最高;纤维素酶活力总体较低,在第10~12天达到最高;几丁质酶活力在蜕壳后第4天时酶活力最高。研究表明,三疣梭子蟹蜕壳后,胰蛋白酶和胃蛋白酶活力相对较高,而纤维素酶和淀粉酶活力较低,可能与三疣梭子蟹本身的肉食性特征有关;另外,整个实验期间,三疣梭子蟹肝胰腺脂肪酶活力较低,可能与测定条件有一定的关系。与其他时间点相比,蜕壳后4~6 d(蜕壳周期中间阶段)各种酶活力处于较高水平,表明此阶段对食物的消化能力比其他时间更强,这为养殖过程中饵料的合理投喂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3.
氨氮胁迫对刺参几种免疫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养殖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浓度的氨氮处理及病菌感染条件下刺参体腔液免疫酶的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随着氨氮处理强度的增加,刺参体腔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碱性磷酸酶(ALP)、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及溶菌酶(LSZ)活性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而同时感染病菌的情况下,较低质量浓度的氨氮胁迫可使SOD、GPx、ALP及LSZ活性上升,但在较高浓度氨氮处理时,酶活性的诱导则受到抑制.说明适宜浓度的氨氮处理可增强刺参的免疫力,从而减轻病菌感染对刺参造成的免疫功能损伤和提高刺参抗病力.刺参在感染病原菌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sp)的条件下,3 mg/L、4 mg/L和6 mg/L浓度的氨氮处理第6天,刺参的累积发病死亡率分别为44.4%、55.6%和72.2%,高于对照组,表明较高浓度的氨氮胁迫能够显著降低刺参的免疫力,增加对病原菌的易感性.因此,在刺参养殖过程中,氨氮浓度的调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4.
邱东  吴楠  张元明  潘惠霞 《中国沙漠》2012,32(6):1647-1654
羽毛针禾(Stipagrostis pennata)是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流动沙丘的先锋禾草和优良固沙植物,本研究从形态结构、理化特性、生物学特性等方面对其复杂的根区生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野生羽毛针禾能够形成特殊的根鞘结构(即由土壤颗粒与根表分泌物及根毛、菌丝体相互胶结、缠绕形成的特殊结构),使根区环境相对稳定;②根鞘的存在可有效扩大根系与土壤的接触面积,有利于根系-土壤信息交流及水分和养分的交换,对植物忍耐干旱逆境胁迫尤为重要;③根鞘的形成明显改善了其所在微生境的土壤条件,根鞘含水量可达外围土壤的5倍,成为潜在的水库;根鞘的形成明显改善了养分尤其是氮素累积状况,其全氮含量显著高于外围土壤,速效氮、微生物量氮含量极显著(P<0.01),高于外围土壤;根鞘微生境呈碱性,pH值略低于外围土壤;④根鞘中碱性磷酸酶、脲酶、多酚氧化酶、蔗糖酶等各类水解酶、氧化酶均极显著(P<0.01)高于根外围土壤,反映出根鞘微生物学过程较强、土壤肥力较高,可有效增加土壤有机碳氮的转化,促进根鞘微生境养分循环;⑤可培养微生物分析结果显示,细菌在根鞘微生境中占绝对优势(99.72%±0.09%);可培养微生物优势类群为芽胞杆菌属(Bacillus)、链霉菌属(Streptomyces)、青霉属(Penicillium)。上述微生物具有固沙、固氮、解磷、产抗生素等生态潜能,有助于改善羽毛针禾根区营养吸收,促进植株生长。因此,作为对高温、缺水恶劣环境的一种应答结构,根鞘的形成促进了植物根土界面的信息交流及水分和养分的交换,有利于植物、土壤、微生物建立互惠互利的关系,对植物忍耐干旱逆境胁迫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5.
Dealt with in this paper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 contents of soil and activity parameters for soil invertase and urease from the Changtai loquat orchards in Fujian Province. The soil invertase activity and maximum reaction velocity (enzyme kinetic parameters: Vmax and Vmax/Km) have no remarkable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Cu concentrations, but Cu concentrations have an obvious positive effect on invertase Kin, indicating a reversible com-petitive restraint on the reaction between Cu and invertase. The soil urease activity and maximum reaction velocity (Vmax,Vmax/Km) have a remarkable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Cu concentrations, and in this aspect, they can be used as ecological indices of the soil polluted by Cu. A slightly variable Km indicates the non-reversible competitive restraint level.  相似文献   
46.
于2009年3月至2010年1月期间,每月中旬分别从青岛和威海两地区采集人工养殖和野生的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采集的扇贝经壳长测量后,于闭壳肌血窦中取血,离心,重悬,超声波破碎后制得血细胞破碎液。从抗栉孔扇贝血细胞的单克隆抗体库中筛选出1株与颗粒血细胞和透明血细胞均能结合,并能与血细胞多个蛋白结合的单克隆抗体作为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中的第一抗体;第二抗体为碱性磷酸酶标记的羊抗鼠抗体。将血细胞破碎液包被于酶标板孔中,经一抗、二抗孵育后,显色读数,分析血细胞数量与生长的关系。结果表明:两地区人工养殖和野生扇贝的壳长均由3月的2 cm左右增长到了次年1月的7 cm以上,其中4~7月增长较快,而8~1月相对缓慢。两地区人工养殖和野生扇贝的血细胞数量于3~6月间均维持在较高的水平,6月达到最高峰,随后急剧下降,并于8或9月达到最低值,此后10~1月有所回升,但仍显著低于3~6月的水平。结论认为:栉孔扇贝血细胞数量与生长的关系在两地区、两扇贝品种间差别不大;但3~6月栉孔扇贝生长较快,血细胞数量相对高;而8~10月栉孔扇贝生长缓慢,其血细胞数量较低。  相似文献   
47.
以藻类为食的石鳖和拟帽贝的消化腺中 含有酶解藻类的消化酶,从这两种海产贝类中提取混合酶能够成为对海藻细胞遗传学研究有 效的工具酶。通过对20种青岛海滨常见藻类酶解效果的比较发现:(1)该酶对各种藻类均有 一定的解离作用,尤其对红藻效果好,对绿藻次之;(2)解离时间相对较短,一般在1h左右 ,解离甘紫菜30min即可有50%的单细胞游离。贝类混合消化酶由于综合多种贝类的食性特 征,具有比单一动物消化酶更广泛的消化作用。  相似文献   
48.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人工绿地风沙土的土壤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5  
在极端干旱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利用咸水(矿化度4~5 g·L-1)灌溉建立人工绿地后,受植被和各种人为措施的影响,风沙土内部性质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土壤酶活性也发生了变化。1998年对不同种植时间、不同植被类型的样地布点采样,采样深度0~10 cm和10~50 cm。分析测定了转化酶、蛋白酶、H2O2酶、脲酶、中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活性,结果表明:①分析测定的6种酶活性随着植被建立时间的增长而明显增强;②相同种植时间不同植被类型的样地土壤酶活性有差异,如:相同种植时间,蔬菜地土壤酶活性要高于其他样地;③表层土壤酶活性高于下层,表明土壤酶活性随剖面深度下降而减弱;④通过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酶活性与有机质、氮、磷、微生物数量相关性显著;⑤通过与其他沙区土壤酶活性的比较,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土壤酶活性要相应低于其他沙区的流动和固定沙丘。  相似文献   
49.
花尾胡椒鲷仔稚鱼期消化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研究了花尾胡椒鲷仔、鱼发育时期不同日龄的三种消化酶活性的变化。早期仔鱼已具有一定的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蛋白酶比活力在仔稚鱼转变期和稚鱼向幼鱼转变时明显下降,淀粉酶活笥随日 龄增加呈下降趋势,内源营养向外源营养转换过程中,脂肪酶活笥先升后降,进入于期后比活力迅速再次提升。结果表明,消化酶活笥的变化与他、稚鱼发育过程中开矿变化具相关性。混合营养期结束后。13日 龄仔鱼的三种酶活性均下降,且  相似文献   
50.
浒苔经发酵后按添加比例(0%、1%、2%、3%、4%、5%)分别加入到珍珠龙胆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基础饲料中配制成6种饲料,用以探讨发酵浒苔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生长、肠消化酶活性及血清非特异性免疫力的影响。选用初始平均体质量为(19.16±0.25)g的珍珠龙胆石斑鱼为研究材料,试验周期28 d。结果表明:发酵浒苔能显著影响石斑鱼的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P<0.05),且随着发酵浒苔添加水平的升高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2%组添加量时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时,相比于对照组,各添加组饲料系数(FCR)均有下降,在2%组时显著降低(P<0.05)。添加发酵浒苔可以显著提高血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碱性磷酸酶(AKP)和酸性磷酸酶(ACP)的活性(P<0.05),但对溶菌酶(LZM)和酚氧化酶(PO)活性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在添加组中,淀粉酶、脂肪酶以及胰蛋白酶活性均得到了显著提高(P<0.05),添加水平在2%~3%时效果最好。综合发酵浒苔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的作用效果可以看出,发酵浒苔可以明显促进其生长,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力及肠道中消化酶活力,建议发酵浒苔在饲料中添加量为2%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