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6篇
  免费   341篇
  国内免费   712篇
测绘学   107篇
大气科学   1628篇
地球物理   171篇
地质学   93篇
海洋学   58篇
天文学   10篇
综合类   124篇
自然地理   158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73篇
  2021年   67篇
  2020年   81篇
  2019年   98篇
  2018年   79篇
  2017年   77篇
  2016年   79篇
  2015年   99篇
  2014年   184篇
  2013年   125篇
  2012年   169篇
  2011年   132篇
  2010年   108篇
  2009年   103篇
  2008年   108篇
  2007年   138篇
  2006年   101篇
  2005年   73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67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In high elevation cold regions of the Tibetan Plateau, suspended sediment transfer from glacier meltwater erosio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hydrological components. The Zhadang glacier is a typical valley‐type glacier in the Nyainqentanglha Mountains on the Tibetan Plateau. To make frequent and long period records of meltwater runoff and sediment processes in the very high elevation and isolated regions, an automatic system was installed near the glacier snout (5400 m a.s.l) in August 2013, to measure the transient discharge and sediment processes at 5‐min interval, which is shorter than the time span for the water flow to traverse the catchment from the farthest end to the watershed outlet. Diurnal variations of discharge, and suspend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 (SSC) were recorded at high frequency for the Zhadang glacier, before suspended sediment load (SSL) was computed. Hourly SSC varied from the range of 0.2 kg/m3 to 0.5 kg/m3 (at 8:00–9:00) to the range of 2.0 kg/m3 to 4.0 kg/m3 (at 17:00–18:00). The daily SSL was 32.24 t during the intense ablation period. Hourly SSC was linearly correlated with discharge (r = 0.885**, n = 18, p < 0.01). A digit‐eight hysteresis loop was observed for the sediment transport in the glacier area. Air temperature fluctuations influence discharge, and then result in the sediment variation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provide insight into the responses of suspended sediment delivery processes with a high frequency data in the high elevation cold regions. Copyright © 2016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42.
An understanding of temporal evolution of snow on sea ice at different spatial scales is essential for improvement of snow parameterization in sea ice models. One of the problems we face, however, is that long‐term climate data are routinely available for land and not for sea ice. In this paper, we examine the temporal evolution of snow over smooth land‐fast first‐year sea ice using observational and modelled data. Changes in probability density functions indicate that depositional and drifting events control the evolution of snow distribution. Geostatistical analysis suggests that snowdrifts increased over the study period, and the orientation was related to the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At the microscale, the temporal evolution of the snowdrifts was a product of infilling in the valleys between drifts. Results using two shore‐based climate reporting stations (Paulatuk and Tuktoyuktuk, NWT) suggest that on‐ice air temperature and relative humidity can be estimated using air temperature recorded at either station. Wind speed, direction and precipitation on ice cannot be accurately estimated using meteorological data from either station. The temporal evolution of snow distribution over smooth land‐fast sea ice was modelled using SnowModel and four different forcing regimes. The results from these model runs indicate a lack of agreement between observed distribution and model outputs. The reasons for these results are lack of meteorological measurements prior to the end of January, lack of spatially adequate surface topography and discrepancies between meteorological variables on land and ice. Copyright © 2009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43.
从气象观测设备运行保障角度出发,基于各观测设备自身运行状态检测信息,结合气象观测数据、气象观测元数据信息以及各级气象观测技术保障业务人员人工填报业务数据,研制了我国气象观测设备运行状态综合判定技术;同时制订了各气象观测设备运行状态分类标准和显示标准,将设备运行状态分为正常、报警、故障和非观测4类状态,分别用绿色、橙色、蓝色和灰色标识.气象观测设备运行状态综合判定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气象观测装备技术保障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开展.该技术贴合气象装备技术保障业务实际需求,设备运行状态判定真实率达100%,结果经实践证明科学合理有效,基于该方法开展的设备运行监控保障工作提高了观测系统稳定可靠的运行能力.  相似文献   
44.
江苏盐城地区一次持续雾-霾天气过程的综合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2013年12月上旬江苏盐城地区出现了一次历史罕见的持续重度雾-霾天气,利用盐城市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1°×1°)及环境监测中心站的污染物浓度资料等,对此次过程的环流背景、气象要素、大气层结特征以及动力条件、污染情况等进行了综合性分析。结果发现:12月上旬中高层冷空气势力弱,以纬向环流为主;低层弱的水平风场为雾-霾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稳定的层结特征,近地面高强度的贴地逆温和持续较低的混合层高度是此次雾-霾天气长时间维持的重要因素;边界层内弱正散度及负涡度是此次雾-霾天气得以维持发展的动力因子;通过后向轨迹分型和火点监测资料分析发现:污染物的长距离输送在此次重污染天气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一定作用。最后,文中建立了能见度和PM_(2.5)浓度、相对湿度的非线性回归方程,对能见度的预报效果较好,为实际业务应用中雾-霾的预报提供了有利的依据。  相似文献   
45.
高性能计算技术在气象领域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性能计算通过应用超级计算机与并行处理技术解决复杂的计算问题,是信息技术发展比较迅猛的领域之一。气象应用始终是高性能计算的重要领域,高性能计算技术有效地解决了高分辨率、高精度气象数值预报模式发展限制,在气象预报预测业务中发挥着核心支撑作用。数十年以来,由于数值天气模式研究和业务运行对计算资源的强烈需求,国内外气象领域高性能计算机及应用迅速发展起来。气象领域对高性能计算能力及系统的可靠性需求日益提升。高性能计算技术将与气象预报应用日益融合,相互影响促进,不断创新发展。为满足气象预报预测业务和科研工作需求,中国气象部门将进一步提升高性能计算能力,并致力于优化集约高性能计算系统布局,高效管理计算资源,发挥最大效益。  相似文献   
46.
该文回顾了环境气象卫星可见光红外光学成像遥感仪器50多年的发展历程,从不同时期在轨运行的近百台 (套) 仪器中选择了12种作为代表,结合仪器功能性能技术指标和应用需求梳理分析了其历史发展脉络和主流业务发展趋势,并初步探讨了创新发展方向。50多年的发展可以分为3个阶段:早期探索20年, 美国第1代探索性仪器,开创了气象卫星对地观测的先河;初步应用20年, 基本形成初步应用格局,欧洲、中国等开始发展自己的环境气象卫星光学成像遥感仪器;稳定应用和进步发展10多年。新一代极轨卫星可见光红外光学成像遥感仪器,其典型特征是光谱波段20个以上,谱段带宽窄,光谱范围全面覆盖0.4~15 μm,辐射测量精度高,空间分辨率为200~1000 m,其改进型仪器代表了未来极轨气象卫星主流业务发展趋势。静止气象卫星可见光红外光学成像遥感仪器未来主流业务发展方向的典型特点是光谱波段15个以上,谱段带宽较窄,光谱范围全面覆盖0.4 ~15 μm,辐射测量精度高,空间分辨率为500~2000 m,圆盘图成像速度可达到分钟级,区域扫描速度更快。  相似文献   
47.
自动气象观测数据的质量控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精细化气候变化分析及气候预测服务亟待发展,对高分辨率优质量的气候资料需求不断增长。本文利用缺测率、对比差值、空间一致性、粗差率、一致率5个指标对2009—2014年浙江省2 209个自动站温度数据进行评估分析,运用开放式可调整的评分标准,选取数据质量稳定可靠的站点,满足气候研究与业务的发展需求。共取得91个一级可用站,499个二级可用站,363个三级可用站,一级站主要分布于宁波和嘉兴地区,二级和三级站在各地都有较均匀的分布。在全省气候统计分析中,可以根据需求利用可用站。此外,有可用自动站参与的温度分布图完美呈现了地形对温度的影响,也使城市化发展突显出来,精细化的气候分析能更有效的为高山地区耕种制度及城市建设与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8.
选取2008—2012年贵州省3646站次的辐射雾天气过程,根据08时能见度大小将其划分为4级雾、3级雾、2级雾和1级雾四个等级,利用常规地面观测资料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并根据辐射雾多发生区选取出修文、三穗和凤冈3个分布在贵州省高速干道上的站点,利用相应地面气象观测台站的逐日逐时实测气象要素资料,分析其不同等级的气象要素特征。结果表明:各等级辐射雾在10月—次年1月发生较多;空间分布呈"东多西少"格局,4级雾主要分布中心为修文和岑巩,其余等级辐射雾主要分布中心为三穗、凤冈、平塘、正安、松桃和锦屏;修文站的4级雾偏多与其平均相对湿度明显偏高、风速小于3 m/s和风向主要为偏东风相关性较高;三穗站和凤冈站的平均相对湿度与当日08时和前一日20时的气温差相对利于雾的生成,但其风速较小,垂直混合较弱,故其主要为较低等级雾。  相似文献   
49.
中国大陆流域分区TRMM降水质量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中国境内2 257个气象站点1998-2013年逐日降水资料,结合流域分区,采用探测准确性、相关系数以及相对误差等指标,对热带降水测量(TRMM)降水精度和一致性进行系统评价。结果表明:① TRMM日降水准确性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② 气象站点年均降水日数显著大于TRMM年均降水日数;③ 西北片区以外气象站点降水量和TRMM降水量在月尺度和年尺度上均具有较好的相关关系;④ 各流域年均TRMM面降水量均高于气象站点面降水量,且TRMM面降水量相对误差雨季较小,枯季较大;⑤ 各流域TRMM面降水量与气象站点面降水量演变趋势基本一致,南方各流域年降水量均呈减少趋势,北方各流域年降水量均呈增加趋势,全国尺度上年降水量呈微弱的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50.
北方集中供热系统气象风险评估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莉  李帅 《冰川冻土》2018,40(6):1285-1290
供热管网爆裂、跑冒滴漏是北方集中供热城市面临的常见问题,供热管网出现大型故障往往是在室外寒冷的隆冬时节,如果间断或限额供热时间过长,将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和经济影响。同时在极端低温情况下,可能会造成热源供应不足,出现限额供热现象,不能保证室内舒适度,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本文提出了能源供应气象风险评估和热网维修寒冷风险评估方法,并进行了案例评估,以期为未来进行相关风险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