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4篇
  免费   136篇
  国内免费   210篇
测绘学   12篇
大气科学   442篇
地球物理   38篇
地质学   31篇
海洋学   35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3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3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在南非西部的对流层观测到臭氧的极大值.为研究臭氧极大值的气象环境,此文描述了南大西洋10月的气候流型,并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分析场及高分辨率谱模式预报场对1989年10月中的6天做个例分析。考察了水平和垂直运动,并给出了从臭氧极大值区域开始的三维后向轨迹。把臭氧的初始纬向对称分布作为被动示踪物,然后由全球模式预报的三维气流进行平流。被动示踪物模拟的结果表明,仅靠三维平流的作用就可能在观测的地区产生臭氧的极大值。在巴西上空,如果是由对流过程将生物量燃烧的生成物带到对流层高层,大约用5天时间可以向东传到臭氧特征层.在热带南大西洋显著的下沉区表明,平流层的影响也是产生臭氧极大值的一个因素。行星尺度和瞬变天气尺度的环流在臭氧传输过程中都起重要作用、总之,看来对流层臭氧的极大值是水平和垂直平流、来自生物量燃烧区的传输以及平流层的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2.
全球大气臭氧层的主要特征和变化趋势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根据全球臭氧地面站(Dobson站、Brewer站、M83和M124al)总量资料、臭氧探空廓线资料和雨云卫星(TOMS、SAGEⅠfoSAGEⅡ)臭氧总量和廓线资料,给出南、北半球特别是南极地区平流层臭氧主要特征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无论是中、低纬地区还是高纬地区(特别是南极地区的“臭氧洞”)臭氧总工从70年代开始呈下降趋势,特别是近十几年来有加剧下降之势,这是各国政府和科学家极为关注的环境和气候问题。此外,还对臭氧总量变化趋势的各种解释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153.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variability and correlation of surface ozone (Os) and carbon monoxide (CO) observed at Cape D'Aguilar in Hong Kong from 1 January 1994 to 31 December 1995. Statistical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average O3 and CO mixing ratios during the two years are 32±17ppbv and 305±191 ppbv, respectively. The O3/CO ratio ranges from 0.05 to 0.6 ppbv/ppbv with its frequency peaking at 0.15. The raw dataset is divided into six groups using backward trajectory and cluster analyses. For data assigned to the same trajectory type, three groups are further sorted out based on CO and NOX mixing ratios.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and slopes of O3/CO for the 18 groups are calculated using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Finally, five kinds of air masses with different chemical features are identified: continental background (CB), marine background (MB), regional polluted continental (RPC), perturbed marine (P*M), and local polluted (LP) air masses. Further studies indicate that O3 and CO in the conti  相似文献   
154.
利用TOMS大气臭氧总量格点资料分析了东北地区近6a(1996年8月-2002年7月)臭氧的分布特征、季节变化、变化趋势及其对气温变化的影响,并与1979—1992年的变化情况作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处于北半球大气臭氧高值中心的边缘,臭氧总量呈随纬度增加的分布形式,近6a区域年均值为361Du;冬春季总量较大、夏秋季较小,其中8月最小,3月最大;1979—1992年臭氧存在明显的下降趋势(冬季最为显著),下降趋势高纬大于低纬,近6a整个区域没有系统性下降趋势;1979—1992年对流层中下部显著变暖、对流层上层和平流层低层显著变冷,且变暖率与变冷率均随纬度增高而加大,而近6a气温变幅很小,这与臭氧变化趋势基本对应,表明臭氧的辐射加热是影响平流层低层、对流层高层温度场的重要因素,同时它对对流层低层气温的影响值得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155.
臭氧对作物影响的模型研究概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郑昌玲  王春乙 《气象科技》2004,32(3):143-148
近年来,在大量试验研究的基础上,有关臭氧(O3)对作物影响的研究重点为如何建立有效的模型,以评估和预测O3对作物产量和农业造成的损失。文中介绍了有关臭氧对作物影响模型的研究概况,将模型分为3类:统计模型、光化学模型和机理模型;在分析各类模型局限性的基础上,指出O3对作物影响的模型研究将向模块化、普遍化方向发展,形成综合、全面的模型,并讨论了我国相关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6.
XLS-Ⅱ型系留气艇探测系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简单描述了系留气艇运动的基本力学原理,较详细地介绍了国产XLS-Ⅱ型系留气艇探测系统的基本组成、结构和主要技术指标。系统的绞车重36kg,电机功率600W,拉线最大拉力为175kg。与系统配套的有气象要素、大气臭氧和大气气溶胶等探测单元。给出了主要气象和某些环境要素的探测精度和应用实例并简单讨论了系留气艇探测系统在实际应用的某些问题。  相似文献   
157.
国产臭氧探空仪观测数据质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国产臭氧探空仪从2001年4月到2004年9月在北京观测的臭氧垂直分布数据的质量进行分析。对国产臭氧探空仪系统基本测量数据(包括电化学反应池池温、臭氧最大分压及其所在的高度、对流层顶的温度和高度)进行初步分析, 结果发现国产臭氧探空仪的稳定性仍需进一步提高。与地面多谱森臭氧总量观测相比, 国产臭氧探空积分的总量普遍要高,2002年至2003年之间的差别范围基本上保持在±20%以内。与国际普遍使用的双池型电化学(ECC型)臭氧探空观测结果相比, 国产臭氧探空观测臭氧分压在15 km以下、25~30km两个高度范围, 均要高于ECC测值。分析结果建议国产臭氧探空仪应尽快参与由全球大气本底监测(GAW)技术主持的世界臭氧探空仪标定中心进行标定, 并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 向双池型电化学型臭氧探空仪这一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58.
管成功  田华 《气象科技》2006,34(5):587-591
利用1996年9月至2004年9月卫星观测臭氧总含量TOMS(第8版)资料,对全球60°S至60°N和北半球0°~60°N大气臭氧总量分布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大气臭氧总量的季节纬度变化特征;通过对位于我国40°N附近不同经度上北京、敦煌和丹东3个代表站大气臭氧总量的分布与演变状况的分析,给出了中国40°N附近大气臭氧总量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结果显示:北半球臭氧总量的季节变化和分布随着纬度变化有明显的特征;中国40°N附近的北京、敦煌及丹东大气臭氧总量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变化特征比较一致,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9.
全球平流层-对流层之间臭氧通量的时空演变研究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58~2001年的臭氧混合比和ECMWF(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_range Weather Forecast)资料,采用Wei诊断模型定量计算了穿越全球对流层顶的臭氧质量通量.结果表明:(1)臭氧通量场存在纬向型和经向型的空间波列结构,这些空间波列均未能跨越对流层顶断裂带到达热带对流层顶控制区,其中南北两极的极区、地中海-伊朗高原-青藏高原-日本南部-北太平洋和南半球对流层顶断裂带中沿纬圈完整的空间波列最为显著.海洋上空臭氧通量的性质较为均匀一致,大陆上空的空间结构多变.北半球向下与向上的局地平均最大臭氧通量分别是-4μg.m-2.s-1和2.5μg.m-2.s-1,南半球的对应值为-2.5μg.m-2.s-1和1.5μg.m-2.s-1.(2)纬向平均的臭氧净通量依赖于纬度变化,北半球与南半球具有显著的非对称特性,总效应是平流层臭氧向对流层输运注入.臭氧通量有着显著的季节变化,可随不同季节在地理分布上发生空间转移现象,而且其控制机制不仅受对流层顶的季节运动影响,也随大气环境的季节调整而发生改变.(3)南北半球臭氧净通量的变化趋势相反,南半球为双峰结构,表现为非对称振幅的季节波动结构.全球臭氧通量振幅的年际变化表现出明显的QBO(Quasi_Biennial Oscillation)特性,年代际演变的结构形态(向下的臭氧净通量)可划分为4个阶段:1960年代是平稳变化期,1970年代为增强期,1980年代是又一个相对平稳期,1990年代为剧烈变化期.向下的臭氧净通量主极大值出现在1977、1990年和1998年,极小值在1993年和1996年.  相似文献   
160.
光化学臭氧日变化特征与其前体物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应用大气光化学模式研究了日最大臭氧体积分数及其出现时刻与其前体物NMHC、NOx体积分数及NMHC/NOx比值的关系。结果表明,影响日最大臭氧体积分数(ψ03max)脊线位置(EKMA图,Empirical Kinetic Modeling Approach)的关键因子是NMHC成份组成比例;日臭氧体积分数达到最大值需要的时间(τ03max)与NMHC/NOx比值及NMHC成份组成比例有关,与NMHC、NOx体积分数关系不大。此外,利用该结果解释了近20a北京日最大臭氧体积分数出现时刻具有不断提前的变化趋势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