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32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34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18篇
海洋学   26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1.
2003年7月8日,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根据国家和省信息产业政策,批复了黑龙江省测绘局《关于建立黑龙江地理信息产业园区的请示》,国内首家以地理信息产业为经济主体的高新科技产业园区宣告在冰城试航。此条看起来普通的信息在笔看来,应当引起各级特别是省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决策们的高度关注,原因何在?笔认为此事有以下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32.
四维变分同化方法在暴雨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8,他引:7  
本文利用PSU/NCAR的MM5数值预报模式及其伴随模式,以我国1999年6月23日~6月24日的一次梅雨锋暴雨过程为个例,作了两组试验:控制试验和同化试验,并对两组试验的降水预报效果以及初始场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四维变分资料同化方法可以将各种不同类型、不同时次的观测资料同化到模式中,将这些资料中有用的中尺度信息引入到模式初始场,有效改善初始场,从而提高暴雨预报水平。  相似文献   
33.
为剖析长江口邻近海域春季硅藻藻华后期藻类沉降与底层水体缺氧现象之间的关系,作者于2011年春季,在长江口南部赤潮区采集了表层沉积物样品,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浮游植物色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硅藻藻华发生后,表层沉积物中叶绿素a(Chl a)、岩藻黄素(Fuco)和19’-丁酰氧基岩藻黄素(But-Fuco)含量有显著增加,高值区主要分布在调查海域东南侧50 m等深线外侧,与底层低氧水体分布区基本吻合。因此,硅藻藻华后沉降的藻类对于该海域夏季缺氧区的形成应具有一定作用,其具体过程和机制仍有待于研究。  相似文献   
34.
北黄海海域虾夷扇贝体内脂溶性藻毒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海洋中有毒藻类产生的藻毒素能够经由食物链在滤食性贝类体内累积,危及人类健康。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技术(HPLC-MS/MS)可以对多类脂溶性藻毒素进行同步分析,是贝类中脂溶性藻毒素检测的首选方法。本文应用液-质联用方法,对北黄海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中的脂溶性毒素进行了分析。虾夷扇贝样品于2011年采自北黄海海域,并解剖为闭壳肌、外套膜、内脏团和性腺四部分。在虾夷扇贝中共检测到大田软海绵酸(Okadaic acid,OA)、鳍藻毒素-1(Dinophysis toxin 1,DTX1)、扇贝毒素-2(Pectenotoxin 2,PTX2)和虾夷扇贝毒素(Yessotoxin,YTX)四种脂溶性毒素成分。在扇贝各组织中,内脏团毒素含量最高(OA:1.97—2.99μg/kg;DTX1:4.97—77.29μg/kg;PTX2:1.12—50.08μg/kg;YTX:825—6680μg/kg),其次是性腺和外套膜,闭壳肌中毒素含量最低。各组织之间的毒素组成情况没有明显差异,均以YTX含量最高,占脂溶性藻毒素总含量的90%以上。除YTX外,扇贝体内还存在一定量的OA、DTX1和PTX2毒素,虾夷扇贝中检出PTX2在我国系首次报道。北黄海海水样品中存在较高密度的渐尖鳍藻(Dinophysis acuminata)和倒卵形鳍藻(D.fortii),可能是虾夷扇贝体内OA,DTX1和PTX2的潜在来源。为防范虾夷扇贝中藻毒素造成危害,应进一步强化对北黄海海域贝类中藻毒素及海水中有毒藻类的监测。  相似文献   
35.
热带气旋的温带变性过程对中纬度下游环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凯  张雪婷  王云峰  陈华 《气象科学》2014,34(2):179-186
用WRF模式对变性台风(TC)马勒卡进行模拟,研究了在台风的变性过程(ET)的作用下中纬度下游环流特别是中纬度急流的发展,对台风的强度及其相对上游槽位置的敏感性。结果表明:TC与中纬度系统的相互作用会使得中纬度急流处的斜压不稳定性增大,急流增强。下游环流的发展对TC强度及TC与西风带上游槽的相对位置非常敏感。若TC增强,TC溢出流作用于中纬度急流,使之不稳定性增强,强度也增强,从而导致中纬度下游急流的强度、范围都增强,下游槽脊更显著。若台风减弱则反之。类似的,若TC靠近上游槽,其对中纬度急流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加强和提前,急流的不稳定性增加,强度增强,下游的急流和槽脊也得到增强。若TC远离上游槽,则反之。  相似文献   
36.
唐家寨铅锌矿床位于湘西龙山—洛塔铅锌矿区的中部。对闪锌矿开展了锶同位素测试分析,通过成矿年龄(372Ma)的校正,得到初始(~(87)Sr/~(86)Sr)i的范围为0.70904~0.71143,平均值为0.70998(n=10),大于矿床形成时的海水Sr同位素,远小于富含有机质的下寒武统石牌组页岩层的Sr同位素,推测成矿流体中的Sr,可能是由具有较低Sr同位素组成的成矿期的海水混染了具有高Sr同位素的下寒武统石牌组页岩层而致。9件闪锌矿和方铅矿样品的δ~(34)SV-CDT值介于14.78‰~17.21‰,平均值为15.84‰,比同期(早奥陶世)海相硫酸盐硫同位素组成的平均值(29.5‰)低13.66‰,符合该矿床成矿温度(100~200℃)条件下硫同位素的分馏效应(10‰~20‰),表明硫化物中还原硫可能主要来源于赋矿地层中海相硫酸盐的热化学还原作用(TSR)。  相似文献   
37.
近年来,在大岩体内部发现了一些金、钼矿床,其中丰富金矿具有代表性。丰富金矿位于东江口岩体内,形成与最晚期形成的次火山岩(如闪长岩等)小岩体有关。本文在总结丰富金矿床地质特征、控矿条件、找矿标志的基础上,对区内找矿远景进行了预测,认为本区金资源潜力在大型规模以上;并提出南秦岭大岩体内与小岩体有关的金多金属找矿是今后的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38.
王云峰 《地下水》2012,(3):158-160
山洪灾害来势凶猛、预见期短、破坏性大,如何获得较长的预见期,最大程度减小洪灾损失十分重要。雨量预警指标也可叫临界雨量(强)就是解决山洪灾害预报、增加洪灾预见期的基础指标。通过对乡宁县地质、地貌、历史洪灾、暴雨等资料的分析整理,采用水利部规定的计算方法,结合乡宁县现状实际,确定了全县21处小流域山洪灾害防治雨量预警指标,为今后山洪灾害防治群策群防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39.
着重介绍了河南地图网的研发历程和功能实践,以及网站建成后的社会成效和发展前景,从而诠释了互联网地图网站的探索实践和创建历程。  相似文献   
40.
Previous studies found intraspecific diversity in Scrippsiella trochoidea A. R. Loeblich III, a widely distributed calcareous cyst-producing dinoflagellate. In this study, three strains (ST-1, ST-D6 and ST-K) of S. trochoidea isolated from the East Asian waters were studied, together with other geographical strains, to resolve their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For the three East Asian isolates, two highly diverse regions of nuclear-encoded ribosomal DNA (rDNA), the 5.8S rDNA and its flanking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s 1 and 2, and the 5' portion of the large-subunit rDNA (encompassing the "D1" and "D2" domains) were sequenced. Homologous sequences from other geographical isolates were selected from the GenBank database and the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were inferred from the molecular data of these strains. Strains of S. trochoidea were found to cluster into three major clades (STR1, STR2 and STR3), as reported in previous studies. Two of the three strains ST-1 and ST-K, were grouped in clade STR2, the other strain, ST-D6, belonged to clade STR3. The intraspecific diversity of S. trochoidea in East Asian waters makes it necessary to carry out phylogenetic investigations in combination with data of biogeography, population dynamics, and life cycle on the ecophysiology of a reg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