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4篇
  免费   121篇
  国内免费   98篇
测绘学   65篇
大气科学   92篇
地球物理   65篇
地质学   259篇
海洋学   52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52篇
自然地理   14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7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9年   3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王萍  杜德斌 《地理研究》2022,41(8):2076-2091
冰冻圈变化的自然过程影响着国家领土博弈地缘关系的建构。基于人地关系思想,以变化-影响-适应为主线建立气候变化影响下冰冻圈国家领土博弈的研究框架,分析自然因素对冰冻圈地缘结构的塑造和对冰冻圈国家身份-利益的建构,以及极地海权、陆权和其他地区领土博弈所形成的双多边地缘关系。研究结果:① 冰冻圈领土博弈地缘结构初步形成。理念层面,自然要素成为气候政治的力量之一,冰冻圈领土博弈体现出传统地缘逻辑;空间层面,气候变化释放极地、高山等新运筹空间,北极、南极成为大国博弈焦点;物质层面,极地海权和陆权利益是大国博弈的主要目标。② 冰冻圈国家身份-利益影响其冰冻圈地缘政治行为,其身份认同的客观基础之一是在冰冻圈分布结构的相对位置。③ 冰冻圈国家领土博弈地缘关系有“趋利”“避害”两类。“利”指为赢得极地海权、陆权,气候变化下西方大国和地区大国开始争夺南北极200海里外大陆架权属,加强极地实质性“硬、软存在”战略布局,美国和丹麦强化格陵兰岛北极战略支点作用;“害”指冰冻圈灾害引起的跨境气候移民等国家利益受损问题。  相似文献   
42.
利用1981—2020年气象台站的实测降水数据,对CRA40、ERA5、JRA55和MERRA2这4种再分析月降水数据在内蒙古地区的降水分布特征,与实测降水的相关性和误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内蒙古地区4种再分析降水数据的空间分布与台站降水基本一致,误差分析表明CRA40与MERRA2的数据质量较高,ERA5次之,而JRA55数据质量相对较差。(2)CRA40和MERRA2在1983—1986年存在明显的降水低估,ERA5在2005年之后的内蒙古中东部出现明显的降水低估,JRA55在115°E以东存在明显降水高估,在115°E以西则以降水低估为主。(3)4种再分析月降水数据的年内最大均方根误差和绝对误差均集中在6—8月,与台站降水相关系数的年内最小值均出现在7月,内蒙古夏季汛期是再分析降水误差产生的主要时段。  相似文献   
43.
蛇绿岩中的辉绿岩岩墙是洋脊扩张的产物.其形成年龄代表了扩张事件的时间,也代表了蛇绿岩的形成时代?对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西段拉昂错蛇绿岩中的辉绿岩岩墙进行锆石SHRIMPU—Pb定年,得出加权平均年龄为120.2Ma±2.3Ma,代表辉绿岩的结晶年龄。结合已有的关于雅鲁藏布江蛇绿岩的形成年龄(西段休古嘎布122.3Ma±2.4Ma,中段大竹卡126.0Ma±1.5Ma、吉定123.0Ma+_1.8Ma,东段罗布莎162.9Ma±2.8Ma)的报道,表明拉昂错地区特提斯洋海底扩张的时代与体古嘎布地区一致.雅鲁藏布江西段与中段地区洋盆的形成时代一致,但晚于东段的发育时代。这意味着整个东提斯洋盆的发育时代存在东早西晚的特点。  相似文献   
44.
《更路簿》是一本海南渔民往来南海诸岛礁的航海手册,记录了海南岛渔民命名南海岛礁的地理名称136处,这些南海地名生动地反映了南海岛礁的自然地理及文化特征。该文论述了《更路簿》与《针路簿》的起源与差别,探讨了《更路簿》中的岛礁分类与命名方式,将《更路簿》中的南沙岛礁的名称及其释义集成在一起,并对照谷歌地球进行定位与校核。依据名从主人的地名学规则,海南渔民是最早探索、发现、命名南海岛礁并对其不间断地开发的经营者,因此为南海诸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提供有力佐证。该文从南海的季风洋流对航海的影响分析,探讨了帆船时代居住在季风海流两侧国家的人民探索发现南海诸岛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45.
使用采暖度日分析法和采暖期室内温度采样分析等方法,了解掌握呼伦贝尔市采暖现状,分析采暖过程中的不科学、不合理之处,以及气象服务在采暖方案优化中的潜力。分析表明:2014—2015年海拉尔地区采暖度日偏高11.7%,存在节能减排的巨大空间。呼伦贝尔市理论采暖开始和结束日期一般会偏离平均采暖日5d左右,在采暖初期与末期有38.6%的采暖日所需的理论采暖度日只占全部采暖期度日的25.9%,若能根据天气预报制定采暖开始、结束日期,则可有效避免能源浪费。现阶段供暖企业针对冷空气过程的采暖调整方案会出现室内气温骤降、骤升的问题,存在结合冷空气过程预报和寒潮预警优化采暖方案的空间。  相似文献   
46.
采用2007—2018年的PCT专利合作数据,基于“一带一路”视角,分段刻画城市技术合作网络的拓扑结构、空间格局及其时空演化,利用负二项回归方法分析其演化的邻近性机理,结果表明:① 拓扑结构方面,网络整体规模经历了从“规模扩大”到“联系增强”的演化过程,中国城市逐渐占据网络的核心层级。② 空间格局方面,“一带一路”城市之间的合作多为国家内部合作,来自同一国家的城市在选择外部合作伙伴时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新加坡是“一带一路”内部网络和对外网络的枢纽节点。③ 影响机制方面,合作城市的质量对合作具有显著正向作用,地理邻近性和经济邻近性具有显著负向作用,社会邻近性、认知邻近性和语言邻近性具有显著正向作用,而地理邻近性与经济邻近性、地理邻近性与语言邻近性具有相互补充作用。  相似文献   
47.
全球暖化背景下,发源于“亚洲水塔”的国际河流水文特征的改变加剧了区域内地缘关系的紧张性,致使周边国家间地缘关系备受关注。利用新闻大数据GDELT中的合作与冲突事件表征国家间的合作与冲突关系,对1992—2018年“亚洲水塔”周边国家间地缘关系网络演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期内,“亚洲水塔”周边国家间的地缘关系愈加紧密,区域地缘关系网络趋于稳态。②国家间合作网络逐渐呈以中国为中心的放射形结构,巴基斯坦是区域冲突网络的核心,区域内合作与冲突水平极化现象凸显。③周边国家间地缘关系互动的对等反应特征明显,地缘关系模式的演化表现出一定的时空惯性。④国际贸易格局的改变、地缘政治环境的变化、水资源战略价值重构以及地缘文化因素的潜在作用共同推动了“亚洲水塔”周边国家地缘关系网络的演化。  相似文献   
48.
杨文龙  史文天  杜德斌 《地理科学》2021,41(11):1875-1883
运用1996—2016年全球各国商品贸易规模的面板数据,借助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揭示全球地缘经济合作的空间模式,构建空间误差混合回归模型进一步解释全球地缘经济合作的空间机理,得出如下结论:① 全球地缘经济合作存在空间正相关,呈现出“核心-边缘”的空间模式,表现为板块化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② 全球地缘经济合作的空间依赖性受到生产要素流动与国际分工的传导与驱动,国家规模是地缘经济合作的基础因素,生产要素禀赋是地缘经济合作的内生动力,创新是地缘经济合作的引擎,政治脆弱性是地缘经济合作的壁垒,地缘经济合作的空间依赖性在创新要素跨国流动影响下趋于弱化;③ 中国需在空间上遵循“邻近国家-欧亚区域-全球范围”的三环递进原则,有层次地布局地缘经济资源,在内容上发挥规模优势和要素禀赋优势,强化科技创新国际竞争力,有差异地制定地缘经济政策,在策略上激发地缘经济对地缘政治的渗透效应,最大化地缘经济杠杆作用。  相似文献   
49.
地理学科理解是从地理学本质出发落实核心素养的关键性认知。它主要包括地理学科知识、地理学科方法、地理学科思想、地理学科观念与地理学科性质五个方面,它对完善地理课程体系、提升地理思维能力、科学探究地理过程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对于地理学科的本质,必须从表层结构、深层结构、内隐结构三个维度对地理认知结构进行溯源理解;从地理学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三个方向对地理认知哲学进行科学理解;从要素、区域、时空的分析与综合三个角度对地理认知视角进行全面理解。  相似文献   
50.
走向伟大复兴的中国地缘战略:国家周边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批判地缘政治学的兴起,围绕古典地缘战略理论的争论一度成为学术研究的焦点,而“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更是激起有关“一带一路”是否是中国当前全球地缘战略的讨论。2019年新冠疫情叠加中美大脱钩使得中国适时调整和制定符合当前整体地缘环境态势的地缘战略迫在眉睫,这关系到“两个一百年”目标和民族复兴能否实现。本文借鉴哲学中的主体间性概念重新解读了古典的地缘战略理论。在归纳总结古典地缘战略理论所具有的固有特征后,反驳了“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地缘战略的观点。借用古典地缘战略隐含的构建方式,在分析全球地缘环境、中美地缘关系和中国地缘环境后,提出了到21世纪中叶前中国的地缘战略——国家周边论。但是,我们应该承认,无论对中国还是对美国而言,继续围绕中国周边地区的对抗甚至全球尺度的冲突对于双方甚至全球都是不利的。中美必须走出过去历史长河中形成的强国必霸的主体间性的共识,在对话、交流的基础上,实现中美互动实践的良性循环,以此结束当今世界的种种冲突,走向和平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