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7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80篇
测绘学   166篇
大气科学   121篇
地球物理   65篇
地质学   124篇
海洋学   15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21篇
自然地理   12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The Holocene Period for the province of West New Britain, Papua New Guinea, is characterised by periodic catastrophic volcanism. The region is mantled in dense wet tropical rainforest, and has been occupied by people since the Pleistocene. Analyses of peat from two nearby sites within a lowland rainforest environment provide us with a macro-level landscape account of the periodic destruction and recovery of the coastal forests during seven periods of volcanic activity in the latter part (2900 yr ago to present) of the Holocene. Radiocarbon dating shows the very close correlation of the peat and tephra layers at both sites, yet the pollen analysis reveals different vegetation communities. These initial results allow us to begin identifying the processes of recovery, and to recognise different ecological pressures placed on vegetation at these neighbouring sites. Evidence of hydrological changes are observed beginning with a marine incursion recorded at Garu Site 3 1360 14C yr B.P. The distinct differences in the vegetation re-establishment and community regeneration rates suggest the greater level of disturbance at Garu Site 1 could be related to the depth of the ashfall, although the proximity of a known human settlement may also be a contributing factor. Of note, palynologically, we found that the fern spore flora is particularly rich and believe it will be useful for ecological interpretation.  相似文献   
72.
植被变化对中国区域气候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39,自引:5,他引:3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高分辨率区域气候模式(RegCM-NCC)模拟了中国区域植被发生改变后引起的局地或区域气候变化。结果表明:大范围区域植被变化对区域降水、温度的影响非常显著,内蒙古地区土地荒漠化可导致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降水减少,尤其加剧了华北、西北地区的干旱,西北地区绿化有利于黄河流域降水增加,而长江流域和江南地区降水却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因此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这里的洪涝灾害;气温的变化比降水更显著,植被退化使当地气温明显升高,使中、低层大气变得干燥,近地层风速加大,而植树造林却使当地及周围地区冬偏暖、夏偏凉,大气变得湿润,近地层风速减小,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沙尘暴的发生。另外,植被变化对东亚冬、夏季风强度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从而影响到中国东部地区降水的分布和冬季低温、冷害事件发生的强度。  相似文献   
73.
生态干扰度:一种评价植被天然性程度的方法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地球上现存的植物或森林群落都是植被与其环境长期适应及人类长期干扰影响的结果 ,因此 ,现实的植被反映着历史上人类对它们不同程度的影响。‘生态干扰’的概念常常被用来描述历史上人类对植被或森林影响的大小 ,即‘生态干扰度’;或用来表示现实植被离开它的‘天然植被’的距离 ,即现实植被的‘天然性程度’。如此的‘天然植被’可以是 :( 1 )历史上从未受过人类任何干扰的‘原始植被’;( 2 )基于当前立地的‘潜在的自然植被’。然而 ,成百上千年以来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干扰 ,致使真正的‘原始植被’现在几乎无处可寻。因此 ,‘潜在的自然植被’被用来作为生态干扰度估计或植被天然性程度评价的参照系。作为一种很实用的生态分析手段 ,生态干扰度的方法已被广泛地应用在农、林、水、景观、城市及自然保护等诸多领域的生态评价上。为此 ,本文论述了生态干扰度的概念、原理、方法和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74.
近十年来我国气候变暖影响研究的若干进展   总被引:51,自引:12,他引:5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我国政府和科技界十分关注气候王馥棠变暖对我国经济发展可能影响的评估, 开展了许多重大项目和课题的研究。该文仅就气候变暖对我国自然植被、农业、森林、水资源、能源利用和区域海平面上升等领域影响评估研究的若干有意义的初步结果简要归纳和评述如下:取自不同GCM模型的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的影响评估模拟表明,我国的特征性自然植被类型将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同当前气候(1951~1980年)下的模拟分布相比,到2050年我国几乎所有地方的农业种植制度均将发生较大变化;气候变暖将导致复种指数增加和种植方式多样化,但降水与蒸散之间可能出现的负平衡和土壤水分胁迫的增加以及生育期的可能缩短,最终将导致我国主要作物的产量下降。气候变暖对我国水资源最明显的影响将会发生在黄淮海流域,这个区域的水资源供需短缺将大大提高。同时,气候变暖将改变我国室内取暖和降温的能源需求关系:北方冬季取暖的能源消耗将减少, 而南方夏季降温的能源消耗将会增加。海平面的上升将使我国三个主要沿海低洼脆弱区,即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黄河三角洲,面临部分遭受海水淹没的威胁。  相似文献   
75.
非均匀陆面条件下区域蒸散量计算的遥感模型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非均匀陆面条件下的区域蒸散计算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文中首先在利用遥感资料求取地表特征参数 (如植被覆盖度、地表反照率等 )的基础上 ,建立了裸露地表条件下的裸土蒸发和全植被覆盖条件下植被蒸腾计算模型 ,然后结合植被覆盖度 (植被的垂直投影面积与单位面积之比 )给出非均匀陆面条件下的区域蒸散计算方法。实测资料验算表明该模型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文章最后利用该模型对中国北方地区的蒸散量进行了计算 ,并对该研究区蒸散的特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6.
利用NOAA极轨气象卫星的AVHRR资料,研究了海南岛干、湿两季在无云情况下的下垫面短波反射率、植被指数、下垫面温度和射出长波辐射的分布及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利用气象卫星资料可以较详细地了解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下垫面状况。  相似文献   
77.
小良试验站三种植被类型地表径流效应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周国逸  余作岳 《热带地理》1995,15(4):306-312
本文分析研究了3种植被类型下的地表径流在汇流、洪峰及径流过程上的特征,差异是巨大的。在径流过程上桉树林和裸地的变地剧烈,几乎没有什么调蓄作用,洪峰流量占一次性降水径流量的绝大部分,涨水和退水流量都较小。本文应用灰色系统GM(2,1)模型,成功地预测了以年和以月为时间尺度的地表径流序列,其预测模型可以用来对这些时间尺度的地表径流进行预报。  相似文献   
78.
 Arid karst landscapes that have been degraded by human activities provide a challenge for rehabilitation and an opportunity to test ideas about the stability and resilience of limestone ecosystems. The Nullarbor Plain is the largest arid karst area in Australia (220 000 km2) and is divided into extensive closed karstic depressions separated by low rocky ridges, while the dominant vegetation is chenopod shrubland. Since European settlement there has been considerable change in the vegetation, with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shrub and grass cover over large areas of the plain. These changes are related to a state and transition model of vegetation dynamics which incorporates climatic variability, fire history and grazing pressure from sheep, kangaroos and rabbits. A partial sediment budget using 137Cs inventories reveals local and regional patterns of soil redistribution within this arid karst landscape. Rehabilitation of eroded soil in pastoral lands has been accomplished at several sites but is labour intensive and vulnerable to climatic fluctuations. Given the low stock numbers, limited number of people involved, and poor economic returns, it would be sensible to make pastoral activities on the Nullarbor secondary to conservation priorities. This would necessitate a change in land ethic to stewardship, with emphasis on rehabilitation and control of feral animals. Management of increased numbers of visitors to the caves and karst also requires that resource inventories and management plans for each area be drawn up and used. Received: 1 June 1995 · Accepted: 4 December 1995  相似文献   
79.
利用高光谱对生物变量进行估计   总被引:48,自引:2,他引:48  
该文分析了非光合背景物质—土壤光谱信号的特点 ,认为利用对光谱信号进行一阶导数的运算就能对混合光谱中的土壤光谱信号进行压缩 ,由此而得到的生物指数如LAI、SApar等的估计值更能客观地反映实际 ,这对于利用成象光谱进行环境应用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0.
半干旱区植被覆盖度对边界层气候热力影响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陆-气相互作用的中小尺度系统研究中,水平非均匀下垫面的强迫作用是主要的物理过程。本文利用能量闭合二维陆面过程与大气边界层耦合模式,研究了我国西北半干旱地区(38°N,105°E)夏季下垫面物理特征的变化对区域边界层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湿度、植被覆盖度对局地环流和区域边界层气候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模拟结果揭示了在半干旱地区大面积植树造林、提高植被覆盖度,可涵养土壤水分,改善局地生态环境,是人工持续改造干旱、半干旱荒漠地区局地气候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