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43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14篇
地球物理   14篇
地质学   108篇
海洋学   19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2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4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生物炭作为海绵城市雨水滞留池填料的效果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炭吸附性强、抗氧化,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通过模拟渗水实验,对土壤、生物炭和土壤生物炭混合物等对雨水吸持和净化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以生物炭作为滞留池填料,具有较好的储水能力,储水量达0.45 mL/mL;能够缓冲酸性地表径流雨水的pH值,模拟雨水pH值从6.34提升至7.82;对雨水中总氮、总磷和铵氮的截留率分别为34.4%、48.0%和35.0%。因此,生物炭可作为海绵城市建设中雨水滞留池的新型填料。  相似文献   
82.
柚皮生物炭对土壤中磷吸附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农业废弃物柚子皮为原料,在300和600°C下制备得到2种柚皮生物炭(BC300和BC600)。运用元素分析仪、扫描电镜和比表面积仪对生物炭的理化性质进行表征,同时从吸附动力学以及吸附热力学角度探讨生物炭对土壤磷的吸附能力。结果表明,随制备温度升高,柚皮生物炭芳香性增强,极性减弱。土壤对磷的吸附量随生物炭施加量增加而降低,且添加BC300的土壤对磷的吸附量高于添加BC600的土壤。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和Freundlich等温方程可较好描述添加生物炭土壤对磷的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等温行为。热力学计算结果表明,添加生物炭土壤对磷的吸附是吸热和熵增加的自发过程。柚皮生物炭可减少土壤对磷的固定,提高土壤磷的有效性,对于改良土壤具有一定的潜力。  相似文献   
83.
马云川 《地球》2012,(6):64-65
通过将秸秆颗粒化并采用全新的燃烧技术,合肥工业大学等单位的技术人员成功克服了秸秆利用产业化的两大技术瓶颈,成功地将秸秆转化为可再生的清洁能源,不仅仅解决了环境污染的问题,而且,对于缓解农村地区的能源危机,促进生物质发电产业的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5月21日,合肥工业大学教授邢献军等人与安徽丰原生物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研发的"生物质  相似文献   
84.
宁夏固原炭山窑山组形成时代的裂变径迹热史约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查明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窑山组的形成时代,是正确进行地层对比、恢复盆地原貌及其演化的关键。根据"随着沉积作用的进行,窑山组埋藏深度增加,其经历的温度相应增加"的原理,运用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史模拟方法,重建了宁夏固原炭山窑山组样品经历的温度史。热史模拟结果表明,样品初始埋藏增温的时间是距今196 Ma,样品埋藏增温的时间区间距今196~168 Ma。从而可知,炭山窑山组样品形成于距今196 Ma,窑山组形成于早-中侏罗世延安期(距今196~168 Ma)。   相似文献   
85.
经过10余年的资源勘查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已基本查明滇东北(昭通市)早石炭世无烟煤的分布、煤质特征及主要利用方向。与国内外其他地区、其他时代的无烟煤比较,本区无烟煤内在矿物质含量极低、有机组分中主要成分为无结构镜质体,有机质中C、H元素高达97%,H/C原子比为0.5。结合X衍射分析(XRD)和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研究结果,该区无烟煤有机质的化学组成与分子构型与沥青中间相炭微球(MCMB)类似。一系列实验表明,经选别制备的超低灰无烟煤是多种中、高端新型炭材料和炭素的优质原料。有序而保护性地开发利用该区资源,对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6.
生物质是一种丰富易得的清洁能源,具有大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潜力。与以玉米及其他谷物为原料的生物质能源生产技术相比,由于纤维生物能源生产消耗的化石能源较少(化石能源与碳的比值低)而备受关注。然而,生物燃料生产系统并非简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能量供应、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土地和生态系统的保护、温室气体减排的可能性以及社会培训等。本文简要综述生物质能源开发的经济与环境影响。根据区域气候和生态条件,不同地区具有各自的生物质种类或能源作物的优化组合。在不久的将来,生物质能源开发的生物技术所面临的挑战包括:生物质形成与细胞壁分解过程的认识与操控,生物质预处理技术,糖产量高的植物变种的选育,用于纤维素降解的酶和微生物的大规模筛选与选育等。除强调生物质能源开发的环境安全和公共健康的重要性之外,生物质能开发还需要解决生命周期评价(LCA)、可持续性的标准和指标的建立等问题。  相似文献   
87.
Biomass carbon sequestration by planted forests in China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The planted forest area and carbon sequestration hav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China, because of large-scale reforestation and afforestation in the past decades. In this study, we developed an age-based volume-to-biomass method to estimate the carbon storage by planted forests in China in the period of 1973–2003 based on the data from 1209 field plots and national forest inventori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otal carbon storage of planted forests was 0.7743 Pg C in 1999–2003, increased by 3.08 times since the early 1970s. The carbon density of planted forests varied from 10.6594 Mg/ha to 23.9760 Mg/ha and increased by 13.3166 Mg/ha from 1973–1976 to 1999–2003. Since the early 1970s, the planted forests in China have been always a carbon sink, and the annual rate of carbon sequestration was 0.0217 Pg C/yr. The carbon storage and densities of planted forests varied greatly in space and time. The carbon storage of Middle South China was in the lead in all regions, which accounted for 23%–36% of national carbon storage. While higher C densities (from 17.79 Mg/ha to 26.05 Mg/ha) were usually found in Northeast China. The planted forests in China potentially have a high carbon sequestration since a large part of them are becoming mature and afforestation continues to grow.  相似文献   
88.
湖北屈家岭遗址孢粉、炭屑记录与古文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湖北屈家岭遗址附近的河湖相沉积剖面及文化层的孢粉和炭屑分析表明,距今5400—4200年间,遗址周边地区分布有常绿阔叶和落叶阔叶林,大量的禾本科(Gramineae)和松属(Pinus)花粉及炭屑表明这一时期有强烈的人类活动,暖湿的气候条件为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距今4200—2200年间,莎草科(Cyperaceae)花粉和水蕨(Ceratopteris)孢子的减少反映生境干旱化,遗址周边发育由蒿属(Artemisia)、藜科(Chenopodiaceae)、唐松草(Thalictrum)和蕨类植物组成的坡草丛;这种生境干旱化是由气候变干和强烈人类活动所致。伴随着生境日趋干旱化,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走向衰亡。距今2200年前,莎草科花粉和水蕨孢子含量增加表明这一时期遗址周围生境比较湿润,与此同时,大量的禾本科花粉及高浓度的炭屑指示着又一人类活动高潮期的到来。  相似文献   
89.
以云南阳宗海1020 cm长的湖泊沉积物岩芯为研究对象,由7个木屑和树叶残体样的AMS14C测年建立岩芯年代框架,以18~19 cm间隔获取52个样品作花粉/炭屑分析,重建了阳宗海流域过去13000年的植被、气候以及森林火灾历史。研究结果表明,过去13000年植被演替、气候变化和森林火灾可分为5个阶段:1)13200~11000 cal.a B.P.,植被以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为主,气候温凉湿润,森林火灾多发,后期(12300~11000 cal.a B.P.)随着温度和湿度的降低,森林火灾发生愈加频繁;2)11000~8000 cal.a B.P.,松林扩张,阔叶林缩小,气候较上阶段温暖偏干,森林火灾发生次数明显降低;3)8000~5000 cal.a B.P.,松林和常绿阔叶林占优势,且出现暖热性的枫香林,流域内气温升至13000 cal.a B.P.以来的最高值,湿度进一步降低,但森林火灾发生频率低;4)5000~800 cal.a B.P.,松林扩张至最盛,常绿阔叶林收缩,落叶阔叶林成分增加,气温和湿度均明显下降,森林火灾发生频率有所增加;5)800 cal.a B.P.至今,松林和常绿阔叶林收缩,落叶阔叶成分增加,草本植物中禾本科迅速上升,可能与人类活动有关,森林火灾发生频率低。阳宗海花粉/炭屑记录重建的植被、气候和森林火灾史表明,在滇中地区,落叶阔叶成分易引起森林火灾,冷气候导致多发的森林火灾,冷干气候是宜森林火灾发生的气候条件。  相似文献   
90.
为了探究生物质炭作为生长基质对水生植物种子萌发和生长的影响,选用典型沉水植物苦草(Vallisneria spiralis)作为受试植物,测定不同氮、磷营养盐浓度和不同粒径的生物质炭作用下对苦草种子萌发率、幼苗形态与生物量,同时分析水体中硝态氮、亚硝态氮、氨氮和正磷酸盐磷浓度变化过程.结果表明:生物质炭存在使水体中亚硝态氮浓度低于检测限,使水体正磷酸盐磷浓度上升至1.28~2.43 mg/L,为最高添加磷浓度的3.2~6.1倍,从而改变了苦草生长环境.小粒径生物质炭(0.25~0.5 mm)组中水体最终氨氮浓度(0.05 mg/L)远远低于大粒径生物质炭(1~2 mm)组中水体最终氨氮浓度(0.39~0.85 mg/L),即生物质炭粒径大小会影响水体最终营养盐浓度和氮素赋存形态.与大粒径生物质炭组和石英砂对照相比,小粒径组苦草种子萌发率明显升高,可达80%以上,并促进苦草幼苗生长.因此,小粒径生物质炭能提高苦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在大型水生植物恢复工程中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