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7篇
  免费   115篇
  国内免费   15篇
测绘学   36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53篇
海洋学   366篇
综合类   29篇
自然地理   16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建立1988年、2000年和2015年3个时期马六甲海峡两侧的岸线数据,并从岸线结构、岸线变化速率、海陆格局和岸线开发利用强度等方面分析1988—2000年、2000—2015年和1988—2015年不同时段区域陆体以及槟城港等12个主要港口区域的岸线时空变化特征。结果如下:岸线结构变化显著,人工岸线长度和比例急剧增加,港口区域逐渐从单一类型主导向多元结构转变;除个别港口外,两侧岸线均呈向海扩张状态,南北两岸的岸线平均变化速率分别为0.91m/a和1.20m/a;因海峡南岸沼泽广布、地势低平及海平面上升等原因,其岸线稳定性差于海峡北岸;岸线开发利用强度持续增强,并表现出明显的海峡北岸强于南岸的空间差异,以及北岸第一阶段增长快于第二阶段,南岸第一阶段增长慢于第二阶段的时间差异。马六甲海峡的交通运输功能是两岸岸线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本研究对认识马六甲海峡两岸及港口区域岸线的时空变化和发展特征有重要意义,对海峡及港口岸线的综合管理具有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2.
八哥 《海洋世界》2014,(4):24-27
<正>"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上海国际客运中心项目的建设正应了这句话。从2006年第一艘以上海为母港的国际邮轮定期航班——"爱兰歌娜"号到港,到如今北外滩"惊为天人"的园区设计,上海港国际客运中心吸引了全球的瞩目。俗称"一滴水"的客运综合大楼外形时尚,充满了现代气息,彰显出上海这座开放型城市充沛的活力。在诸多客观因素影响下,曲折动荡的中国近现代史中很难找到邮轮旅游的踪迹。当"伊丽莎白二世"号穿梭在五洲四海之时,多数中国人还对邮轮旅游一无所知。比之欧美蓬勃的邮轮产业,  相似文献   
83.
康译之  何丹  高鹏  孙志晶 《地理研究》2021,40(1):138-151
本文尝试将海港和内河港的腹地范围演化纳入统一的研究框架。运用场强模型划分2001年、2008年和2016年长三角主要海港和内河港口的直接腹地范围,分析其演化特征,总结演化最显著的两大龙头港口——上海港和宁波港的腹地演化影响机制。结果表明:① 港口场强分布特征是以三大海港为龙头形成三大高场强集聚区。② 港口直接腹地演化最明显的特征是宁波港扩张的腹地范围基本来自上海港收缩的腹地范围。③ 上海港的直接腹地范围不断被宁波港袭夺是因为上海港通过市场主导和行政协调的机制,扩展了沿着长江布局的内河港口群水水中转的间接腹地,而非直接陆地腹地;相反,宁波港主要依靠行政机制和逐渐强化的市场力量,使直接陆地腹地范围逐渐延展到浙江全省。  相似文献   
84.
香港港口的发展与粤港港口衔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群亮 《热带地理》1997,17(2):139-148
本文在宏观上论述了香港港口具有典型的山地溺谷湾形态特征和潮流强、波浪弱、泥沙淤积少的动力特性,指出过量的围海造地威胁天然良港的永续利用。文中从港口的历史发展阐明香港港口的发展模式和方向。根据货运量持续增长尤其是集装箱运输快速增长的发展现状、面临的隐优和挑战、未来运输量增长的预测,讨论了香港港口可持续发展的新港址,提出屯门龙珠岛-青山电厂煤码头,赤Lie角新机场以东的大屿山岛北岸两处深水岸段作为新发  相似文献   
85.
中国港口时空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港口是水路运输的枢纽和重要节点,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以我国规模以上港口为研究对象,运用指数分析与齐夫定律对近年来我国港口规模的区域差异、等级规模变化进行分析,通过灰色关联度模型确定影响港口规模的主要因素,结果发现:我国港口吞吐量增长迅速,以外贸运输为主;港口规模的区域差异与规模等级差异逐步缩小,各港口吞吐量呈现位序-规模分布,分形结构由单分形转为双分形,齐夫参数呈下降趋势;不同省级行政单元经济水平对港口规模影响存在差异,分为区域拉动型、外向经济型、腹地中转型和补充导向型。  相似文献   
86.
基于烟羽模型的江苏港口腹地范围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烟羽模型对江苏各个港口的腹地在省内进行划分,在Arc GIS的可视化结果中,各个港口都有其明确的腹地范围,并且各港口所在的地级市是其腹地的范围之一。其中,淮安港的腹地范围分布最广,包括苏北地区12个县级市和市区;连云港港的腹地范围主要在连云港地区;苏州组合港的港区中张家港港、常熟港和太仓港三港也分别有其特定的腹地范围。结果显示:靠近江苏省地域边界的各个港口或港区的腹地范围主要以其所处地区为中心,向周边地区呈南北向延伸;位于江苏省内陆地区的港口或港区的腹地范围则以其所在县级市或市区为中心,向周边地区大致呈团状拓展。  相似文献   
87.
上海港是我国重要的枢纽港,提升上海港国际竞争力对上海市乃至全国意义重大。文章选取港口基础设施、港口运营能力、港口腹地条件和港口发展潜力4个方面共16个定量指标,建立衡量港口国际竞争力的评价体系,引入动态因子分析法对2010—2014年间亚洲8个主要港口的国际竞争力水平进行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在亚洲范围内,上海港国际竞争力较强,腹地条件和运营能力优势明显;与新加坡港竞争激烈,在自由度和发展潜力上存在劣势,受到香港、迪拜和巴生等港口的威胁。最后,对上海港增强国际竞争力提出加快深水港和集装箱港建设、加强港口和地区合作以及促进上海自贸区发展等建议。  相似文献   
88.
对中国地理学会联合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公布的24种人文地理学领域中的高质量中文期刊进行筛选,重点分析了1982―2022年的552篇港口地理研究相关论文,以揭示中国港口地理研究的发展脉络以及研究特征。结果发现:1)中国港口地理研究大致经历了初创阶段、探索阶段、快速发展阶段、视角转变阶段。2)腹地划分的研究侧重在经济腹地和港口腹地一体化发展。物理和物流腹地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3)港口的集中与分散度测量是港口体系研究的重点。多式联运的发展促使港口体系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学者倾向于从宏观的角度解释影响港口竞争的因素。4)港口网络的研究主要涉及拓扑空间布局、网络结构变化以及网络安全评估等内容。5)港城关系研究中,空间关系的考察集中在港城界面的发展,尤其是滨水区发展与规划。港城之间的经济关系相对复杂,学者尚未达成共识。6)中国港口地理研究具有服务国民经济应用的显著特征,港口布局和选址等内容是研究的重点。目前,中国对近些年西方强调的社会、制度、文化、供应链等内容关注较少。未来应重视极端天气与地缘政治的影响,深化港口内部码头以及企业的相关研究,推动AIS大数据的应用,加强相关理论的构造。  相似文献   
89.
长江沿岸港口体系的形成过程与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江沿岸港口体系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支撑。本文首先对自古以来长江沿岸港口体系的形成发展过程进行了科学实证,发现港口体系经历了“港口的起源与产生—港口体系萌芽—港口体系雏形—港口体系形成—港口体系升级”5个阶段。依据实证分析,对长江沿岸港口体系的形成机制进行了归纳演绎,认为相关港口对水水中转和陆水中转腹地的长期相互竞争是导致港口体系形成的主要机制,其中对水水中转腹地的竞争尤为关键,而港口对中转腹地的竞争随时间推移不断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推进。最后从政策层面,对长江沿岸港口体系和长江经济带综合运输体系建设的若干问题进行了讨伦。  相似文献   
90.
世界上邮轮萌芽于19世纪初,而真正携带游客的邮轮旅游则主要开始于19世纪中叶。邮轮旅游从最初主要为社会精英和富人阶层参与的简单社会活动,发展至今日已成为一种大众化的市场现象。国外有关邮轮旅游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迄今已积累有非常丰富的研究成果,有关理论和研究方法日臻成熟。相比之下,我国的邮轮旅游业则刚刚起步,有关研究远为滞后,亟需了解国外邮轮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以及借鉴国外学者的有关研究成果。在广泛综合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国外邮轮旅游研究在理论、观点、方法、实践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并对目前研究存在的一些不足和未来研究应注意的问题进行展望,希望研究结论可以为促进中国邮轮旅游的健康发展,引导中国学者开展有关研究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