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7篇
  免费   179篇
  国内免费   349篇
测绘学   30篇
大气科学   688篇
地球物理   41篇
地质学   232篇
海洋学   150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26篇
自然地理   4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63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55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36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1年   1篇
  1958年   1篇
  194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增暖背景下武汉地区雾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利用1951~2002年的地面气象资料,计算分析了武汉地区年、月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的气候倾向率,揭示了武汉地区气候变暖的主要特征;对武汉地区雾日和雾的生成、消散以及相关气象要素进行了统计分析,阐述了武汉市雾日的年际和月际变化规律,雾的生、消变化规律。强度变化规律;通过武汉年平均气温与雾日的小波变换分析,认为雾日变化与气温变化具有相反的年代际气候特征,增暖背景下武汉地区雾是减少的。  相似文献   
952.
为明确天津蓟州中—新元古界沉积环境和古气候,笔者以天津蓟州雾迷山组与洪水庄组为例,在燕辽坳拉谷地质与沉积背景的基础上,结合野外露头,开展对其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①雾迷山组和洪水庄组沉积相为碳酸盐岩台地相。其中雾迷山组主要为潮坪亚相,并发育潮上带-潮间带-潮下带的沉积韵律,洪水庄组主要为潟湖亚相。②雾迷山组发育碳酸盐岩,样品的化学成分以CaO和MgO为主,两者含量相近,较多的SiO2含量显示该时期碳酸盐岩沉积时混入较多的陆源碎屑;洪水庄组发育泥岩、页岩,样品的化学成分以SiO2为主。③镁铝比值(8~21 670)显示雾迷山组与洪水庄组沉积环境为泻湖碳酸盐岩沉积环境,洪水庄组中较低的m值(8~12)表明该时期有淡水注入。④Mn含量以及Na/Al显示雾迷山组沉积时期气候干旱,并且具有偏干旱与偏短暂湿润气候频繁转换的沉积特点,洪水庄组沉积时期气候温暖潮湿。  相似文献   
953.
通过对野外露头和钻井资料的岩性特征、沉积构造、沉积组合及相序等的详细分析,川西地区中泥盆统观雾山组可识别出6类沉积相,由西往东依次为盆地—斜坡相、台地边缘相、开阔—局限台地相及潮坪相。川西北地区沉积相分布明显受泥盆纪同沉积断层控制,具有由西往东迁移的特征,同时台地边缘具有由礁向滩演化的特征;受古岛遮挡影响,川西南地区沉积相分布与演化具有受同沉积断层及障壁岛双重控制的特征。沉积作用对观雾山组碳酸盐岩储层发育控制明显,主要表现在沉积作用控制了碳酸盐岩的储层类型及原生孔隙发育程度,受沉积旋回控制的相控准同生溶蚀改善了原生孔隙,受沉积演化控制的相分布控制了碳酸盐岩储层平面展布特征及有利储层分布。  相似文献   
954.
本文报导了青藏高原内部羌塘地块三个钻孔岩芯中9件样品的锆石(U—Th)/He年龄,除始新统两件样品的锆石(U—Th)/He热史信息尚未重置外,其余样品年龄均集中在白垩纪,且年龄值随高程变化较小,指示存在白垩纪剥蚀—冷却。羌塘地块西部QD 17井记录了早白垩世(约127~ 114 Ma)的剥蚀—冷却,东部QZ 16井记录了晚白垩世(约92~ 64 Ma)的剥蚀—冷却。白垩纪剥蚀—冷却得到区域上低温热年代学数据统计和构造—沉积事件的响应。羌塘地块、拉萨地块和喜马拉雅地块的低温热年代学数据统计结果显示,拉萨地块北部和羌塘地块(高原内部)广泛分布白垩纪—早始新世的低温热年代学年龄,拉萨地块南部至喜马拉雅地块(高原南缘)则广泛分布晚中新世以来的低温热年代学年龄,这种年龄分布格局暗示高原内部和南缘经历了明显不同的剥蚀—冷却历史。参考高原南缘晚中新世以来的快速剥蚀—冷却过程,推测高原内部也存在白垩纪快速剥蚀—冷却事件。拉萨地块北部、羌塘地块及其以北区域广泛出现早白垩世沉积间断及沉积不整合,也指示白垩纪期间的快速剥蚀。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分析,该白垩纪剥蚀—冷却可能是早白垩世班公湖—怒江洋关闭后拉萨地块与羌塘地块碰撞的结果,指示在新生代印度—欧亚大陆碰撞之前,高原内部的地壳可能已经存在明显的缩短、加厚变形以及相应的剥蚀—冷却。  相似文献   
955.
天津蓟县中元古界雾迷山组为一套厚3000 余米的碳酸盐岩地层,叠层石生物层和凝块石生物丘特别发育。它们与潮坪相泥晶白云岩和泥质白云岩构成具对称相序组构的环潮坪型碳酸盐米级旋回层序。米级旋回层序之顶覆以厚度不等的澲湖相白云质泥页岩。常常3 ~5 个米级旋回层序呈有序叠加构成五级准层序组,少数米级旋回层序还可识别出5 个七级韵律层而呈现出1∶5 的叠加关系。因此,七级韵律层、米级旋回层和五级准层序组分别与岁差旋回、短偏心率旋回、长偏心率旋回间存在有成因联系。根据米级旋回层序在长周期层序中的有序垂直叠加形式,在雾迷山组中可识别出26 个三级层序,进一步归为6 个二级层序。  相似文献   
956.
东海北部海水中硝酸盐(NO3—N)的分布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中日黑潮合作调查”在东海的调查资料,探讨了硝酸盐的分布特征,以及水文条件对其分布的影响,并了不同年份夏季硝酸盐的分布差异及其原因。分析表明,表层海水中硝酸盐分布明显受长江冲淡水影响,陆架区测值高于外海,冬季测值高于夏季;50m,100m层上陆架,黑潮锋区存在着硝酸盐锋面,黑潮主干的摆动可能是影响锋面位置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57.
呼和浩特市雾的分布特征及对人体的危害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呼和浩特本站1960—2009年共50年每天的地面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出现雾、轻雾时的水平能见度、相对湿度、风速和风向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得到:(1)呼和浩特市绝大部分雾出现在后半夜到上午,属辐射雾;(2)呼和浩特市50年来出现了192次轻雾,年均3.8次,出现了40次雾,年均0.8次,能见度在500m以下的雾出现了20次,年均0.4次;2000年以后,轻雾、雾总次数呈上升趋势;(3)出现轻雾最多的月份是3月,次多是10月,2月最少;总的来看,冬季和夏季出现次数较少,秋季和春季较多;(4)出现雾和轻雾时绝大部分当天或前一天有降水,相对湿度大于80%,风速小于2.0 m.s-1,大部分为静风或偏南风;(5)出现雾时影响了农作物生长,对交通运输业造成很大影响,对身体健康非常有害。  相似文献   
958.
海上漂浮式光伏在北方冬季面临被海冰破坏的危险,冰期海洋环境对漂浮式光伏的影响尚处于研究初级阶段,因此非常有必要开展相关研究。为了有效防冰与抗冰,本文从水动力、波浪冲击性、支架稳定性、海水腐蚀、锚固方式等方面入手,首先对光伏方阵总环境载荷进行计算与仿真,然后对集装箱式漂浮防波堤、浮体方阵结构、支架、配件材料及锚固系统等进行优化设计,最后在潮汐变化显著的天津南港近海水域进行了冰期试验。试验数据与结果表明:浮式防波堤能有效阻挡围堰外海冰,消浪效果达到设计要求;塑料螺栓不仅可以有效避免因潮汐产生的浮体松动,而且能抵抗来自高盐高雾环境的腐蚀;设计的锚固系统能有效固定光伏方阵,使其漂移在可控范围内。该试验研究成果为优化北方冰期海上光伏技术方案提供了试验依据与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959.
受限于海洋动力条件的复杂性,基于陆架泥质沉积重建的古气候或古环境一直存在争议。为此,本文在北黄海地区沿沉积物输运路径采集3根柱样,通过沉积物粒度及其端元组分和基于器测数据的东亚冬季风指数和黄海暖流强度,分析了不同泥区沉积物粒度端元组分对冬季风暴和黄海暖流变化的响应机理和强度,揭示了上述变化在不同区域产生的沉积效应。结果表明,近百年以来黄河远端泥北支的沉积物组分变化受到了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1980年以后,人类活动对黄河沉积物入海通量及其组成的影响开始增强,并掩盖了自然演化信息。而1980年以前,不同泥区的不同端元组分对冬季风暴和黄海暖流的响应机理和强度存在差异,具有显著的区域沉积效应:粗端元组分受冬季风暴强度变化主导,能够反映山东半岛北岸跨锋面物质输运强度的变化;细端元组分受到黄海暖流强度变化主导,反映沉积物从北黄海西部泥区到辽东半岛东岸泥区的输运过程。上述结论说明,虽然粒度是表征古气候和古环境变化的重要标志物,但应根据不同泥区沉积物来源和沉积动力环境的特点,谨慎选择敏感端元组分,正确地使用粒度指标。  相似文献   
960.
腐蚀问题是海水循环冷却系统的主要问题之一,腐蚀电化学技术是研究解决该问题的重要手段。文章以线性极化、弱极化、强极化和电化学阻抗谱技术为重点,分别介绍不同电化学方法的技术特点和可获得的腐蚀参数,分析其在海水循环冷却系统中应用的优势和不足,为研究海水循环冷却系统的金属腐蚀机理和腐蚀防护手段提供理论支撑和指导,同时也为海水循环冷却工艺运行和水处理方案提供决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