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2篇
  免费   154篇
  国内免费   336篇
测绘学   164篇
大气科学   45篇
地球物理   144篇
地质学   584篇
海洋学   67篇
天文学   10篇
综合类   68篇
自然地理   20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61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49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58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7篇
  1962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3维模型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众多领域里,但有限的图形显卡的处理能力和网络带宽严重阻碍了这种媒体的传播。单纯依靠增加硬件设备的投入不足以解决问题,必须采用相应的算法对3维模型数据进行压缩。首先将3维模型数据压缩算法进行分类;然后结合不同的分类情况比较分析了近几年来有代表性的几种压缩算法;最后对该技术今后应着重研究的几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992.
含水对富铁橄榄石流变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橄榄石是下地壳上地幔最丰富的造岩矿物,橄榄石集合体的高温高压流变性对地幔动力学过程有着很大的影响。以往对橄榄石单晶和集合体进行过的流变性实验研究,涉及了温度、压力、氧逸度、含铁量以及含水等因素的影响,本文研究了含水对富铁橄榄石集合体流变性能的影响,首先,利用高精度 Paterson 气体介质变形装置对含水富铁橄榄石集合体(Mg_(0.9),Fe_(0.1))_2SiO_4、(Mg_(0.7),Fe_(0.3))_2SiO_4和(Mg_(0.5),Fe_(0.5))_2SiO_4进行了高温三轴压缩蠕变试验,变形试验条件为:温度1323~1473K,围压300MPa,差应力10~300MPa,应变率10~(-7)~10~(-4)s~(-1),每个试件的最大变形量为20%。利用三维非线性拟合方法对蠕变试验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含水富铁橄榄石集合体的微观变形机制为扩散域和位错域,对三种铁含量,扩散域的应力指数为1。位错蠕变域中,Fo_(50)应力指教为3.8,活化能为444kJ/mol;Fo_(70)应力指数为3.7,活化能为479kJ/mol,Fo_(90)应力指数为3.6,活化能为514kJ/mol。将实验结果与不含水富铁橄榄石集合体的强度进行对比,发现含水使富铁橄榄石的强度明显下降,舍铁量相同时,含水橄榄石集合体的流变强度比干燥时小至少一个数量级。从而得到了含水对含铁量不同的橄榄石集合体粘性(强度)影响的初步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993.
结合实例对岩石三轴实验数据的一些主要特点和适合应用的领域进行了探讨。结果为:①岩石的三轴抗压、抗剪强度随围压(或深度)的增大而增大。低围压时,呈线性增大;当围压超过某一值后,变为增长率逐渐下降的非线性增大;至更高围压后,抗压强度与围压的应力差、抗剪强度将趋于某一常数。②岩石的单轴强度是强度中的极小值。工程应用中应采用三轴强度,以降低造价、避免浪费。③在现有的各种岩石力学实验方法中,三轴实验得出的凝聚力C和内摩擦角Φ相对最准确。④岩石三轴实验数据在与地学相关的领域内有着广泛的用途。  相似文献   
994.
岩组分析在地质学研究中是一种很有用的手段。但这种方法是建立在大量数据统计分析基础之上的,因此资料的处理及作图需化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在国外的研究中,大都实现了电子计算机处理数据和作图。但在我国还都是人工作图。为了引进先进方法,我们查阅了有关资料,但没发现可利用的现成程序。根据A.B.Spencer等1967年一篇文章所讲的原理,我们提出适用于我们工作的用计算机处理一般岩组资料的方法。关于碳酸盐矿物的动力学分析的资料处理方法,因无参考文献,是我们自己推导出来的。该方法经实际应用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它不仅节约了大量时间,而且提高了精度  相似文献   
995.
赵晋明  胡毅力 《地震地质》1996,18(3):277-281
片麻岩在真三轴压缩至主破裂的孕育过程中,沿σ3方向(与主破裂面斜交)的弹性波有显著的特征变化;P波、S波的初至波走时变化呈现略高~平稳~高值~(回降)的形式,走时比呈现平稳~低值~回升的变化特征。振幅呈现低值~平稳高值~下降~(低值)变化形态,振幅比呈现相对稳定~甚高值~回降变化形态。波列振幅衰减系数呈现稳定值~低值~回升变化形态。微裂隙的开闭和P,S波的非同步变化及相对变化量的不同是上述特征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96.
李又君 《山东气象》1996,16(1):62-63
利用微机压缩软件,对目前气象业务化产品及资料,进行压缩打包,然后应用到气象通信业务中,取得了良好效果,提高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997.
李才伟  孟宪国 《地球科学》1996,21(6):597-600
将分形几何学的思想和方法引进对地学数据压缩的研究中,首先讨论了基于局部迭代函数系统的分形压缩的基本原理和具体方法;然后将它们应用到地学数据上,对若干遥感图象进行了压缩处理,并对所得结果作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998.
以奉节新铺下二台滑坡为例, 基于GPS位移监测数据、裂缝数据、降雨量及库水位等多源数据, 总结分析了大型古滑坡的复活规律, 引入滑坡中长期预报模型, 实现了以季度或月份为时间单位的跨水文年滑坡位移预测, 并通过岩土体蠕变压缩模型, 验证了推移式滑坡后缘裂缝形成机理。结果表明: ①降雨是下二台滑坡变形的主导因素, 滑坡变形使得滑体产生裂缝并成为降雨入渗通道, 加剧了岩体破碎与软弱层软化, 降低了滑坡稳定性, 集中持续降雨可使滑坡失稳破坏; ②通过模型预测值与地表监测数据的比较, 将年降雨量作为滑坡中长期预报模型中的主控因素具有实际可操作性且有助于提高滑坡中长预报精度; ③推移式滑坡后缘裂缝由滑坡推移式位移和岩土体压缩形成, 引入蠕变压缩模型计算的裂缝宽度并和监测数据的比较说明, 蠕变压缩模型非常适合该类边坡, 同时应用岩土体蠕变压缩模型反推得到岩土体平均变形模量, 判断岩体破碎程度, 可以为滑坡稳定性分析及后续工程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9.
为研究自然与饱水状态下不同粒径砂岩损伤破坏过程中的力学特性和声发射特征,对自然和饱水状态下3种粒径砂岩进行单轴压缩试验和声发射试验,研究其单轴应力状态下力学特性和声发射特征。试验结果表明:在自然状态下,粗粒砂岩平均抗压强度为54.23 MPa,中粒砂岩为53.56 MPa,细粒砂岩为59.46 MPa;饱水后,粗粒砂岩平均抗压强度为35.62 MPa;中粒砂岩为31.79 MPa,细粒砂岩为29.10 MPa。饱水后,粗粒砂岩、中粒砂岩和细粒砂岩的弹性模量分别降低19.6%、32.7%和33.7%;泊松比分别增加9.6%、10.4%和19.5%。所有试样各阶段声发射能量曲线变化趋势与各阶段受力破坏程度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声发射能量峰值都出现在应力峰值附近,其中饱水后弹性变形阶段声发射总能量发生不同程度的减少,粗粒砂岩为67.4%,中粒砂岩为32.4%,细粒砂岩为29.3%。饱水试样损伤演化阶段较自然状态声发射总能量发生明显下降,粗粒砂岩最为明显,降幅为73.5%,中粒砂岩为36.0%,细粒砂岩为62.0%。饱水后失稳破裂阶段声发射能量值较自然状态依旧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少,粗粒砂岩为30.7%,中粒砂岩为29.5%,细粒砂岩为38.3%。砂岩饱水后力学特性与声发射特征变化是试样微观结构变化在宏观层面的体现;用砂岩单轴破坏过程中声发射能量峰值可以很好地表征砂岩脆性,将为岩石脆性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00.
为了研究粉砂质泥岩硐室开挖过程中围岩的损伤特性,该文提出了一个考虑损伤特性的粉砂质泥岩的加载损伤模型。采用三轴压缩试验,得出不同围压、不同加载速率下粉砂质泥岩的应力应变曲线,并与粉砂质泥岩的加载损伤模型相结合得到了粉砂质泥岩在加载过程中的损伤规律。为探究模型的可靠性,根据超声波在发生损伤材料的传导速度衰减特征,利用TICO混凝土超声波测试仪对加载过程中的试件进行超声检测,得到了粉砂质泥岩不同加载阶段的损伤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的粉砂质泥岩加载损伤模型可以反映粉砂质泥岩的损伤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