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69篇
  免费   894篇
  国内免费   616篇
测绘学   133篇
大气科学   57篇
地球物理   829篇
地质学   2696篇
海洋学   257篇
天文学   22篇
综合类   187篇
自然地理   98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68篇
  2022年   113篇
  2021年   135篇
  2020年   100篇
  2019年   128篇
  2018年   96篇
  2017年   117篇
  2016年   110篇
  2015年   128篇
  2014年   224篇
  2013年   162篇
  2012年   224篇
  2011年   203篇
  2010年   160篇
  2009年   163篇
  2008年   181篇
  2007年   126篇
  2006年   113篇
  2005年   125篇
  2004年   101篇
  2003年   97篇
  2002年   100篇
  2001年   109篇
  2000年   127篇
  1999年   127篇
  1998年   98篇
  1997年   92篇
  1996年   105篇
  1995年   82篇
  1994年   107篇
  1993年   70篇
  1992年   90篇
  1991年   77篇
  1990年   59篇
  1989年   46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4篇
  1978年   2篇
  1975年   2篇
  1964年   5篇
  1941年   1篇
  194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991.
蔡华  秦兰芝  刘英辉 《地球科学》2019,44(3):880-897
为了推进西湖凹陷平北斜坡带岩性油气藏领域的勘探进程,厘清岩性体发育模式和分布规律,基于最新钻井、薄片、重矿物及覆盖全区的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精细刻画西湖凹陷平北斜坡带源-汇系统单元,探讨构建了不同物源供给、地形格局和潮汐改造背景下源-汇系统耦合模式及其差异性.通过重矿物组分与岩屑分析,明确物源区物源组分、方向及供给强度;利用测井与岩心、地震和多属性聚类分析明确潮汐改造作用在沉积物分布和演化上的响应.结合古地貌形态和断裂活动性,定量-半定量分析源-汇系统各单元要素间关性,明确物源供给、地形格局和潮汐作用控制下源-汇系统耦合模式及其差异性,分别构建低物源供给-单断-潮汐改造型耦合模式、中等物源供给-古隆起与反向断阶-河控-潮控型耦合模式和高物源供给-同向断阶-河控-潮控型耦合模式.据此指出各源-汇系统内沉积体展布成因及规律,有效指导海陆过渡背景下有利储集目标预测,为类似地质背景下油气勘探提供思路与技术方法支持.   相似文献   
992.
王冰洁  徐长贵  吴奎  张如才  刘丰 《地球科学》2019,44(9):3088-3100
辽东湾坳陷新近系河流块状特-超稠油油藏模式极其特殊,具有弧形的外含油边界和波状起伏的油水界面,油水关系复杂,出现了大型的油水倒置现象.通过对储层物性和含油性、岩石薄片、流体包裹体荧光观察和饱和烃芳烃色-质谱等资料的研究表明:这种特殊的油藏模式受储层渗透率分布的影响,研究区在垂向上自下而上河道滞留、心滩和河漫滩三种沉积微以河道形式依次叠置,呈现出旋回性特征;在河漫滩和心滩顶部,以及多期河道滞留沉积微叠加形成的厚层粗碎屑段,由于较高泥质含量及粗粒碎屑沉积的影响,发育渗透率对较差的层段,形成不同规模的“物性分隔层”,成为储层含油性和原油地球化学特征规律性变化的边界.   相似文献   
993.
在松Ⅰ~松Ⅵ6条深反射地震剖面上依据震特征并结合地质演化过程分析识别石炭—二叠系,分析其层位反射特征及同轴特征,建立松辽盆地北部地区石炭—二叠系地震震特征识别标志。主要震特征为中—强反射能量,局部存在高值,整体同轴连续—较连续,由南到北、由西向东规律变化。利用已有的钻遇石炭—二叠系的探井资料和地震波传播速度,得到研究区时间-深度转换关系。由研究区石炭—二叠系位追踪对比后的反射时间分布,计算石炭—二叠纪地层顶界面与底界面在深反射地震时间剖面上的走时之差,通过时深转换得出研究区基底石炭—二叠纪地层厚度和分布。全区地层分布不很均匀,主要在中央隆起带以东地区及西部断陷区出现2个厚度高值区;地层整体由浅到深大致可分为上、中、下3层,且地震震特征互不同。松辽盆地北部石炭—二叠系分布对东北地区主力油层之下的深层油气勘探提供了有价值的依据。  相似文献   
994.
膨润土的热稳定性及其热处理过程中微结构和性能的变化直接影响着膨润土在矿物材料领域的应用,因此研究热处理过程中膨润土成分结构的演化以及表面性质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膨润土的研究多集中在钠化改型、有机化改性以及改型改性后的结构和性能方面,而对膨润土热处理过程中的微观结构和物化性能变化研究有待加强。本文以新疆柯尔碱膨润土为研究对象,在不同温度下进行热处理,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法分析原土的化学成分,通过同步热分析、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以及扫描电镜等技术对热处理产物进行了物分析和结构表征,并研究了比表面积、吸蓝量及胶质价在升温过程中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柯尔碱膨润土的比表面积逐渐减少,物组成和结构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加热到600℃后,膨润土的吸蓝量和胶质价急剧下降,其主要成分蒙脱石八面体片中的羟基开始脱出,层状结构发生破坏;800℃后蒙脱石已经消失;1000℃时产生新的矿——堇青石,粉末颗粒出现熔融现象;1200℃后转变为方石英,颗粒基本完全熔融,重结晶现象明显。研究认为,600℃时柯尔碱膨润土的膨胀性和分散性基本丧失,矿物物化性能失效。  相似文献   
995.
996.
黔西北海相、海陆过渡相页岩孔隙分形特征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黔西北地区海页岩层系牛蹄塘组、龙马溪组及海陆过渡页岩层系龙潭组为研究对象,在孔隙特征分析和低温氮气吸附-脱附实验的基础上,对比研究深海陆棚、浅海陆棚以及潮坪-泻湖泥页岩的孔隙分形维数特征,结果显示:深海陆棚泥页岩D1适中,D2较大;浅水陆棚D1偏小,D2适中;潮坪-泻湖D1、D2均较大。通过将分形维数D1、D2与主要地质参数进行关关系研究认为:D1能够较好的区别各种沉积孔隙结构的整体特征,能够表征泥页岩的均值性、孔隙体积、吸附能力等宏观特征,D2则能够较好表征泥页岩结构复杂程度等微观特征。综合研究成果认为:浅海陆棚泥页岩岩石均质性较好,吸附能力一般,微孔不很发育,不利于页岩气富集,资源潜力较小;潮坪-泻湖泥页岩岩石非均质性强,吸附能力强,微孔发育,有利于游离态、吸附态页岩气富集,孔隙结构复杂,但开采难度最大;深海陆棚泥页岩均质性较好,吸附能力适中,微孔发育,有利于游离态页岩气富集,但孔隙结构复杂,开采难度偏大。深海陆棚为目前研究价值最高,经济开发潜力最高的层系。  相似文献   
997.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优质烃源岩中凝灰岩夹层广泛分布,单层厚度一般为0.1~10 cm,局部可达1~2 m。在盆地南部铜川瑶曲镇新发现了单层厚约14 m的岩屑晶屑熔结角砾凝灰岩层夹透镜状碳酸岩。熔结凝灰岩SiO_2含量在47.09%~66.6%之间,呈中性-偏酸性特征;∑REE为(164.04~245.74)×10-6,LREE对富集,总体特征表现为负Eu异常明显的右倾型曲线;微量元素中大离子亲石元素Sr、P为负异常,高场强元素U、Th为明显的正异常。碳酸岩中SiO_2含量较高,矿物组成简单,可能为壳源碳酸岩; Sr和Ba的含量较高,显示典型的火成碳酸岩特征。根据熔结凝灰岩的野外露头及岩学特征,结合其分布特征,建立了鄂尔多斯盆地中晚三叠世火山岩岩模式,认为铜川瑶曲镇的熔结凝灰岩为火山通道-爆发。熔结凝灰岩源于火山弧高钾钙碱性岩浆源区,透镜状碳酸岩产生于碰撞造山过程中派生的引张大陆岩石圈断裂带,直接由岩石圈富集、地幔低程度部分熔融作用而产生的碳酸岩浆侵入或喷发所形成,与中晚三叠世秦岭造山带的演化关系密切,是秦岭造山带印支构造活动在鄂尔多斯盆地的沉积耦合效应,该发现为鄂尔多斯盆地中生代构造演化提供了新的岩石学证据。  相似文献   
998.
选取某农药厂旧厂区为试验场地,考察化学氧化技术异位处理地下水非水有机污染物的运行效果。基于小试研究,确定高锰酸钾、高铁酸钾、芬顿试剂以及次氯酸钠4种氧化剂在中试试验中的适宜投加量。中试结果表明,当进水流量为1.0 m^3/h时,不同氧化剂对于常规水质指标及特征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存在差异性。总体而言,四种氧化剂对于中长链石油烃类污染物(C10-C36)的去除率可达20%~70%,但对氯代烷烃类污染物的去除效果低于20%;高铁酸钾和次氯酸钠分别对于苯酚类和多环芳烃类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较好(70%~100%);芬顿试剂对各类污染物均有显著氧化效果,其中对于短链石油烃(C6-C9,去除率20%~40%)、苯系物(去除率40%~90%)的去除效果高于其他三种氧化剂。研究不同氧化剂对于多组分有机污染地下水的处理效果,为将化学氧化技术应用于此类污染场地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99.
尕斯库勒油田N_1-N_2~1油藏经过多年开采已进入中等含水阶段,寻找剩余油是油藏稳产增产的首要任务。根据尕斯库勒油田N_1-N_2~1油藏的取芯、测井、生产动态等多种资料,采用"单因素解析多因素耦合"的研究思路,在深入解析沉积微、储层构型、储层非均质性、微构造、井网布置、注采关系等单个因素对剩余油的控制机理后,针对地下不同的情况,筛选出应的优势控制因素,从多因素耦合的角度对尕斯库勒油田N_1-N_2~1油藏的剩余油分布进行了研究。总结出3种由多种因素共同控制的剩余油分布模式,对进入高含水期油田剩余油的开采有重要意义。构造起伏明显时,沉积微-微构造-封闭断层-注采关系的控油模式是主要的剩余油分布模式,储层构型-平面非均质性-井网部署的控油模式则适用于构造平缓的部位,而储层构型-夹层-韵律性-注采关系的控油模式是纵向上剩余油分布的主要模式。  相似文献   
1000.
从区域地质背景出发 ,结合岩心观察、粒度分析、镜下鉴定结果及测井曲线形态等进行综合分析表明 ,位于蚌湖向斜东南斜坡的湖北省广北油田Eq341沉积时属半深湖—深湖背景下的湖底扇沉积 ,可细分为内扇、中扇和外扇 3个亚 ,其中中扇可细分出辫状沟道、辫状沟道间和扇中前缘 3个微。根据测试资料分析 ,有辫状沟道的中扇为有利带 ,指出蚌湖向斜东南斜坡、钟市陡坡三角州前缘是寻找油藏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