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07篇
  免费   1093篇
  国内免费   599篇
测绘学   148篇
大气科学   127篇
地球物理   254篇
地质学   1192篇
海洋学   3329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304篇
自然地理   640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126篇
  2022年   204篇
  2021年   227篇
  2020年   262篇
  2019年   243篇
  2018年   181篇
  2017年   216篇
  2016年   204篇
  2015年   170篇
  2014年   253篇
  2013年   337篇
  2012年   255篇
  2011年   286篇
  2010年   216篇
  2009年   296篇
  2008年   204篇
  2007年   237篇
  2006年   256篇
  2005年   253篇
  2004年   215篇
  2003年   198篇
  2002年   178篇
  2001年   120篇
  2000年   148篇
  1999年   127篇
  1998年   79篇
  1997年   66篇
  1996年   68篇
  1995年   50篇
  1994年   47篇
  1993年   48篇
  1992年   43篇
  1991年   37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Dynamics and functions of large wood have become integral considerations in the science and management of river systems. Study of large wood in rivers took place as monitoring of fish response to wooden structures placed in rivers in the central United States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but did not begin in earnest until the 1970s. Research has increased in intensity and thematic scope ever since. A wide range of factors has prompted these research efforts, including basic understanding of stream systems,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of aquatic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al hazards in mountain environments. Research and management have adopted perspectives from ecology, geomorphology, and engineering, using observational, experimental, and modelling approaches. Important advances have been made where practical information needs converge with institutional and science leadership capacities to undertake multi-pronged research programmes. Case studies include ecosystem research to inform regulations for forest management; storage and transport of large wood as a component in global carbon dynamics; and the role of wood transport in environmental hazards in mountain regions, including areas affected by severe landscape disturbances, such as volcanic eruptions. As the field of research has advanced, influences of large wood on river structures and processes have been merged with understanding of streamflow and sediment regimes, so river form and function are now viewed as involving the tripartite system of water, sediment, and wood. A growing community of researchers and river managers is extending understanding of large wood in rivers to climatic, forest, landform, and social contexts not previously investigated. © 2020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2.
3.
【目的】研究提高船舶主机燃料的综合利用率。【方法】结合MAN 6S50ME型船舶柴油机的余热能量特性和循环热力过程特点,分别建立基本循环、缸套水预热循环和回热循环等三种船舶余热利用有机朗肯循环系统模型,对三种余热利用系统的热力性能与经济性能进行计算和分析。【结果与结论】在三种循环系统中,缸套水预热循环的综合性能更具优势,在循环压力为2000 kPa时,系统的综合性能达到最优,循环净功为555.35 kW,热效率可达18.27%,循环发电净收益提高39.64%。研究结果可为船舶柴油机余热利用系统的设计和优化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4.
针对移动式海洋地震仪对控制系统电路设计的可靠性和低功耗的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Cortex-M4内核芯片的硬件电路设计方案。首先选用超低功耗的STM32L4芯片作为微控制单元,在保证高运行能力的同时降低自身功耗;其次针对MCU(Microprogrammed Control Unit)、传感器等超低功耗模块提出针对性的两级降压方案,从而大大提高电路的电能转换效率;对于浮力调节模块、通信模块等高功耗模块,选用合适的降压芯片保证电路安全和提高转换效率;最后针对外部设备的周围电路进行滤波和保护处理。通过试验分别验证了不同模块的可靠性,证明该硬件电路可以支撑地震仪完成完整的观测任务,电路设计可靠性高。  相似文献   
5.
河流-河口-近海连续体(简称连续体)是连接陆地和大洋的过渡地带,也是目前全球碳收支估算的薄弱环节。这个复杂的海陆交互生态系统不仅可以通过光合作用、溶解作用吸收大气中的CO2,陆地和流域光合作用或化学风化作用固定的碳也可以被横向输送到陆架和大洋中。本文以国际上著名的切萨皮克湾以及长江-长江口-东海等为例,综述了连续体碳循环研究的进展,并指出通过陆海统筹、海空一体、点线面结合的系统观测,结合动力-生态数值模拟、沉积记录开展多时空尺度过程机制分析研究,是阐明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双重压力下,河流-河口-近海连续体碳交换的演变规律及其对碳收支的影响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6.
海底管道路由选择与海底管道建设、运营以及后期管理等工作存在密切联系,对管道工程经济性、安全性和合理性有着重要意义。考虑影响海底管道路由选择的自然与社会环境因素,构建了量化的评价体系,以AHP层次分析方法作为数学依据确定评价权重,建立了标准化的路由选择评判模型。进一步,将该模型与GIS空间分析技术相结合,生成以地图可视化方式表现的海底管道最佳路由选择方案。最后,通过工程案例演算,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分析表明AHP方法与GIS技术相结合,实现了评价依据的定量化和评价结果的可视化,可以为海底管道路由选择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海上风电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本文简述了海上风电发展概况, 并介绍了广东省在南海北部建设海上风电场的进展, 同时描述了南海北部一些典型的海洋水动力过程及其现场观测研究存在的难题; 最后提出利用海上风电场构建海洋水文现场同步实时网络系统的观点, 指出利用这些长期定点的网络式观测数据对研究海洋中小尺度动力过程等的优势。希望能为促进海上风电与海洋科学研究的融合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单井产气能力差异大,导致持续稳产困难是页岩气建产区面临的关键难题。围绕页岩气建产区特点,建立了考虑建产区产气能力影响的优质海相页岩岩相分类表征技术流程。首先,分析了建产区优质页岩产气能力差异主控因素,制定了建产区优质页岩岩相分类方案;然后,建立了TOC含量,孔隙度,泥质、硅质、钙质矿物含量等关键参数测井计算模型,结合页岩成因类型,完成了建产区单井参数计算及岩相识别,在实例页岩气建产区识别出10类页岩岩相,揭示了页岩岩相类型与产气能力差异间的对应关系;最后,采用沉积微相约束岩相的策略,运用截断高斯模拟算法建立起实例页岩气建产区岩相三维模型,展示了每类岩相的空间分布特征,揭示了区内五峰组—龙马溪组海相黑色页岩内部产气能力差异特征,与此同时,按照满足在三维空间中所占体积比例大、产气能力大的条件,确定区内产气能力最优的岩相类型为:富碳高孔含钙泥质硅质页岩、富碳富孔混合页岩和高碳中—高孔含钙含泥硅质页岩。上述成果有利于解释建产区不同空间位置产气能力存在较大差异的本质原因,为页岩气建产区精细化生产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
无隔水管泥浆回收钻井技术(RMR)作为双梯度钻井工艺之一,具有绿色环保、井身结构简易、工程成本低和安全程度高等优点。但是RMR作为新兴钻井工艺,虽然国外应用较为成熟,但国内目前尚无工程应用,缺乏相关使用经验。最关键的是RMR控制系统功能复杂,对可靠性、准确性及灵敏性等要求高,面对复杂工况时,要求控制系统能够及时准确的做出应对处理。因此,为发展国内无隔水管泥浆回收钻井技术(RMR),拉近甚至超越国外钻井工艺水平,迫切需要对控制系统做出相对完善的设计。本文针对无隔水管泥浆回收钻井过程中的几类典型工况,分析不同工况下控制系统所具备的功能,设计控制功能具体的实现形式。通过对无隔水管泥浆回收钻井技术控制系统的功能设计与实现的研究,以期为今后同类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沧东断裂第四纪活动性探测结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人工地震探测结果,分别在天津东丽区山岭子村北、大港区中塘村和宁河县北淮淀村布设了三条钻孔剖面,对沧东断裂开展了钻孔勘探工作。经微体古生物鉴定和地层年代测试,确定了各钻孔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海相层的位置。通过以海相层为标志层的地层对比并结合中塘村BZ1孔古地磁测试结果,对沧东断裂的活动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沧东断裂晚更新世以来没有发现活动的迹象,其最新活动年代可能在中更新世。如果以海河断裂为界,从位于沧东断裂北部的北淮淀钻孔剖面和位于南部的中塘钻孔剖面的地层对比发现,沧东断裂北段、南段活动性差异不大。同时,已有的一些研究表明,海相层的观测可能对地震信息反映较好。除沧东断裂探测外,天津南、北断裂、海河断裂对21口钻孔进行了海相层鉴定,目前开展的蓟运河断裂探测也将对海相层位置进行确定,这些结果,对利用咸水层观测地震信息的层位选择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