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28篇
测绘学   19篇
大气科学   28篇
地球物理   47篇
地质学   37篇
海洋学   26篇
天文学   15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1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付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是水产品中的一种重要食物中毒菌,它在沿岸海水和海产动物体上都有广泛的分布。本文报告了青岛地区近岸海水和几种常见水产品污染了该菌的情况。在检测方法上,改进了一种选择性较强的培养基(SAC),经实验表明,SAC培养基较其他常用的几种培养基对付溶血性弧菌检出的阳性率和灵敏度均较高,与普通采用的TCBS法比较,x~2=4.28,ρ<0.05,有显著效果的意义。青岛近岸海水中付溶血性弧菌的平均出现率为63.25—463CFU/100ml,生鲜的水产食品中平均含有745~6900CFU/100g,其中贝类含量最多,季节性和海区对其检出率有明显影响,夏季检出率最高,冬季最低,对不同方法所检出的菌株,选出部分作了它们的主要生理、生化特性的鉴定,并与参考菌株对比,证实SAC法检出的菌株有85%以上的株数符合付溶血性弧菌的特征,而TCBS法所检出菌株只有55%的真实性。并初步证明,这是一种温血动物和冷血动物的共患菌。  相似文献   
2.
西太平洋暖池区气象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TOGA-COARE强化观测资料及卫星资料分析讨论了西太平洋暖池区11-2月间海面气象要素的平均特征。分析发现海面气压平均日变化似乎同中纬度区明显不同。文中还分析讨论了在西太暖池区西风爆发、赤道浅涡、信风逆温及ITCE和南太平洋辐合带SPCZ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3.
针对传统测量实践教学过程中对于来源多样、格式迥异的学习资料未能有效进行组织的问题,提出了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实训教材的设计思路.结合测量实践课程的特点和AR技术优势,针对学生的情感认知及书籍的信息负荷等方面,从课程内容的布局、虚实场景的结合及交互方式等几个方面对AR实训教材进行设计.实现了纸质教材与移动端课程内容的融合与实时交互,为移动背景下的数字资源与传统书籍的有机结合提供一种借鉴方法.  相似文献   
4.
The number concentrations in the radius range of 0.06 – 5 μm of aerosol particles and meteorological parameters were measured on board during a cruise in the South China Sea from August 25 to October 12, 2012. Effective fluxes in the reference height of 10 m were estimated by steady state dry deposition method based on the observed data, and the influences of different air masses on flux we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The number size distribution was characterized by a bimodal mode, with the average total number concentration of(1.50 ± 0.76)×10~3 cm~(-3). The two mode radii were 0.099 μm and 0.886 μm, both of which were within the scope of accumulation mode. A typical daily average size distribution was compared with that measured in the Bay of Bengal. In the whole radius range, the number concentrations were in agreement with each other; the modes were more distinct in this study than that abtained in the Bay of Bengal. The size distribution of the fluxes was fitted with the sum of log-normal and power-law distribution. The impact of different air masses was mainly on flux magnitude, rather than the shape of spectral distribution. A semiempirical source function that is applicable in the radius range of 0.06 μmr_(80)0.3 μm with the wind speed varying from 1.00 m s~(-1) to 10.00 m s~(-1) was derived.  相似文献   
5.
频谱分析是空间滤波的一种。本文使用光学傅里叶变换分析SAR图像的空间频率特征。从取得的功率谱与功率谱角分布数据中可以:(1)确定与雷达后向散射方向有关面的走向最大(最小)方位角;(2)分析频谱曲线两个峰的夹角及其地学意义;(3)推算其水系密度;(4)研究样区地形基本特征。 这些资料有助于研究线性构造区域展布特征,岩类识别和地貌分类等。  相似文献   
6.
基于在河南、湖北、江苏、安徽等省和西藏自治区进行的人工地震测深工作,详细分析了不同爆炸方式(水中爆炸、井中组合爆炸、矿山和洞室爆炸),不同炸药量(1.2~500吨)和不同观测距离(5~500公里)的实测资料,讨论了爆炸方式与衰减的关系。结果表明,水中爆炸的弹性波转换系数最大,并以组合爆炸方式获得最佳的效果。本文提出地震测深中的地震波衰减遵循关系式:V_m=β(R/W~1/3)-r式中,V_m 为地表运动最大速度,(R/W~1/3) 为折合距离,r 为衰减系数。(r=1.5~1.6)。文中简要讨论了地壳厚度与地震波衰减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PS反射波探测了雅鲁藏布江北侧局部地区莫霍面的深度和起伏。在亚东—当雄测线的径向方向上记录到一个尚为清楚的PS反射波,视速度为8.35±0.28公里/秒,在同一莫霍面部分使用了PS和PP震相的走时,求得下地壳结构。莫霍面的倾角为-0.83°~0.84°,该面的深度为68~69公里左右,从结果表明该地区莫霍面起伏不大,地壳基本上是水平的。作者认为利用PS反射波测定莫霍面起伏状态是很有用的,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云南地区强震活跃期前调制比的中长期近场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逐年追踪云南地区 3~ 4 5级地震调制比图象 ,在以 0 67≤Rm <1为异常指标基础上研究了调制地震的中长期近场特征 ,发现 :强震活跃期前调制比的异常区预示了活跃期强震的危险区 ;调制比最大值出现在活跃期前 3~ 5年 ,活跃期前 1~ 2年整个云南地区无调制比异常 ;强震连发背景下的后续强震仅在震前 1年异常 ;7级地震间发生的 6 7~ 6 8级地震调制比异常幅度小。  相似文献   
9.
肖丽芳  林晓丹  任东 《地质学报》2022,96(5):1654-1679
昆虫植食是昆虫与植物相互作用关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探索地史时期陆地生态系统中昆虫植食行为的起源与演化是探究古环境重建及古气候变化的重要切入点,其结果将更好地揭示现生昆虫取食行为背后的生物学及生态学意义。本文梳理了昆虫植食的研究历史;阐述了植物化石上的生物损伤与非生物损伤的主要区别;介绍了昆虫植食研究的化石证据以及功能性取食组 损伤类型研究体系(Functional feeding group damage type, FFG DT)。昆虫植食多样性在地质历史时期的演化过程分为8个阶段:① 志留纪—泥盆纪(444~359 Ma)为昆虫植食的起源时期;② 石炭纪(359~299 Ma)为昆虫植食的扩张时期;③ 二叠纪(299~252 Ma)为昆虫植食的稳定时期;④ 三叠纪(252~201 Ma)晚期,昆虫植食再次多样化;⑤ 侏罗纪(201~145 Ma)昆虫植食程度进一步加强;⑥ 白垩纪(145~66 Ma)裸子植物逐渐为被子植物所替代,昆虫植食大幅度增加;白垩纪末期,昆虫植食水平下降;⑦ 古近纪(66~23 Ma)昆虫植食水平提高;⑧ 新近纪(23~26 Ma)昆虫植食与现代基本相似。影响昆虫植食的主要因素包括气候环境、昆虫和植被多样性、昆虫口器类型、植物群落组成和微生物等。目前,统一昆虫植食研究体系和方法、填补各历史阶段的缺失信息等问题在昆虫植食研究中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10.
广西红树林根际土壤放线菌的原位培养分离及其活性筛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发掘广西红树林根际土壤的放线菌资源,本文利用原位培养装置,埋于根际土壤中俘获放线菌,30d后取回实验室,采用平板涂布法对4个地点的原位培养样品于15种培养基上进行分离纯化;对分离株基于16SrRNA基因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进一步进行抗菌活性和产酶活性检测。共分离得到113株放线菌。对其中33株放线菌进行测序,结果表明20株属于链霉菌属,11株属于拟诺卡氏菌属,1株属于伦兹氏菌属,1株与拟诺卡氏菌属相似性最高为90%,很可能属于放线菌一个新属。抗菌实验结果显示其中有7株、4株、18株、6株、10株、3株实验菌株分别对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普通变形杆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具有抑制作用;有55株、62株、24株、72株的实验菌株分别具有纤维素酶活性、淀粉酶活性、胶原蛋白酶活性、酯酶活性。原位培养可以丰富对广西红树林根际土壤的认识,分离到了新种甚至可能是新属的放线菌,分离得到的部分放线菌菌株具有较高生物活性,为后续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实验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