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30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69篇
地球物理   20篇
地质学   38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1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强  姜彤  施雅风  苏布达 《冰川冻土》2003,25(4):368-374
通过对埋藏古树、泥炭、以及海相贝壳测年资料进行搜集和整理,结果表明:长江下游地区6000 a BP以来古洪水的发生与气候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长江下游地区地势低平这一地貌特点,使得海面变化对于研究区洪水发生有着重要的影响,气候变化导致的海面上升对长江下游河段径流的顶托作用导致河流上溯以及地面排水不畅,致使洪水发生频率加大以及洪水危害的程度加强,出现“小水大灾”的现象,长江三角洲地区古洪水发生频率与美洲地区古洪水发生频率的对比研究表明,长江三角地区乃至整个长江流域在大的气候变化趋势上与全球其它地区是相似的,既有全球气候变化特点的同时又具有区域响应的特点,这对于未来研究区洪水发生的预测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区域性极端降水事件及人口经济暴露度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基于中国1960-2014年771个气象站的逐日降水资料,选取有效降水序列95百分位数作为极端降水阈值,将既定持续时间尺度和连续面积上超过阈值的降水事件定义为区域性极端降水事件。采用强度-面积-持续时间(Intensity-Area-Duration,IAD)法,根据极端降水事件空间和时间上的连续性特征,对不同持续时间的区域性极端降水事件演变趋势及暴露于极端降水事件下的人口和国内生产总值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相对强度最大的区域性极端降水事件主要集中在1960-1968、1991-1999和2006-2013年3个时段;(2)区域性极端降水事件最强中心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和东北地区,发生在北方的多为单日极端降水,南方多为持续多日的极端降水;(3)1960-2014年区域性极端降水事件影响面积有所增大,相对强度变化不明显;(4)暴露于极端降水事件影响区域内的人口和国内生产总值均呈显著增大趋势,暴露人口最多的年份在1983年,达到2408万人/d,暴露国内生产总值最多的年份在1998年,达到20亿元/d。   相似文献   
3.
利用英国东英格利亚大学CRU(Climatic Research Unit)逐月气温、日本高分辨率亚洲陆地降水数据集APHRODITE(Asian Precipitation-Highly-Resolved Observational Data IntegrationTowards Evaluation)逐日降水资料以及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5)多模式集合逐月气温、降水格点数据,评估了CMIP5多模式集合对包括印度河、恒河、湄公河、萨尔温江、伊洛瓦底江和布拉马普特拉河全区域(简称南亚大河流域)气候变化的模拟能力,并对流域2016—2035、2046—2065和2081—2100年气候变化可能趋势进行了预估。结果表明:CMIP5多模式集合对流域年平均气温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有较强的模拟能力,时间空间相关系数都达到0.01的显著性水平,尤其对夏季气温的模拟要优于其他季节;对降水而言,模式对其也有较好的模拟能力,尤其是降水的季节性波动。预估结果表明:RCP2.6、4.5、8.5情景下,相对于基准期(1986—2005年),21世纪前期(2016—2035年)、中期(2046—2065年)和末期(2081—2100年)全流域年平均气温都有上升,且上升增幅随排放情景增大而增大,流域高海拔地区增幅较大;降水除21世纪前期RCP4.5、8.5情景下的增长趋势较小外,全流域年降水量都将增大;未来上述三段时期夏季持续升温将引起北部高海拔地区冰川的进一步消融;春季降水未来将持续增加,对全区水资源的贡献将增加;流域冬季降水的少量增加有助冰川累积和高海拔地区水资源的增加;三段时期夏季降水都有增长,洪涝发生的风险加大,极端降水事件可能增多。  相似文献   
4.
采用水量平衡模型和Penman公式分别计算了珠江流域七个子流域1961—2000年实际蒸散发(I_(ETa))和潜在蒸散发(I_(ETp)),并对供水条件变化下I_(ETa)与I_(ETp)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化分析,对各子流域I_(ETa)和I_(ETp)关系的理论从属性进行判定,主要结论如下:1)珠江流域年实际蒸散发量远低于潜在蒸散发量,多数子流域I_(ETa)值不到I_(ETp)值的1/2。7个流域面积加权平均I_(ETa)为681.4 mm/a,I_(ETp)为1 560.8 mm/a。从蒸散发的变异性来看,则实际蒸散发I_(ETa)的变异性明显要高于潜在蒸散发I_(ETp)。2)东江、西江、北江、柳江和盘江等5个流域实际蒸散发I_(ETa)都与降水量呈现正相关关系,韩江、郁江两个流域I_(ETa)随降水变化的变化趋势不明显。各子流域的潜在蒸散发I_(ETp)与降水量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7个子流域平均情况下,随着降水量的增加,I_(ETa)呈现明显的增加趋势,而I_(ETp)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3)通过对降水量P与实际蒸散发I_(ETa)及潜在蒸散发I_(ETp)的联合回归方程P-IET回归系数的T检验,判定韩江、柳江和盘江等三个子流域以及七流域面积加权平均I_(ETa)与P和I_(ETp)与P的关系满足理论意义上的严格互补相关;东江、西江、北江等三个流域I_(ETa)与P和I_(ETp)与P的关系满足"非对称"互补相关。4)基于极端干旱和极端湿润的边界条件,推导出非对称条件下的实际蒸散发互补相关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5.
洞庭湖流域气候变化特征(1961-2003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22个气象站1961-2003年的气象观测数据为基础,对洞庭湖流域的气温、降水和参照蒸散量进行趋势与突变分析.从1970年开始,洞庭湖流域经历了一个缓慢而稳定的增温过程,1990s发生突变进入快速增温时期;尤其是是在春、冬季节,这种突变式的增温特征非常显著;秋季持续而稳定增温,而夏季气温并无明显变化.进入1990s,洞庭湖流域降水有明显增多,尤其是夏季降水突变式增加;与此同时,夏季暴雨频率也突变式增大,但是暴雨强度并无明显变化.1900s迄今,参照蒸散量持续而稳定的减少,夏季减少量尤为显著.全球变暖的区域响应,驱动洞庭湖流域水循环速度加快,夏季降水增多,而蒸发能力减弱,这是1990s洞庭湖流域洪水频发的主要气候因子.  相似文献   
6.
基于印度河流域及周围54个地面气象站气温、降水资料,结合CRU气温和GPCC降水全球格点化陆面再分析资料,通过插值构建了一套0.5°×0.5°分辨率1980—2016年逐月格点数据集。采用Thornthwaite方法计算了潜在蒸散发,基于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探讨了印度河流域气候变化及干旱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1980—2016年,印度河流域年平均气温以0.30℃·(10 a)-1的速率呈显著上升趋势,21世纪初增温幅度最大;干季(11月~次年4月)升温速率较快,达0.36℃·(10 a)-1,湿季(5~10月)增速0.25℃·(10 a)-1。年降水量呈现少雨—多雨—少雨—多雨年代际振荡。伴随着持续升温,年和各季的潜在蒸发量增加显著。干季干旱频率较多,但湿季干旱强度高,各季干旱频率与降水呈现较一致的年代际波动;干旱的影响面积在干季呈现微弱地增加趋势,湿季却略有减少趋势。(2)空间上,除西北局部,流域其他区域的年和季平均气温、潜在蒸发量增加趋势显著,均达到95%置信水平。其中南部平原和东北山区升温幅度较高,南部平原区潜在蒸发量增加也较大。新德里到喀布尔的东南至西北带状区域的年和湿季降水量,以及喀布尔周围地区的干季降水量呈显著增加趋势。东南平原区和东北局部山区的干季,以及东北和西南局部山区的湿季呈现显著的干旱化态势,需要加强防灾减灾的意识并采取相应措施,以规避干旱增多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7.
膨胀土的抗剪强度是膨胀土地区路基、边坡设计的重要依据,其参数选取一直是膨胀土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结合南阳地区膨胀土的抗剪强度研究,对其现场剪切试验的试样制备及试验方法进行探讨,提出了膨胀土抗剪强度的修改计算公式。通过反算证明,文中的现场剪切试验方法及抗剪强度的计算公式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8.
This study deals with temporal trends in the Penman-Monteith reference evapotranspiration estimated from standard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s, observed pan evaporation, and four related meteorological variables during 1970–2000 in the Yangtze River catchment. Relative contributions of the four meteorological variables to changes in the reference evapotranspiration are quantif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both the reference evapotranspiration and the pan evaporation have significant decreasing trends in the upper, the middle as well as in the whole Changjiang (Yangtze) River catchment at the 5% significance level, while the air temperature shows a significant increasing trend. The decreasing trend detected in the reference evapotranspiration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significant decreasing trends in the net radiation and the wind speed.  相似文献   
9.
天目山位于浙、苏、皖三省交界处,主体位于浙江省西北部的临安、余杭、安吉、长兴、德清等县境内。向西南方向延伸至安徽广德、宁国等县境,向东北伸至太湖之滨。山体呈西南——东北方向,延绵200—300公里的中山山地。主峰龙王山、东西天目山海拔1580m左右,最高峰位于天目山主体西端的清凉峰,海拔1787.4m,为东南沿海地区较高的一座山峰。 安吉县地处天目山北麓,三面环山。全县面积1882平方公里,其中山地丘陵占74.7%。人口40.9万人,农业人口占89.7%,人口密度217人/平方公里,是一个典型的山地丘陵县。本县濒临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发达地区、山地开发历史悠久,特定的山区自然资源生产了大量毛竹、茶叶、木材等农副产品。但长期以来,由于水土资源利用的不合理,山区生态环境逐步恶化,水土流失日益加重,不仅严重阻碍了山区经济发展,而且通过山地的下游效应,影响了平原地区的农业生产。笔者依据天目山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和生产潜力,全面分析了山区开发利用中的不足之处,对于山地丘陵的合理利用方向和途径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10.
采用1961—2010年松花江流域60个气象站逐日资料,基于平流-干旱模型(AA模型)计算并分析了流域实际蒸散发时空变化特征,采用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了影响实际蒸散发变化的主要气象要素。结果表明,1961—2010年,松花江流域年均实际蒸散发为420.8 mn,总体呈现增加趋势,增加速率为4.9 mm/10a,呈"减-增-减-增"年代际波动变化。季节上,春、冬两季实际蒸散发增加趋势较明显,夏、秋两季则呈现与年实际蒸散发类似的年代际波动。春、夏、秋三季和年实际蒸散发的空间分布特征基本一致,高值主要出现在流域南部,低值区主要分布在流域西部。冬季绝大部分区域的实际蒸散发呈现微弱上升趋势。1961-2010年,松花江流域年和四季的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都呈上升趋势,其中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上升显著,日照时数和风速大都呈现显著下降趋势。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松花江流域实际蒸散发的时空变化是各气象要素共同影响的结果,而且各气象要素在不同时期对实际蒸散发的影响是有差异的。总体上看,松花江流域实际蒸散发的增加主要是由平均气温,特别是最低气温的增加引起,特别在春、冬季体现得较为明显。夏、秋季节,影响实际蒸散发的要素包括气温日较差、实际水汽压、平均风速及降水量等气象要素,但夏、秋季节这些要素的多年变化趋势不明显,导致夏、秋实际蒸散发的总体变化趋势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